为何是“TikTok”站在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的C位,又将走向何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09:53 1

摘要:在全球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很少有一个应用程序能像TikTok一样,从一个短视频平台,一跃成为中美两国最高层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最近结束的中美马德里会谈,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宣布达成一项关于TikTok所有权的“框架协议”;而中方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刚则称

作者:董不懂

在全球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很少有一个应用程序能像TikTok一样,从一个短视频平台,一跃成为中美两国最高层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最近结束的中美马德里会谈,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宣布达成一项关于TikTok所有权的“框架协议”;而中方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刚则称双方已达成“基本框架共识”而告一段落。这次会谈并非终点,它更像是一场更大戏剧的开场戏,为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埋下了诸多伏笔。

马德里的“交易”公告

马德里会谈结束后,中美双方的官方声明充满了外交辞令,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各自的立场与考量。美方宣布的“框架协议”强调“将所有权从中国的字节跳动公司转移到美国公司”,这与特朗普一贯以来追求“压倒性胜利”的谈判风格不谋而合。美方将此定性为一次商业交易,其目标是实现TikTok所有权的美国化,以解决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

而中方代表李成钢的表态则更为谨慎,他将结果描述为就TikTok相关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强调“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中方还重申了反对将技术和经济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的立场。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并非偶然,它反映出双方对本次会谈成果的不同解读,以及各自需要向国内受众传递的信息。美方需向其国内强硬派和支持者展示其在谈判中取得的进展,而中方则需要在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强调其秉持的原则。

这次会谈的实质性内容远不止TikTok。贝森特和李成钢的声明都指出,会谈还涵盖了更广泛的经贸问题。此前,双方已同意将关税暂停90天,而马德里会谈的结果似乎为这一暂停提供了新的动力。

美方似乎正在推动一场“利益置换”——以TikTok的封禁问题作为核心筹码,换取中方在关税等更广泛经贸领域的妥协。这笔交易的关键在于,它将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安全”问题,包装成了一场由“两家私营公司”主导的商业交易,从而为政治家提供了回旋余地。这种战略模糊性既满足了特朗普政府在国内追求“美国优先”的叙事需求,也给中方留下了在法律和市场框架下进行博弈的空间。

“数字芬太尼”or“数字糖果”

美国政府对TikTok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其核心论点基于中国2017年的《国家情报法》,该法要求中国企业在需要时配合国家情报工作。美方因此认为,字节跳动可能被迫向中国政府提供美国用户数据,或被用于传播宣传内容。将TikTok称为“数字芬太尼”,无疑是这种论调最夸张的体现,暗示该应用不仅是娱乐,更是毒害美国青少年的精神鸦片。

然而,这种基于国家安全的叙事背后,隐藏着清晰的商业竞争动机。有研究指出,TikTok在全球的巨大成功,已对Meta旗下的Facebook和Instagram等美国本土巨头构成了巨大压力。因此,特朗普政府对TikTok的打压,部分源于美国商业界的推动。换言之,国家安全的话语,为一场商业领域的竞争提供了完美的政治借口。

这种说法在美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群嘲。美国网民对美国政府的动机心知肚明,他们质疑,如果TikTok被美国公司收购,它是否就会神奇地不再是一个“宣传机器”。一位Reddit平台用户犀利评论道,“更有趣的是,中国现在反而成了美国言论自由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不是在捍卫言论自由,他们只是在争夺这个宣传机器的控制权”。这种公众的冷嘲热讽,恰恰反映出了一种对官方叙事的深刻不信任。

事实上,特朗普本人似乎也并未完全采信“数字芬太尼”的说法,他曾表示,中国大概没有兴趣监视“观看疯狂视频的年轻人”。贝森特在会后表示,TikTok在中国更注重教育,而在美国则更注重娱乐,或者说是用户的“数字糖果”。美政府重量级人物都将这一“轻松”的娱乐问题与严肃的关税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这进一步证明,在美执政团队眼中,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不过是一个可以交易的筹码。这是一种将地缘政治问题工具化的典型表现,是经济保护主义披上国家安全外衣的现代版案例。

