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0年到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的营业收入由3.8万亿元增加到5.49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3.6%增加到4%,历史性迈入了中国的工业大省行列。
9月20日
安徽日报推出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特别报道
世界制造业的“安徽时刻”
——写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之际
工业齿轮徐徐转动,时代飞轮加速向前。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的底层逻辑,很多时候都根植于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变迁之中。
中国,正彰显着建设制造强国的磅礴力量,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制造业恢宏跃升进程中,安徽制造业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成为中国产业版图上“现象级”存在。
汽车产业“汽”势磅礴,光伏储能“光”彩照人,集成电路“芯”光灿烂,新型显示“屏”步青云,量子信息前途无“量”……
从2020年到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的营业收入由3.8万亿元增加到5.49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3.6%增加到4%,历史性迈入了中国的工业大省行列。
安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9月20日至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举办。
这是一次聚焦面向未来、拥抱变革的品牌盛会,是一个激荡开放共识、敞开合作胸襟的宽广平台,更是一场安徽制造向上、全球产业向前的双向奔赴。
这一刻,世界制造业大会以安徽为坐标点,照亮全球制造业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开放共赢的无限可能。
9月19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拍摄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序厅。范柏文 摄
01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集聚区”
6月25日,安徽合肥。
这一天,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近100家德国企业及机构高管齐聚一堂。
会场外的长廊上,一位金发碧眼的高个子外国人——伍尔特电子控制系统(沈阳)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汉默正俯下身子,仔细端详着一台工业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是智能检测机器人,只有中型犬大小,来自淮南经开区的淮南和亿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用于地下管网的检测。
德国传统建筑有烟囱,需要使用机器人检测烟囱是否堵塞。霍汉默曾参与研发的机器人就是用来“钻烟囱”的,在看到这台机器人时,他倍感亲切。
“可以在管网里360度旋转行走、物联网平台支持后台实时监测……”淮南和亿德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夏纬向霍汉默仔细介绍着这台机器人的功能。
“像这样的工业机器人,最早由德国研发。大约2003年前后,我们还需要从德国、韩国进口。而现在,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在功能上已经全面超越。”夏纬说。
“非常棒!”更完善的功能、更低的价格,霍汉默频频点头称赞。
从依赖进口技术,到自主研发并得到全球同行的青睐,时间打磨着“安徽制造”这张招牌,让诸多来访的德企找到“共鸣”。
这种“共鸣”,穿越时空,交织在时代的印记中。
德国是世界工业强国,更是汽车的“家乡”。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内燃机驱动三轮汽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汽车工业时代。
139年后的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全面崛起,安徽成为中国汽车产量、出口第一省,中国每出口4台汽车,就有1台是“安徽造”,在全球汽车制造产业版图上实力“出圈”。
大众集团在安徽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和德国本土以外唯一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中心,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大陆、博西华、本特勒、梅塞尔等100多家德企深耕安徽。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大众安徽综合实验中心研发测试场。王世保 摄
“安徽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集聚区,也成为中德新能源汽车合作的重点区域。我们对与安徽进一步扩大合作抱有良好信心!”在今年6月举行的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上,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说道。
一拍即合的信心,源自产业积淀,来自合作双方硬核的工业实力。
当前,安徽正以“兵团式、阵地战”的打法,走好“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已经摸索出“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新兴产业发展逻辑,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目前,安徽布局、共建着智能语音集群、长三角大飞机集群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建设20多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制造业集群已经达到千亿元级规模。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11%的新能源汽车等在安徽研发制造。
“安徽制造”,正凭借供应链产业链的日益健全和体系化优势,跨越山海、扎根五洲,在一次次与全球制造业骄子们的“共鸣”中,书写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每一页注脚。
02 “要‘卷’就卷技术、卷质量”
伴随赴港上市计划,阳光电源交出了一份创纪录的“期中成绩单”。
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达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幅55.97%,相当于公司每天净赚超过4000万元。
不停步的技术创新,成就了穿越周期的逆行者。
