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胰岛素即将上市?解析非注射剂型的研发难点与临床进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08:03 1

摘要: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岛素被誉为 "血糖调控的核心武器",但传统注射给药方式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 无论是随身携带的胰岛素笔、频繁更换的针头,还是注射部位的疼痛与淤青,都成为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 "口服胰岛素即将上市" 的传闻不断发酵,无数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岛素被誉为 "血糖调控的核心武器",但传统注射给药方式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 无论是随身携带的胰岛素笔、频繁更换的针头,还是注射部位的疼痛与淤青,都成为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 "口服胰岛素即将上市" 的传闻不断发酵,无数患者对这款 "革命性药物" 充满期待。然而,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道路上,口服胰岛素的研发面临着哪些科学难题?当前的技术突破又进展到哪一步?本文将从科学原理与临床实践的双重角度,揭开口服胰岛素的神秘面纱。

对于全球 5.37 亿糖尿病患者(IDF,2021 年数据)而言,胰岛素注射是最直接的血糖控制手段。但这种治疗方式存在三大痛点:

生理不适与心理负担:调查显示,32% 的患者存在 "针头恐惧症",28% 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因注射痛苦产生治疗抵触情绪(《Diabetes Care》,2020)。反复注射还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影响药物吸收效率。给药便利性受限:出差、运动等场景下,注射操作需要严格的消毒条件和存储环境(胰岛素需 2-8℃冷藏),老年患者或视力障碍者自行操作难度大。治疗隐私需求:职场人士、学生等群体在公共场合注射易产生心理压力,尤其在青少年患者中,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治疗的情况并不少见。

口服给药作为最自然的用药方式,具有无创、便捷、顺应性高的天然优势。如果能开发出等效于注射剂的口服胰岛素,将彻底改变糖尿病的治疗模式,这也是全球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持续投入的根本动力。

胰岛素本质是由 51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激素,而人体消化系统对蛋白质类药物存在天然的 "防御机制",形成三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即使少量胰岛素侥幸通过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后会首先经过肝脏代谢。肝细胞内的蛋白酶体系统会对胰岛素进行降解,导致最终进入体循环的药物浓度极低

这三重机制使得传统口服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不足 1%(注射剂生物利用度接近 100%),远低于临床有效浓度要求。如何突破这三大屏障,成为研发的核心课题。

为克服消化系统的天然障碍,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技术平台,主要可分为 "药物载体改造" 和 "吸收环境优化" 两大方向:

脂质体包裹技术将胰岛素包封于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脂质体中,利用脂质与肠道黏膜的相容性促进吸收。韩国 Yuhan 公司的口服胰岛素制剂(LYO-21001)采用氢化大豆磷脂为载体,临床前研究显示其生物利用度提升至 5.6%,2023 年完成 II 期临床试验,空腹血糖控制效果达到皮下注射的 70%。纳米颗粒递送系统通过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可降解材料制备纳米级颗粒(直径 100-200nm),表面修饰靶向肠道细胞的配体(如半乳糖残基)。美国 Moderna 公司曾尝试用 mRNA 递送技术改造胰岛素,但因免疫原性问题转向传统纳米材料,其在研产品 M-3102 可逃避溶酶体降解,动物实验中降糖效果持续 12 小时。微胶囊缓释技术采用肠溶包衣材料(如丙烯酸树脂 Eudragit L100)包裹胰岛素颗粒,使其在胃内保持稳定,到达 pH 值中性的肠道后溶解释放。中国药科大学团队研发的双层微胶囊,内层含胰岛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外层为 pH 敏感材料,体外实验显示可抵抗胃蛋白酶消化 4 小时,肠道释放率达 85%。渗透增强剂添加胆酸盐、皂苷等物质暂时性打开肠道紧密连接,增加黏膜通透性。丹麦 Novo Nordisk 的口服胰岛素制剂 NN9535 采用 SNAC(N-[8-(2 - 羟基苯甲酰) 氨基] 辛酸钠)作为渗透剂,可使胰岛素吸收率提高 10 倍,2022 年 III 期临床数据显示,其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比注射剂降低 18%。酶抑制剂联合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如抑肽酶、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减少胰岛素在胃肠道内的降解。日本 Takeda 公司的 TAK-079 复方制剂,将胰岛素与西司他丁钠(肾脱氢肽酶抑制剂)结合,虽未直接提高吸收效率,但显著降低了肾脏代谢损耗,使血药浓度曲线更平稳。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胰岛素分子结构,提高其抗降解能力:

