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谁家都会遇到大事小事,尤其是婚丧嫁娶。尤其是婚丧嫁娶,操办宴席是少不了的。谁家都有亲戚朋友,邻里乡党,同学战友,逢到红白喜事,都要以随份子,表达一份意思,这是人之常情,十多年形成的乡风民俗。办事的主家自然要答谢那些亲朋好友的帮忙和随礼,大办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谁家都会遇到大事小事,尤其是婚丧嫁娶。尤其是婚丧嫁娶,操办宴席是少不了的。谁家都有亲戚朋友,邻里乡党,同学战友,逢到红白喜事,都要以随份子,表达一份意思,这是人之常情,十多年形成的乡风民俗。办事的主家自然要答谢那些亲朋好友的帮忙和随礼,大办酒宴,这也是中国多年沿袭下来,一时间还没有太大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红白喜事的涵盖的内容更多。不单纯是婚丧嫁娶、乔迁之喜,还有金榜题名、工作调动、参军入伍、升职加薪、寿辰、添丁进口、小孩周岁、十周岁纪念、盖房上梁,以及同学会、战友会、同乡会等等,几乎都与宴席紧密相连。
越来越多的宴席,开饭店的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每到节假日和民间定义的好日子,城镇的大饭店如若不提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提前预订,是决然没有空位以待的;一些小饭店也是宾客蜂拥而至。
(图片拍于2015年)
居住城镇需要大办宴席时,尚有饭店可寻,因城市的繁华,就是靠服务业支撑的,包括那些大大小小的饭店。乡村的一些与繁华偏远的地方,遇到大事,条件的限制,时常因宴席的举办而焦头烂额。现在酒席动辄就是数十桌,乡村人们办婚娶的时间都比较集中在一个时段,要么就是节假日,要么就是春节期间,在外的人都要回乡过年,都是选择这个时候办一些大事或者是酬客,乡村周边就近的饭店几乎无法满足需求。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或者没有办法的,会到城里去办宴席;还有些人家,因为孩子考大学、过生日、上梁(盖房上梁仪式),特别是办丧事,就那么三五天时间的限制,肯定都是就近办宴席的。早些年,许多人家都是临时找个平日里烧菜好的,找几个人打下手,桌子板凳都是邻里之间拼凑的,应付过去就万事大吉了。至于酒席的档次和好坏的都是其次,再者说了许多乡村都是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忙和朴实就不讲究那些。
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品位提高的同时,相互攀比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红白喜事随礼的人情钱也是不断地上涨,宴席当然也是越来越考究了。早在2015年之前,流动承包宴席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虽然设施相对简陋,但比起以往那种‘会烧就行,有地方坐就行’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去大饭店相比,虽然没有什么舒适性和上档次,但往往得到满意的服务,最主要这样的承包宴席则能节约成本,主家能大大地省上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还能马马虎虎的维持一下面子。
(图片拍于2016年)
需与求,在眼下的乡村滋生出许多专门承包宴席的人,他们的出现大大满足乡村群众的必然需求。从二零零几年以后,流动宴席如雨后春笋一般。流动宴席和以前相比是大大的不同,以前谁家有宴席不去饭店,在家举办的,厨师都是相请的,专门负责烧菜,其他任务都是东家张罗。从流动宴席的出现,东家可是省心多了,和承包宴席的谈好每桌酒席的菜肴的价格和烧多少桌,酒水、茶水和香烟是自己的,定下来场地,其他都交给承包宴席的,也有是全包的,主家就负责给钱就行。主家不用到处找厨师,也不用东家借桌子,西家借板凳。桌子、凳子、碗筷等一切酒席必需的,皆由承包宴席者自带,并负责将所有物品运送至东家,厨师与服务人员也是一应俱全。那时烧菜手艺好,人品好的没有什么样子。人品差的,用土语说,山筋(架子大的意思),主家有求自然要屈尊而请,给与多方好处。所以说,流动宴席的出现,是乡村百姓所能接受和欢迎的。
这些承包宴席的俨然是个移动的酒店,与他人方便,解了他人的燃眉之急,也使自己获利。
谁家办席,家里场地大的,或者左邻右舍关系不错有空房子的,摆上几桌。室内空间有限的,只能是摆在露天了。遇到天气不好的,雨雪或者炎炎夏日的,承包宴席的都要带上棚子,需要撑起来。虽然条件略显简陋,但能够省不少事。
这些流动宴席的团队,虽多人协作,但并无明确的雇佣关系,大多是夫妻或家族成员共同参与,也有是桌数较多,人手不够,临时叫上熟人帮忙,给上一点辛苦费。除主厨外,其他成员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大家根据需要自觉行动。厨师大都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培训和学习,有的是人们常说的土厨师,有的也就是日常仅仅会烧几道菜,或者喜欢烧菜的厨师。还有的是看中了这片市场,有利可图,改行参与进来的。各显神通,各有各的天地。在我们石塘,据我了解,烧流动宴席的队伍不断扩大,但真正有过开饭店经历的并不太多。但熟能生巧,在不断的磨练之中,不断的改进,以求令人满意。