作为全球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龙头企业,阳光电源自1997年创立以来,用28年时间完成了从“单一逆变器生产商”到“光风储电氢全链条解决方案巨头”的蝶变,不仅长期位居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榜首,更成为中国新能源技术走向世界的核心代表,其业务布局、技术突破与市场影响力,深刻重塑着全球清洁能源产业格局。
在研发投入上,阳光电源每年持续加大力度,2024年研发费用31.64亿元,同比增长29.26%。2022年至2024年,公司以73亿元位居光储逆变器市场研发投入公司榜首。
6月17日拍摄的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张大岗 摄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赛道上,氢能,特别是绿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正从示范应用迈向助力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作为阳光电源旗下的子公司——阳光氢能,正以其系统性创新,破解效率与规模化的行业难题,定义未来氢能行业的新方向。
今年上半年,阳光氢能国内中标中煤液态阳光、天楹安达、深能棋盘井等多个项目;海外中标阿曼320MW绿色合成氨项目水电解制氢系统最大份额,斩获意大利、巴西等地项目,海外订单占比超50%,国际竞争力凸显。
“我们要‘卷’就‘卷’技术、‘卷’质量,凭借扎实技术积累和可靠产品性能赢得国际客户信任,有效解决‘水土不服’,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说。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是安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密码”。
2021年以来,安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6%,在长三角地区,这一比重仅略低于上海市的43.9%。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80%;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8%,总数达到2.3万家。
创新造就成长,成长反哺创新。
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持应用研究。安徽的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九韶内核软件、超导回旋加速器、第五代动态存储芯片、无介质空中成像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76%,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增长28.1%,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安徽做了很多努力,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整个产业界的骄傲。”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说道。
03 “在全国看来都独具特色”
整流罩是运载火箭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卫星及其它有效载荷免受有害环境影响。
今年3月,安徽梦克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整流罩护送谷神星一号火箭运载的6颗卫星进入太空,填补了合肥商业航天复材应用领域空白,成为安徽民营企业的太空“首秀”。
“我们在‘科大硅谷’感受到全方位的支持。从融资到品牌推广、定制化场景解决方案,不是某个单一部门在帮助解决问题,而是整个政府体系都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梦克斯公司负责人说。
“科大硅谷”建设,是安徽的独特探索——它并非传统科技产业园区的翻版,而是一个以系统性机制创新赋能科创生态的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错配”“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这些共性难题,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堵点。
“科大硅谷”已然成为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重塑创新生态的“试验田”——以“政产学研金服用”跨界融合为“犁铧”,深耕创新沃土,在科技与产业、政府与市场、资本与人才的交叉地带,培育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探路构建科创生态链的新范式。
9月9日,在位于科大硅谷的安徽猛狮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测试智能飞行汽车。张大岗 摄
这种范式释放着独特的感召力。3年来,“科大硅谷”新增科技型企业超2500家;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2500名,其中海内外院士等国家级人才超60名。
如今,这块“试验田”里行之有效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模式,正在安徽全省被广泛“移植”——
教育人才匹配产业发展更加精准,服务新兴产业的本专科专业点占比达到72%。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全省310所职业院校年均输送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近50万人。
安徽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以此牵引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加顺畅。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8679亿元、4年翻了近3番,2023年以来新发放贷款中1/5以上流向科技型企业。
耐心资本持续发展,2024年新备案天使投资基金27只、创业投资基金148只。在拓展资本“源头活水”的同时,安徽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先发地区同步实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率先探索构建募投管退一体化的创业投资生态。
始于科技,成于资本。目前,安徽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186家、居全国第7位。科创板上市公司数居全国第6位,4家企业成功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资本市场上的安徽科创要素与活力正持续涌流。
“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继源认为,安徽的产业创新,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手法方式,在全国来看都独具特色,令人刮目相看。
04 “高端制造的命脉所在”
如果有人问,今年上半年,中国车市有什么现象级产品?尊界S800一定榜上有名。
5月底,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正式上市,售价区间70.8万至101.8万元。新车上市后,19天大定突破5000台,67天突破10000台,截至8月底订单已超12000台。
作为有着61年历史、曾手工敲出“安徽第一车”的国产汽车“老厂”,江淮汽车为何能问鼎高端?
