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2月17日,南京城中传出阵阵哀乐。一位上将的突然离世震动了民国政军两界。蒋介石亲自扶棺痛哭,周恩来专程前来吊唁,这位同时获得国共两党高层共同哀悼的人物,正是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代理参谋总长的朱培德。朱的去世,恰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亦
1937年2月17日,南京城中传出阵阵哀乐。一位上将的突然离世震动了民国政军两界。蒋介石亲自扶棺痛哭,周恩来专程前来吊唁,这位同时获得国共两党高层共同哀悼的人物,正是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代理参谋总长的朱培德。朱的去世,恰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亦使国民政府失去了一位能够调和各方矛盾的元老人物。
朱培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字益之,云南盐兴人(现已并入禄丰县)1889年生人。18岁时考入云南陆军随营学校。1910年随营学校并入云南讲武堂,朱随之成为讲武堂一名学员。朱刻苦训练成绩优异,与朱德同为最拔萃学员,致有“讲武堂二朱“的称谓。辛亥革命爆发时,朱曾临时中断学业,参加“重庆起义”。1914年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任职于滇军新编第2团,不久即升为滇军第25团团长。翌年加入了中华革命党。护国战争时,朱在李烈钧统率之护国第2军任支队长,参加出击粤桂方向战斗。1916年进入广东驻扎时,已升为第7混成旅旅长。护法战争时又担任驻粤滇军第4师师长。
滇军时期的朱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1年朱加入中国国民党,旋奉孙中山命出任援桂军第二路(滇军)总指挥。同年11月成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后因陈炯明叛变,乃率部回师参加讨陈,作战失利后退回湘粤边境,辗转广西驻扎。1923年春,孙中山重设大元帅府于广州后,朱部改为大元帅府警卫军,朱本人出任警卫军军长兼大元帅府参军长并代理军政部长和建国滇军军长。同年秋孙中山再次准备北伐时,朱再度委为北伐中路总指挥。
朱培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5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成立,朱成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统编时,又成为第3军军长。在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第二次东征时,朱出任南路总指挥,指挥滇桂粤等军打败军阀邓本殷,为统一广东做出了贡献。在其后的国民政府正式北伐中,朱率部入两湖战场,任右翼军总指挥,亦在江西与孙传芳部队进行会战,在第二次会攻南昌的万寿宫之战中表现出色。北伐军攻占南昌后,朱率部驻守,以后就留驻江西。并升任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江西省政府主席。在随之而来的宁汉对立时期,朱起初持中立态度,在南昌人民开展反对国民党右派组织AB团斗争时,表示支持,并拘留了程天放等人。但随着武汉政府汪精卫等人态度右转,其也逐步右倾。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朱决定将所辖部队中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政工人员礼送出境,其后亦将江西省党部、工会、农会中的共产党人一律礼送出境。
朱与夫人赵慧君(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其后的讨伐唐生智、蒋、桂、阎、冯各军开始共同进攻奉军的“二次北伐”时,朱出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集团军的预备队总指挥和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主持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进攻。1929年初,蒋、冯、阎、桂各方商议对军队实行编遣,朱的第五路军总指挥部被撤销,卸去江西省政府主席职,调任为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但此时手中已经没有了军事实力。1931年冬国民党召开四大时,其再次成为中执委委员。1932年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以后又兼代了一个无所事事的训练总监。1934年2月,受命代理参谋总长时,更是有空名而无实权了。
蒋介石手令(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最后几年的军旅生涯虽未有实力和过多实权但也达到巅峰。作为蒋介石信任的军事助手,其主持军委日常事务,在处理“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危机中展现了卓越的协调能力。1937年1月,朱被授予陆军上将衔,成为中央军系统中少数非黄埔系出身的核心人物。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其因注射抗生素引起血液中毒不治身亡,终年49岁。
朱最值得书写的一笔在于其对南昌起义的微妙态度。1927年8月1日,共产党人在南昌发动起义时,朱作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拥有足够兵力进行镇压。
周恩来(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记述指出,起义前朱德利用与朱培德的旧谊(云南讲武堂同窗且共事),得以在南昌为起义做铺垫。朱培德当时作为江西省主席兼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对部下朱德、军官教育团等并未采取极端防范措施,客观上为起义准备了条件。
中提到,起义前朱培德对朱德的活动有所察觉但未坚决镇压,部分源于旧情和对时局的观望态度。起义军南下后,朱培德部虽参与追击,但积极性远不如其他蒋系部队。
1927年7月下旬,因武汉汪精卫政府与南京蒋介石集团矛盾激化,朱培德赴庐山参加汪精卫召集的“分共”会议。其本人不在南昌,客观上削弱了对南昌军队的直接控制。起义爆发时,留守南昌的部队群龙无首,抵抗较弱。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朱对南昌起义的“暧昧态度”可由以下因素解释:
派系身份:作为滇军领袖,非蒋嫡系,对蒋介石和武汉政府均保持距离,以保存实力为优先。
个人关系:与朱德、周恩来等有旧谊,对共产党人并无极端仇恨。
政治观望:1927年夏宁汉合流前夕,局势不明朗,朱采取骑墙策略,不愿过度介入冲突。
现实考量:南昌驻军中已有大量共产党渗透(如朱德军官教育团),强硬镇压可能导致自身部队瓦解。
现在我们审视朱的整个政治生涯,可以看到其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的平衡艺术。作为滇军出身的外来将领,朱能够在以浙江人为主的中央军中立足并获得重用,充分显示了其的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朱对蒋介石保持忠诚但并非盲从,在关键问题上能够保持独立判断。
朱培德葬礼的蒋介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的突然离世,使民国军队失去了一位能够弥合派系分歧的调和者。历史无法假设,但若有其在,抗战初期的国共军事合作或许会有不同的面貌。朱的一生见证了民国军事政治的复杂变迁,其既坚持军人本职又展现政治灵活性的为官之道,为理解民国军政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在派系林立的民国政军界,朱能够超越地域和意识形态分歧,获得各方尊重,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朱的生平再次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非黑即白,而是应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理解其选择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来源:米粒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