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晚稻生长周期内,受高温高湿气候、种植制度以及病虫抗药性变化等因素影响,病虫害频发且危害严重,常见的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科学精准落实病虫防治措施,是保障晚稻稳健生长、实现丰产丰收的关键环节。以下从防治原
在晚稻生长周期内,受高温高湿气候、种植制度以及病虫抗药性变化等因素影响,病虫害频发且危害严重,常见的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科学精准落实病虫防治措施,是保障晚稻稳健生长、实现丰产丰收的关键环节。以下从防治原则、主要病虫害识别特征及针对性防治措施、综合管理建议等方面,系统阐述晚稻主要病虫防治要点。
一、晚稻病虫防治基本原则
晚稻病虫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兼顾有效性、安全性与可持续性,核心原则包括以下三点:
1. 生态优先,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手段,保护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天敌(如青蛙、蜘蛛、寄生蜂等),降低病虫抗药性风险,减少农药对土壤、水源及农产品的污染。
2. 精准监测,把握防治关键期:建立常态化病虫监测机制,通过田间巡查、性诱剂诱捕、灯光诱测等方式,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如虫口密度、病害发病株率),明确防治对象与最佳防治时期,避免盲目用药。
3. 科学用药,提升防治效率: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合理搭配药剂(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控制用药剂量与频次,确保施药均匀、到位,提高防治效果。
二、晚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晚稻病害多由真菌、细菌或病毒引起,发病初期易被忽视,后期扩散速度快,需根据病害特征及时干预。
(一)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晚稻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可危害叶片、叶鞘、穗颈、谷粒等部位,按发病时期与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谷粒瘟,其中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可导致稻穗枯白、籽粒不实。
- 识别特征:
- 叶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绿色小斑,后扩展为菱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初期为暗褐色小点,后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长条斑,导致稻穗从穗颈处折断或整穗枯萎,形成“白穗”。
-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瘟性强的晚稻品种(如湘早籼45号、中嘉早17等),避免种植感病品种;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与硅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如病叶、病穗),减少病菌越冬基数。
2.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24-48小时,或用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浸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降低苗瘟发生风险。
3. 化学防治: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叶瘟发病初期(病叶率达3%-5%),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穗颈瘟防治需在晚稻破口前3-5天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选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洒稻穗与上部叶片。
(二)纹枯病
纹枯病是晚稻常发性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稻穗,导致植株倒伏、结实率下降。该病在高温高湿、种植密度大、氮肥过量的田块中易爆发。
- 识别特征:
- 发病初期,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扩展为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相互融合,形成大型不规则斑,叶片逐渐枯黄;潮湿环境下,病斑表面产生白色蛛丝状菌丝,随后形成褐色菌核(类似油菜籽大小),菌核可脱落至土壤中越冬。
-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避免晚稻种植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采用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逆性;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与菌核,减少初侵染源。
2. 化学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20%-30%时,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可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时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叶鞘与叶片,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发病部位;若田间湿度大,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或喷施次数,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1-2次。
(三)稻曲病
稻曲病又称“青粉病”,主要危害晚稻稻穗上的谷粒,发病后形成的病粒(稻曲)含有毒素,不仅影响产量,还会污染稻米品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该病在晚稻孕穗期至抽穗期遇多雨、低温天气时易发生。
- 识别特征:
- 发病初期,稻粒颖壳闭合,内部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导致颖壳开裂,露出淡黄色或黄绿色的块状物(菌核);后期块状物逐渐膨大,变为墨绿色,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破裂后散出大量墨绿色粉末(病菌孢子),污染周围谷粒。