8月11日,江汽集团董事长项兴初在公开直播中强调,尊界品牌已成为集团向科技型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引擎。
这一表态呼应了江汽自2024年启动尊界项目以来的系统性变革——通过超百亿元资本投入、智能化工厂建设、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及供应链流程重构,推动这家老牌车企向高端智能电动领域全面跃迁。
“智能化、数字化、全程可追溯,这是高端制造的命脉所在。”项兴初说。
6月18日,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尊界超级工厂内,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的首款百万级旗舰轿车尊界S800正式开启批量投产。张大岗 摄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传统材料跟不上节奏。
在安徽池州,有一家名叫铜冠铜箔的企业专攻超薄高性能锂电铜箔,显然没有掉队。
无数个不眠之夜,铜冠铜箔公司高级技术主管李大双带领着团队,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和实践,经历尝试、失败和重新开始,最终开发出全新的添加剂工艺、精细化的耐热层表面处理技术,制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VLP2铜箔,解决了多年的“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一片铜箔3.5微米,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突破了该行业锂电铜箔系列产品的“最薄”纪录,相较4.5微米铜箔,应用在相同单位体积电池上,可提升能量密度5%左右。
“目前,我们的产品可以完全满足5G、6G甚至未来AI人工智能服务器的使用要求。”李大双说。
从池州出发,“铜冠”牌锂电铜箔走进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从铜冠铜箔身上,可以看到安徽传统产业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场从“突围”到“引领”的征程,没有奇迹,只有时间和汗水写下的“争先进位”答案:“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7位提升至第6位。
制造业的“打开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瞄准“高科技”、追求“高效能”、迈向“高质量”,今天的安徽制造,展露新模样,打开新空间,激荡新活力。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让安徽环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明有点惊讶——
“人均效率提升25%,设备利用率提高15%,每年节约电费600万元,节省设备投资4000万元。”
“5G智慧工厂通过云台控制中心对厂内3200多个点位提取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应用,每3秒钟就可以更新一次生产、质量、能耗等方面的数据,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采用仿真设计技术进行工艺优化,确定最佳研发路线、技术路线等。”金明介绍。
当工业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协同作业,AGV小车在磁轨上自动穿梭,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映射全球订单数据时,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引领安徽工业快速进阶升级:“十四五”以来,安徽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2.05万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3%。
“智”转“数”改,夯实了安徽制造的功底。但如果问安徽工业的“底色”,答案无疑是绿色。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这一科学理念指引中国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径。绿色工厂的建设与发展,正是“两山”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之一。
2024年,安徽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安徽省31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一员。
在该公司总经理赵亚兵看来,绿色化转型,是挑战,更是机遇。
“工厂实施绿色转型之后,智能喷涂线每3秒钟就可以喷涂一套空调钣金件,效率提升三成多,同时利用静电工艺,把喷涂过程中产生的粉末吸附再利用,在这个环节实现了零排放。”赵亚兵介绍,目前公司万元产值能耗降低了21%,生产一套空调综合碳排放降幅约23%。
更多的皖企,已经实现从“被动降碳”到“主动转型”的觉醒。
今年4月,海螺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发布全球首个“AI+水泥建材大模型”。在生产优化环节,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缩减50%,标准煤耗下降1%,年减碳6318吨。海螺集团技术人员算了一笔账:按日产5000吨熟料线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500吨,相当于获得种植18万棵树的碳汇效益。
05 “一场顶天立地的产业革命”
盛夏8月,北京。
打拳、跑步、跳高……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在这里拉开帷幕。运动员们不是人类,而是“萌萌哒”的人形机器人。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汇聚了世界的目光。
在拆药分装场景赛上,安徽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灵巧先锋队以1389的总分,摘得金牌。
通过搭载感知识别、自主决策、灵巧操作算法,这款“安徽造”的机器人能够准确区分、定位药品,自主拾取药品,并精准使用拆药辅助工具,实现拆药分装任务的全自主操作。
据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零售配送、餐饮服务等领域试点投入,产业正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9月19日,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一款人形机器人准备搬运货物。张敏 摄
面对这一新“蓝海”、新赛道,安徽前瞻布局,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企业约40家,正在做优整机、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共建生态四大领域集中发力,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构建省级“创新平台+产业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创新体系,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安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迅速,做了非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十分看好该产业的未来前景。”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研究员刘进长说道。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是代表未来世界的“具象化身体”,那么AI就是“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
基于国产算力平台打造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历经多次迭代,数学、代码等能力超越国际标杆,走出一条全国产化大模型能力提升的自主可控之路。
今年7月,科大讯飞宣布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再次升级,在“AI幻觉”治理问题上取得显著突破,超越业界主流模型。
