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青人巧妙地将鄱阳湖的天然风味,紧锁于桃圆形的鸭身之中——肉质紧实,咸香入骨,每一口都是时光沉淀的味道。这舌尖上的非遗究竟有何独特魅力?一起来揭开它传承多年的美味秘诀……
一只板鸭,凝聚匠心传承。香飘六十载,这道源自共青城老表灶台的传统美味,如今大步迈入了文化遗产的殿堂。日前,共青板鸭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共青人巧妙地将鄱阳湖的天然风味,紧锁于桃圆形的鸭身之中——肉质紧实,咸香入骨,每一口都是时光沉淀的味道。这舌尖上的非遗究竟有何独特魅力?一起来揭开它传承多年的美味秘诀……
“时光”技艺 盐与风的对话
共青板鸭的制作过程极为考究,包括人工宰杀、人工拔毛、手工腌制、手工成型、自然晾晒等工序,经连续半个月风吹、日晒、霜冻而成,不但保持了传统腊制食品风味,其味道更加鲜美,被誉为“腊味中的珍品”。制作共青板鸭,原材料很关键。挑选本地散养麻鸭,体重在2至3公斤之间,宰杀前需断食18至20小时。接下来便是极为重要的腌制环节,在反复揉搓中,让食盐均匀地渗入到鸭肉中。盐多一分则咸涩,少一分味淡易腐,这手感是几代人传下来的无形刻度尺。
板鸭腌制8至10小时后用水洗净鸭身,冲去表面杂质,通过手工绷板定型,把鸭体揉成桃圆形,挂在晒架内晾晒。共青板鸭无需熏烤,10至12天的晾晒风干更能保持鸭肉原本的鲜香。这也是共青板鸭肉嫩、骨脆、味鲜、香浓、肥而不腻、咸而适中、营养丰富的重要原因。这口肥而不腻的腊味咸香,是湖水、盐霜、技艺与时光共同谱写的四重奏。
一口板鸭香 半部共青史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共青垦荒队员在鄱阳湖茫茫芦苇荡中,意外寻得撬动发展的“起家密码”——这里水草丰美、鱼虾充沛,正是养鸭的天然沃土。一番热烈商议后,全社上下达成共识:以养鸭、制作板鸭为起点,闯出一条干事创业的新路。自此,共青城的发展故事,便与板鸭紧紧绑定,开启了以鸭兴业、以鸭立城的起步征程。
1965年,共青垦殖场专门抽调骨干人员外出学习板鸭制作技艺,为“起家产业”筑牢技术根基;随后,共青板鸭正式开启出口加工之路,首单便出口1.5万只,为垦殖场赚得1.5万元“第一桶金”,这不仅是营收的突破,更让“共青板鸭”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起家招牌”。
进入20世纪70年代,板鸭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板鸭厂试产供港板鸭大获成功,产值节节攀升,实现年产10万只的规模。那时起,香港茶餐厅的暖心靓汤里,常常飘着共青板鸭的独特咸香,共青城的“起家味道”,开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蹒跚起步到声名远播,共青板鸭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17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技术评审,2018年3月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共青板鸭制作技艺更成功入选省级“非遗”名录。60载光阴沉淀,从鄱阳湖芦苇荡里的创业萌芽,到撑起一方发展的特色产业,共青板鸭不仅是一道美味,更是共青城“以鸭起家、以鸭兴城”的生动见证。
创新传承 匠心永续
时光荏苒,昔日的共青垦殖场板鸭厂虽已不在,但共青城内仍活跃着十几家小型板鸭厂,这些小型板鸭厂的经营者多为垦荒者的后代,或是原共青垦殖场板鸭厂的工人,他们坚守着传统的生产工艺,把共青板鸭这道独特的风味传承下去。
王四龙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王四龙是共青城市板鸭协会会长,也是共青城市荷塘板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共青板鸭领域深耕多年,是推动当地板鸭产业发展的关键人物。2010年,返乡创业的他就创建了荷塘板鸭厂。如今,每年有10万只左右的板鸭从他的制作基地销往全国各地,创造了达700万元的年产值。
荷塘板鸭的成功,离不开对传统技艺的坚持,“板鸭所有的工序、养殖方法都是用最原始的材料,整个过程没用一台机械。”王四龙说,板鸭是一个整体,如果打毛机将皮打坏,板鸭外观将会很难看。所以他们一直坚持手工拔毛、手工腌制。王四龙表示:我就专心做一件事,就是做好一只“鸭”,把传统技艺一直继承下去。
然而,作为传统产业,共青板鸭长期以来受季节限制,只能在冬季寒冷时期生产,周期短、产量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产业链,制约了品牌的发展和壮大。为突破这一瓶颈,荷塘板鸭食品有限公司外出考察,从广东佛山、安徽池州引进了板鸭热冷机生产设备,并根据自身工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如今,通过设备辅助,腌制好的鸭子经过电热烘烤、精准控温,使水分和油脂适度挥发,待精肉呈褐红色后,再经夜间露凉和仿冬季气候的冷风风干,最终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这项技改不仅消除了生产空窗期,也推动共青板鸭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如今,共青城的板鸭产业正通过“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养殖户”的创新模式,引领农民走向致富之路,推动共青城板鸭走向全国市场。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