-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易感病的大穗型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期,避开晚稻孕穗抽穗期与低温多雨天气重合;平衡施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与微量元素(如锌肥),增强植株抗逆性。
2. 化学防治:稻曲病防治关键期为晚稻破口前7-10天(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此时药剂可有效抑制病菌侵入。可选用25%戊唑醇乳油2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重点喷洒稻穗上部;若破口期遇雨,需在雨后补喷1次,确保防治效果。
三、晚稻主要虫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晚稻虫害以刺吸式口器害虫(稻飞虱)和咀嚼式口器害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为主,这类害虫通过吸食汁液或啃食叶片、茎秆,直接影响晚稻光合作用与养分运输,导致减产。
(一)稻飞虱
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晚稻植株下部(稻丛基部)吸食汁液,导致植株枯黄、倒伏,严重时可造成“虱烧”现象(全田稻株枯死)。稻飞虱具有迁飞性,在台风、暴雨等天气后易大规模爆发。
- 识别特征:
- 褐飞虱:成虫体长3.5-4.5毫米,体色褐色或黑褐色,若虫呈褐色,腹部背面有明显的“山”字形斑纹;白背飞虱:成虫体长2.5-3.5毫米,体色淡黄色或灰白色,背部有1个明显的白色斑,若虫呈淡黄色,腹部背面有淡褐色斑纹。
-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合理灌溉,采用“浅水勤灌、适时晒田”的方式,避免田间长期积水;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稻飞虱栖息场所;种植抗虫品种(如抗褐飞虱的品种),降低虫害发生基数。
2. 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利用稻飞虱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释放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捕食性蜘蛛等,抑制稻飞虱种群增长;在虫害发生初期,可喷施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实现绿色防治。
3. 化学防治:当田间稻飞虱百丛虫量达1000头以上(分蘖期)或500头以上(孕穗期至灌浆期)时,及时施药防治。由于稻飞虱群集在植株下部,需选用具有内吸性或触杀性的药剂,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50%吡蚜酮·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等,喷雾时需将喷头对准稻丛基部,确保药液渗透到植株下部;若田间植株密度大,可采用毒土法(将药剂与细土混合均匀后撒施),提高防治效果。
(二)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称“卷叶虫”,以幼虫啃食晚稻叶片上的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条斑”,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幼虫具有吐丝卷叶的习性,将叶片卷成筒状,藏匿其中取食,增加防治难度。该病具有迁飞性,在夏秋季多雨、高温环境下易发生。
- 识别特征:
- 成虫体长7-9毫米,体色黄褐色,前翅有2条黑色横线,横线之间有1个黑色肾形斑;幼虫体长14-19毫米,体色绿色或黄绿色,头部褐色,体表有细毛;被害叶片形成纵向卷曲的虫苞,虫苞内留有幼虫粪便,叶片逐渐枯黄。
-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避免晚稻种植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与无效分蘖,减少幼虫取食场所;收获后翻耕稻田,杀灭土壤中越冬的幼虫与蛹,降低来年虫源基数。
2. 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在田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每亩设置1-2个),诱杀雄成虫,干扰成虫交配,减少产卵量;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1.5-2万头),寄生稻纵卷叶螟卵,抑制幼虫孵化;喷施苏云金杆菌(Bt)、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对低龄幼虫防治效果显著。
3. 化学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治关键期为幼虫3龄前(虫苞尚未完全闭合时),此时幼虫抗药性弱,药剂易接触虫体。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倍液、40%丙溴磷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时重点喷洒叶片正面与背面,确保药液覆盖虫苞;若田间虫苞较多,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1-2次。
(三)二化螟
二化螟又称“钻心虫”,以幼虫蛀入晚稻茎秆内取食,导致植株枯心、枯鞘、白穗,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二化螟在晚稻田可发生2-3代,以幼虫在稻桩、土壤或杂草中越冬,次年春季化蛹羽化。
- 识别特征:
- 成虫体长10-15毫米,体色灰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横线之间有1个黑色斑点;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色淡褐色或灰褐色,背部有5条紫褐色纵线;被害植株茎秆内有蛀孔,孔外留有虫粪,分蘖期形成“枯心苗”,孕穗期至抽穗期形成“白穗”。
-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冬季翻耕稻田,清除田间稻桩与杂草,杀灭越冬幼虫;合理安排播种期与移栽期,避开二化螟成虫产卵高峰期;采用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抑制幼虫生存环境。
2. 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2万头),寄生二化螟卵;喷施苏云金杆菌(Bt)、杀螟杆菌等生物农药,对低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化学防治:二化螟防治关键期为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蛀茎前(分蘖期:枯鞘株率达3%-5%;孕穗期:卵块密度达10块/亩)。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时重点喷洒植株基部与茎秆,确保药液渗透到叶鞘内;若田间枯心苗较多,可采用毒土法(药剂与细土混合撒施),提高药剂接触幼虫的概率。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