新版本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在翻译、推理、文本生成、数学等核心能力上,已能对标OpenAI o3等国际一流大模型最新版本效果。
当其他大模型还在比拼参数时,讯飞星火X1用70亿参数实现了“以小博大”——数学能力超过140分,幻觉治理准确率行业第一。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激发了赋能产业转型的巨大潜力。如何将大模型融入千行百业,是实现“人工智能+”、将技术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安徽三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常主要从事线束和连接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期刚顺利完成一笔订单交付。
“去年以来,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工序数据全流程采集率分别提高了30%以上、6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了20%以上,减少了40%的人工工作投入。”三竹科技生产主管许世伟说。
改变,源于去年三竹科技聘请的智能助手——科大讯飞旗下的羚羊iMOM智能生产运营系统。
应用场景既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用人工智能的‘天花板’正在持续打开,从预训练+微调,到强化学习+慢思考,再到多模态+具身智能,这是一场顶天立地的产业革命,将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提升全社会要素生产率。”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
产品驱动与场景驱动双向发力,技术突围与应用推广双向奔赴,培育开放、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的努力,推动安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加速奔跑。
赛迪顾问最新报告显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跃居全国第5位。
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1327.7亿元,到了2024年,这一数据就跃升至1704.9亿元,当年招引落地项目和投资金额分别增长46.8%和34.6%。这一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等战略布局落地安徽。
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安徽再“加码”,前不久发布了《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在场景供给、垂类模型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多方面,给出了具体政策,明晰了奖励内容,将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未来看似很远,实则渐行渐近。这场“顶天立地的产业革命”,正在改变制造业的边界与天地。
06 “这样的合作是世界需要的”
前不久,斯洛伐克宣布西部舒拉尼工业园区投资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投资,而由安徽企业参与建设的斯洛伐克首个电池超级工厂——国轩—伊诺巴特电池厂将在此落户。
该电池厂由国轩高科与斯洛伐克电池制造商伊诺巴特合资成立,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明年开始生产。
2024年11月4日,斯洛伐克总理罗贝尔特·菲佐在来华正式访问期间,专程到访安徽合肥,考察国轩高科。
菲佐当即表示:“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和清洁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轩高科在斯洛伐克的投资将有望成为中斯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汽车工业占斯洛伐克工业生产总量的约44%,汽车产量超过180辆/千人,长期居世界首位。
伊诺巴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博采克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欧洲需要中国的先进技术,而与伊诺巴特这样的欧洲企业合作,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
“国轩高科与伊诺巴特正在斯洛伐克开发建设欧洲最大的超级工厂之一,这样的合作项目正是欧洲需要的,也是世界需要的。”博采克说。
2月8日,在合肥国轩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运输新能源汽车电池。张大岗 摄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安徽制造新增长点,更多皖企凭借长期积累的自主研发、产业集群等优势,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资金和技术“出海”,布局全球市场,赢得更大发展。
在德国慕尼黑车展的镁光灯下,奇瑞星途揽月纯电版以“零自燃”电池技术惊艳欧洲客商;波斯湾畔的沙特红海新城,阳光电源的浮体光伏阵列如蓝色铠甲铺展,来自安徽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正改写中东能源版图。
今年前8个月,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3039.5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1.7%。其中,出口汽车(含底盘)66.9万辆,出口量保持全国第1位。
9月11日,2025国际商协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办事处中国区首席代表尤德良说:“这里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有强大的技术实力。”
“美国企业对安徽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截至2024年,已有300多家美国企业在皖投资落户,涉及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柳青在汽车领域工作20余年。他表示,近年来,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大省,越来越多的外资将目光投向安徽。
正如他所言,德国大众、大陆,美国康宁、霍尼韦尔、罗克韦尔,法国威立雅,日本三菱等一批跨国公司持续扩大了在安徽的投资。因为,“投资安徽”显然是智慧之选,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安徽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居中国第3位。
开放、创新的沃土,就是投资兴业的热土。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反哺全球,安徽制造持续在全球工业的坐标系中闪烁着熠熠光辉,正以开放融合之姿,成为世界制造业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从2018年起,世界制造业大会已经在安徽合肥举办七届,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名嘉宾先后参会,促成了4300多个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促进了超过1.26万亿的制造业投资,被誉为“把握世界制造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
世界制造业大会落户安徽以来,安徽制造在全球市场舞台上日益活跃、影响日隆。
显然,安徽合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是合乎中国制造业开放进程、世界制造业产业变革的睿智之选。
以实力创造机遇,以开放链接全球,以共进实现共赢……
当世界制造业的“安徽时刻”再次闪亮,更多的瞩目与期待、共识与笃行、相遇与相融,正被同步点亮——
“智造世界,创造美好”。这,就是最美好的真谛。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