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试试乒乓球。”11岁的樊振东攥着磨得起球的球拍,抬头对八一队教练说。2010年的济南体校走廊里,阳光穿过窗户洒在他的运动服上,旁边站着举着举重杆的教练,正皱着眉劝他:“你劲儿大,练举重肯定拿牌!”可他的眼睛盯着远处的乒乓球台,那里的球声“乒乒乓乓”,像在
“我想试试乒乓球。”11岁的樊振东攥着磨得起球的球拍,抬头对八一队教练说。2010年的济南体校走廊里,阳光穿过窗户洒在他的运动服上,旁边站着举着举重杆的教练,正皱着眉劝他:“你劲儿大,练举重肯定拿牌!”可他的眼睛盯着远处的乒乓球台,那里的球声“乒乒乓乓”,像在喊他的名字。没人想到,这句“试试”,让国乒迎来了“天降紫微星”,他打断了梯队节奏,让92line提前谢幕,三连冠直通赛封神,成了别人迈不过的“樊振东壁”。
2010年夏天济南体校的训练房像个大蒸笼,11岁的樊振东蹲在墙角,把乒乓球往墙上弹,他的手腕上还贴着昨天练球磨破的创可贴,球印在墙上画了个圈。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八一队的李教练攥着报名表进来:“小樊,跟我去打乒乓球,以后进国家队!”话音刚落,举重队的王教练挤进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上次举的杠铃比我徒弟还重,来举重队,明年就能拿省冠!”樊振东盯着手里的球拍,指节泛白,昨天他刚看了王皓的世乒赛录像,反手拧拉的弧线像道闪电。“我想试试乒乓球。”他说声音不大却很稳。
后来他进了八一队,凌晨5点的训练房里,总能看到他的影子:体能训练跑8圈,别人歇着他还在练发球,手腕肿了就裹着冰袋继续。2017年深圳体育馆的地表12强直通赛,他站在赛场上,汗水滴在球台上,对面的选手盯着他的球拍,眼神里全是紧张。“啪”的一声,最后一球落地,他赢了,三连冠的奖杯抱在怀里,队友们围过来拍他的肩膀:“你小子,真把我们的节奏打乱了。”可没人不服,他的球太稳了,像块浸了水的棉花,你怎么撞都撞不碎。
上周张继科在直播间翻出旧照片,是樊振东18岁时的样子:穿着红色队服,蹲在地上给张继科剥橘子。“你们看,小胖才是世界第一可爱!”张继科举着照片笑,“他以前训练完总给我带吃的,剥得干干净净,连橘子络都没有。”弹幕里瞬间刷满“小胖可爱”,有人问“为什么有人恨他”,张继科皱了眉:“恨他?那是因为他们赢不了,小胖的球是拿命练出来的。”
王楚钦昨天接受采访时更直接:“现在谁敢说能赢樊振东?我反正不敢。”他挠了挠头,“上次我跟他练球,他的反手拧拉像长了眼睛,我根本接不住。”而外协那边,张本智和在巴黎世乒赛打完7:7平时,对着镜头咽了咽口水:“我第一次觉得怕,他每得一分,我都觉得‘完了,我要输了’。”
更暖的是林诗栋最近总往樊振东的训练台凑,“我想变成他那样的选手。”17岁的小孩挠着脑袋笑,手里攥着樊振东的签名球拍,国乒训练馆的墙上,贴着樊振东的海报,下面写着一行小字:“向樊振东学习”。
很多人不知道樊振东小时候成绩特别好,他读小学时数学每次都是满分,班主任找他谈话:“你要是继续读书,肯定能考重点中学。”可他摇了摇头:“我想打乒乓球。”后来八一队招他,举重队也来抢,当时举重队教练拍着胸脯保证:“你练举重,三年就能拿全国冠!”樊振东却盯着乒乓球拍:“我想试试那个。”
他的“试”是用命拼的,八一队时期他每天训练12个小时,体能训练时举的杠铃重量比同龄人大一倍,手腕肿了就裹着冰袋继续。2017年地表12强直通赛,他连续打了7场比赛,最后一场打完,他坐在后台的地上,腿都在抖,可他还是笑着说:“值了。”
他的“强”不是“天生的”,外协研究他,研究到知道他会用“反手拧拉接发球”,知道他的“正手弧圈球”角度是37度,可还是打不过,因为他的“变化”太多:昨天用“慢节奏”赢,今天就用“快攻”,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拍会怎么打。张本智和说“怕他”,不是怕他的“实力”,是怕他的“变化”,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竞技智慧”。
还有人说他“打断了国乒梯队”,可92line的选手从来没怪过他。许昕去年接受采访时说:“小胖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更强’。”他笑着拍了拍樊振东的肩膀,“我们提前谢幕,可我们服,因为他的球,是真的‘稳’。”
樊振东的“完美”从来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拼出来的”。他不是“紫微星”是“笨小孩”,笨到用十年时间,把“试试乒乓球”变成了“国乒的壁”。
樊振东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喜欢,但他也不是“罪人”。有人恨他,不过是因为他太强,让别人的“冠军梦”碎了;有人用饭圈那套折腾他,不过是把“喜欢”变成了“控制”。体育赛场从来都是“实力说话”,冠军不是让出来的,是一分一分打上去的,他凌晨5点的训练、肿起来的手腕、赛场上的每一拍,都是“实力”的注脚。
我们该做的是为这样的选手骄傲,骄傲他的坚持,骄傲他的纯粹,骄傲他用干干净净的球,守住了国乒的荣耀。别让粉圈的噪音盖过球拍的声音,别让“唯恨”的歪理玷污了体育精神,樊振东的“完美”,从来都不是错,是我们该学的“榜样”。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