引入二硫键修饰,增强分子稳定性(如将 B 链第 29 位赖氨酸替换为脯氨酸)连接聚乙二醇(PEG)长链,形成空间位阻阻挡酶解融合人血清白蛋白(HSA)延长半衰期,减少给药频率

美国 Eli Lilly 公司的 LY3206657 就是基于 PEG 化修饰的口服胰岛素前药,其分子体积增大至 10kDa,虽仍需载体辅助,但在猪模型中显示出与皮下注射相当的降糖效果。

尽管研发难度极高,全球已有超过 30 款口服胰岛素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 3 款已完成 III 期研究,展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一)Novo Nordisk:NN9535 的 "十年长跑"

作为胰岛素领域的龙头企业,诺和诺德从 2013 年启动口服胰岛素项目,其核心技术是 SNAC 介导的渗透增强系统。2021 年公布的 III 期数据(Program 10)显示:

与甘精胰岛素注射剂相比,口服制剂治疗 12 周后 HbA1c(糖化血红蛋白)降幅相当(1.0% vs 1.1%)每日三次给药的患者中,72% 实现 HbA1c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发生率 19%,随治疗周期延长降至 8%

该产品已于 2023 年向 FDA 提交上市申请,成为最接近商业化的口服胰岛素制剂。

联邦制药:FB-152采用肠溶微球与蛋白酶抑制剂组合,2022 年 II 期临床显示,餐后 2 小时血糖峰值较注射剂低 23%,每日两次给药即可维持 24 小时血糖平稳,特别适合餐后血糖波动大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恒瑞医药:HRS-7535基于纳米脂质体递送系统,通过靶向肠道 M 细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抗原递呈细胞)促进吸收,2023 年公布的 I 期数据显示,其生物利用度达 4.8%,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平均水平(2-3%)。

即使进展最快的 NN9535,仍存在两大未解决问题:

剂量依赖性: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仅 3-5%,需服用相当于注射剂量 20 倍的药物,导致单次用药成本是注射剂的 3 倍以上个体差异:肠道微环境(如 pH 值、消化酶活性、黏膜通透性)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疗效波动,需个性化调整给药方案

从研发时间表来看,诺和诺德的 NN9535 最有可能在 2024 年获得 FDA 批准,成为全球首款口服胰岛素制剂。但这款药物的实际应用仍需突破三重关卡:

目前口服制剂的血糖控制精度仍略逊于注射剂,尤其在 1 型糖尿病患者和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是否能替代注射治疗仍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此外,长期使用渗透增强剂是否会导致肠道黏膜损伤,需要 10 年以上的安全性跟踪。

每日三次的服药频率与注射剂(每日 1-2 次)相比并无显著优势,开发长效口服制剂(如每周一次)将是下一阶段的研发重点。结合缓释材料与肠道靶向技术,科学家已在动物实验中实现 72 小时持续降糖效果。

预计首款口服胰岛素上市价格将是传统注射剂的 5-8 倍,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改进降低成本,成为惠及广大患者的关键。中国企业在仿制药研发和生物类似药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加速平价口服胰岛素的上市进程。

尽管口服胰岛素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其正式上市并纳入临床指南之前,患者仍需注意:

勿轻信 "神药" 传闻:当前市面上宣称 "口服胰岛素" 的保健品均为虚假宣传,胰岛素作为生物制品,其生产工艺和存储条件有严格要求,绝非普通保健品能替代。关注正规临床试验: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通过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登记平台(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报名参与口服胰岛素的临床研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适用性。坚持现有治疗方案:注射胰岛素仍是目前最可靠的血糖控制手段,随意停用注射剂改用未获批的口服产品,可能导致血糖失控甚至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从 1921 年班廷提取出第一支动物胰岛素,到 2023 年口服制剂进入上市倒计时,人类用百年时间实现了胰岛素给药方式的重大突破。尽管口服胰岛素尚未完全攻克生物利用度的难题,但其研发过程中催生的纳米递送、肠道靶向等技术,正在改写整个蛋白质药物的给药历史。随着材料科学、生物工程与精准医疗的交叉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全、高效、便捷的口服胰岛素终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糖尿病治疗掀开崭新的篇章。在此之前,科学的态度、规范的治疗和持续的医学进步,始终是战胜疾病的最佳组合。

来源:阿力是个药剂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