有需就有求,各取所需,各取所求。流动宴席前些年,就被乡村大众接受,从好处说,也带动了一批就业人员,分担了社会的压力,也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了好的出路。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酒席市场潜力巨大,现在乡间承包宴席的业务也逐渐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流动宴席的便利和低成本,给一些大酒店,自然形成了冲击。有的大酒店也迫不得已加入到流动宴席的队伍之中,也开始上门服务。没有变化,就不能生存。
世间万般事物都有好坏、高低之分,乡间厨师也不会例外,厨艺当然也有好坏、高低了。厨艺好的,当然要比厨艺差的生意好点;要价低的质量也能保证的,态度也端正的生意当然也是应接不暇了。有的从独自操办,发展到兄弟姐妹乃至亲戚纷纷加入,各自招揽宴席,拓展市场,共享利益。
乡间宴席的菜肴,无需过高要求,亦不追求新奇,色、香、味皆由主厨自行把握,依习俗烹制。鸡、鱼、肉、圆,凉拌、红烧、小炒、炖汤都是必不可少。当然这些菜,都是是符合大众口味,最基本的要求是肯定的,至于卫生和干净与否就要全凭烧菜人的良知和人格的自我监督和实施了。从这一点看,烧流动宴席的,为了保持住生意和不能自毁名头,自然会小心翼翼维持住名誉,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因有着前景无限的商机,不断有人加入流动宴席的队伍中,并且每一个加进来生意都是十分红火。碰到酒席宴会扎堆的时候,如每年的办升学宴,这些乡间流动宴席承包者,炙手可热,俨然成了抢手货。名声好,厨艺佳、服务优的有时几家上门来约,都是邻里乡亲的,不知答应谁家的好。还有,平日里在城里打工的都是春节期间回乡办婚宴、承办宴席的人都是忙得不亦乐乎连轴转。其他,清明前后、端午、中秋节前后,也是席约不断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根据时节,预先在家里准备好一些菜肴,到时就是省事多,而且是提高了效率。我散步时,经过一家专门烧流动宴席的门前,经常看到他们夫妻两会相互配合,炸圆子,囤积起来,到时,派上用场就不急了。
每一个行业当形成一定规模时,竞争自会难免。办流动宴席多,人们会根据其在社会上得到反响有所选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会根据其口碑有所选择。
眼下是流动宴席,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平时里,自然也要钻研和改变。今年五月末,我去红光社区参加一个“六一”儿童节的公益活动,来的人员都是肥东的诗词大家和文人,中午就餐时,烧菜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厨师,是我一个同学的儿子,他平时就是烧流动宴席的,从他烧出来的菜看,色香味俱佳。所有在场的人品尝过,给出的一致结论:大饭店烧出来的菜都没有他烧得好吃。甚至还有人极为动情地说,是他这些吃到的最好吃的土菜。这些人平常都是宴席不断,他们嘴中出来的好评,是很难得。可见,在乡村的流动宴席里,也是藏龙卧虎,有高人。他的姑姑对客人说,她这个侄儿,什么都不出众,就是厨艺出众,只是因家庭原因,不能去外发展,只有在乡间办流动宴席谋生,生意还算不错。后来,我打听了一下,他的流动宴席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食碟食碗,使人想起农村多年前的宴席,十碟十碗是标配。
身在乡村,我自然吃过不少流动的宴席,对这些流动宴席烧的菜品味,总体没有什么不好的评议。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不容易。每个人做事都是想要做好,而不是要做坏。再说了,现在人民普遍生活水平提高,菜的好坏,只是一时间的感觉,但是那种浓浓的亲情友情氛围却是不可多得。
(图片拍于2016年)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到城里打工或者是工作学习,守在家里的都是老年人。逢年过节的流动宴席,这些在外的人有时间或者是必须要归的,增加了一些乡村的活力气息。许多亲朋好友和熟悉的乡邻只有这样的场合有了叙旧话谊的机会。
在乡村,流动宴席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还可以说是一个平台,是乡村难得相聚情感交流的平台,流动宴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乡间流动宴席走出了一条便民之路,是市场的必然需求。希望在不断地完善中,乡村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更大的实惠,还有饮食安全健康得到保障,这是最重要的。(写于2016年10月,修改于2025年9月)
作者简介
罗祥勇,网名“玉笛书剑”。肥东县石塘镇人,普通百姓,文学和摄影爱好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肥东县作家协会理事、肥东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肥东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喜爱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传播家乡风土人情。摄影和文学作品,登报刊载,获得过多次奖项。
来源:玉笛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