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东晋风云人物,很多人会想到王导、谢安这些大佬,但要说谁留下的话题最多,非桓温莫属。
这位看似平平无奇的政治人物,生前没成就什么惊天伟业,死后也没落得骂名昭著,却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用一生写下无数让人啼笑皆非的真性情段子,比那些端着架子的圣人教导更扎心。到底是什么让这个不完美的枭雄成了东晋最会制造"梗"的人物呢?
为父报仇
东晋年间,豪门贵族间的勾心斗角从来不是新鲜事。
公元331年,年仅18岁的桓温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的父亲桓彝被政敌江播害死。
按理说,在那个世家争斗的年代,一个出身不算显赫的少年遭此变故,最稳妥的做法是忍气吞声,毕竟对方势力不小。
但桓温不是个甘于平凡的主儿。他二话不说,直接操起刀剑找上门去,把江播的三个儿子江彪兄弟全部砍死。
这一出血腥的报仇大戏,在当时的门阀社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想象一下,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敢以命相搏,为父报仇!这事要搁在咱们现在,妥妥上热搜的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桓温的祖上其实是个"刑家",也就是专门负责刑狱的官吏,在当时的士族眼中,这种出身可是相当低微的。
他的高祖桓范还是被司马氏干掉的,家族血泪史可不少。
但正是这样一个出身不算显赫的少年,通过这一举动展现了不同寻常的胆识和狠劲,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个叫温峤的长者就曾预言桓温有帝王之相,这话传出去,想必让不少人暗自心惊。
毕竟在那个看门第的年代,一个"刑家"出身的年轻人被说有帝王相,这事搁谁谁都得多想几分。
娶公主搭台
要说桓温最牛的一步棋,莫过于他的婚姻。咱们现在说"傍大款",古代人玩的是"傍皇家"。
桓温眼光毒辣,直接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为妻,一跃成为皇室驸马。
这桩婚事绝不是什么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赤裸裸的政治联姻。通过这层关系,桓温一下子从外围选手晋升为权力中心的一员。
有了这层关系,桓温的政治资本一下子就丰厚起来。他不仅获得了皇室的信任,更借此机会获得了更多的军政资源。
这一手政治联姻,堪称古代版"一步到位",直接让桓温从普通官员变成了手握实权的大佬。
不过,桓温可不是那种靠裙带关系混日子的主。他深知在乱世之中,真正能立足的还是实打实的功绩。
所以在成为驸马后,他并没有躺平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积极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灭蜀扬名
到了公元347年,35岁的桓温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当时,蜀地有个叫成汉的政权,一直是东晋的心腹大患。桓温接受朝廷任命,率军西进,准备一举灭掉这个割据势力。
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蜀地山高路远,补给线漫长,再加上当地的守军也不是吃素的。
但桓温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带领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灭掉了成汉政权,为东晋王朝消除了西部的威胁。
这一战役的胜利,让桓温的威名大震。朝野上下,无不对这位新晋的军事天才赞不绝口。
你想啊,一个驸马爷不好好在宫里享清福,反而亲自披甲上阵,还打了个大胜仗,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事业有成"吗?
灭蜀之战的成功,不仅让桓温获得了军事上的威望,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从此,他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就连一些原本看不起他出身的士族名门,此时也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毕竟实力摆在那里,容不得他们不服。
桓温也因此尝到了成功的滋味,野心也随之膨胀。他开始思考更大的目标——北伐,收复中原,完成东晋王朝最大的梦想。
三次北伐,功败垂成
说起北伐,这可是东晋人心中的终极梦想。
自从西晋灭亡,司马家族被迫南迁建立东晋后,收复中原就成了每个有志之士的终极目标。桓温作为东晋最有实力的将领,自然也把北伐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公元354年,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他率军北上,目标直指关中地区。刚开始战事还算顺利,但随着军队深入敌境,后勤补给问题越来越严重。
军粮短缺,士兵疲惫,再加上北方气候的不适应,最终桓温不得不下令撤军。这次北伐虽然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但也让北方政权感受到了压力。
不甘心的桓温并没有放弃。公元356年,他再次举兵北伐。这一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竟然成功收复了洛阳——这个曾经的西晋都城。这对东晋来说,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桓温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兵,放弃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时间来到公元369年,57岁的桓温决定再搏一次。他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目标是当时的前燕政权。
这次北伐可以说是三次中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桓温几乎倾尽了自己的所有资源。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枋头之战中,桓温的军队遭遇惨败,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南方。
三次北伐,三次功败垂成。这不仅是桓温个人的遗憾,也是整个东晋的悲哀。
每一次北伐,都让人看到希望,却又在希望即将变为现实时破灭。这种反复的挫折感,或许是桓温晚年心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晚年心结
经历了三次北伐的失败,桓温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他的军事威望依然很高,手中握有重兵;另一方面,年事已高的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历史定位。就在这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篡位称帝。
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奇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少功高盖主的将领最终都走上了这条路。
桓温手握重兵,又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若是决心篡位,成功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但有意思的是,桓温虽然有这个念头,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或许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还存有一丝对皇室的忠诚,或许是因为他担心篡位后无法得到士族的支持,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勇气。
桓温的犹豫不决,让朝中的大臣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以会稽王司马昱为首的皇室势力,让殷浩等人牵制桓温的力量。而谢安等士族代表则故意拖延九锡册封的进程,让桓温的野心无法得到满足。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博弈中,桓温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曾感叹:"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对名声的渴望,以及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他不想平庸地离开这个世界,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出路。
还有一次,桓温看到自己30年前种下的柳树,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流传至今,成为了描述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经典名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晚年的桓温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
桓温与当时名士圈的格格不入,也是他性格的一个侧面。
有次他竟用弹弓射刘惔的枕头,这种看似幼稚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对那些所谓"名士"的不屑和叛逆。
在那个崇尚清谈的年代,桓温的这种直率和粗犷,无疑是另类的存在。最终,在公元373年7月,桓温因病去世,终年61岁。
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篡位野心,也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带着诸多遗憾和不甘离开了人世。
桓温这个人,说他伟大吧,他确实没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说他卑劣吧,他好歹还北伐了三次,为国家出过力。
他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有梦想有挫折,有血性也有怯懦。
也许正是这种真实不加掩饰的人性,让他的故事和那些脍炙人口的"梗"穿越时空,引起我们的共鸣。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是圣人或者英雄,我们都只是在尽力活出自己的样子罢了!
参考资料:《晋书·桓温传》、《资治通鉴·晋纪》、《魏晋南北朝史》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