美式“剧本”的复刻与升级

要理解TikTok为何站在中美重要会谈的聚光灯下,必须将其置于美国针对竞争对手的历史操弄中进行审视。这次的马德里大戏,不过是美国历史“剧本”的最新一版复刻与升级。

历史剧本1.0:法国阿尔斯通案——司法打击直至市场肢解

法国工业巨头阿尔斯通的悲剧是美国“长臂管辖”的经典案例。2013年,阿尔斯通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被捕。美国司法部依据《反海外腐败法》(FCPA),指控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行贿。在巨大的司法压力下,阿尔斯通最终被迫以低廉的价格,将其核心电力业务出售给了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阿尔斯通因此被“肢解”。

历史剧本2.0:日本东芝案——打击经济威胁不分政治立场

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曾以类似的方式打击日本的经济崛起。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因违反“巴统协议”,向苏联出口了可用于制造安静潜艇螺旋桨的精密机床而遭到美国的严厉制裁。作为抗议,美国国会的三名议员在国会大厦前用大锤象征性地砸毁了一台东芝收音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同样参与了对苏出口的挪威康士伯公司却毫发无损。这让日本官员事后醒悟,美国的目标不仅是因为东芝犯了错,更是因为它是一家“日本公司”。东芝案的本质,是美国在遏制日本这一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工具。

历史剧本3.0:华为孟晚舟案——科技战的新篇章

轮到中国华为公司时,这个剧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美国司法部以欺诈和违反制裁的罪名,在加拿大申请引渡华为高管孟晚舟。这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最终以“延期起诉协议”(DPA)的形式达成和解。这对于美国而言是一场不流血的法律胜利,它在没有经过公开审判的情况下,迫使对手接受了其法律框架下的事实认定,为未来可能针对华为公司的法律行动铺平了道路。

这些案例显示,美国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不仅仅是维护秩序的工具,更是其在全球竞争中打击对手、维护自身霸权的战略武器。从阿尔斯通的工业巨头,到东芝的精密技术,再到华为的通信基建,直至如今的TikTok算法和数据,美国的目标正随着地缘政治的重心,从实体的“硬”工业,转向数字时代的“软”技术。

终局猜想与悬念

马德里会谈达成的“框架共识”并非最终协议,它更像是一个“意向书”,为未来的具体执行指明了方向。这不禁引发两个核心问题:美国是否会像对付阿尔斯通、华为公司一样对字节跳动公司高层动用司法手段?TikTok的最终解决方案会是什么?

司法手段会否介入?

分析认为,在“框架协议”已成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或联邦调查局(FBI)发起针对字节跳动公司在美实体全面刑事调查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回顾历史,美国动用司法手段,如阿尔斯通案中逮捕高管,或华为案中寻求引渡,通常是为了制造巨大的压力,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或接受某种形式的和解。这些手段是作为一种“胁迫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既然中美双方已经在马德里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这意味着谈判的轨道已经建立,通过外交和商业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已经大增。再启动一个耗时耗力、可能带来巨大政治风险的全面刑事调查,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可能破坏来之不易,表面上对美有利的协议氛围。

TikTok结局猜想

TikTok的最终解决方案,将是一场复杂而充满妥协的政治工程。它不太可能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美国公司买下一切”的结局。

首先,解决方案将涉及到所有权结构的调整,美方多次强调要将所有权转让给一家美国公司。这很可能意味着字节跳动在TikTok美国业务中的持股比例将大幅降低,降至低于法律规定的20%以下。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难题,在于算法。TikTok的灵魂在于其推荐算法,这是其用户黏性的核心所在。中方已经明确表示,涉及技术出口的商业安排必须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并由中国政府依法依规进行审批。美方也曾讨论过一种方案,即允许字节跳动保留对算法的控制权,并将其授权给一家新的美国实体使用。

因此,最终的方案可能会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技术和法律框架,由一家新的美国实体负责数据和运营,而核心算法则通过某种授权或许可协议,继续由字节跳动提供技术支持。这既可以满足美方关于数据安全和内容管控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中方对核心知识产权的掌控。

来源:沃德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