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老话,成了“吼叔”张孟崇最后的注脚。一个靠视频讲两岸故事的网红,一个把“统一”挂在嘴边的“战士”,9月18日那天永远停下了说话的声音,他的遗憾和千百惠一样,没等到祖国完全统一的那天。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老话,成了“吼叔”张孟崇最后的注脚。一个靠视频讲两岸故事的网红,一个把“统一”挂在嘴边的“战士”,9月18日那天永远停下了说话的声音,他的遗憾和千百惠一样,没等到祖国完全统一的那天。
9月18日台湾某医院的抢救室里,心电监护仪的声音越来越弱。曾定居福建的“吼叔”张孟崇,因肾衰竭引发心脏衰竭,经过三次抢救还是没挺过来。他最后一条视频停在5号,镜头里的他穿着宽松的T恤,脸有点肿,说话时嗓子哑哑的,还在讲“大陆的春耕有多热闹”。去年这个时候,他因为长期熬夜拍视频、压力大,得了胃出血和十二指肠溃疡,在福建的医院动了手术,出院当天就发视频说“等我好了,接着讲统一的事”。
2021年他第一次来大陆,去了厦门的海边,拍了“大陆的桥比台湾的高速还宽”,粉丝从台湾的几千涨到大陆的几十万。两年前他干脆定居福建,拿到居住证那天,他举着小本本拍了十分钟视频,笑出了眼泪:“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可去年因为在视频里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有人给家里寄了带血的纸条,老婆劝他“别讲了”,他说“我怕,但我更怕孩子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北京’”。
吼叔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他的视频账号下面,留言快刷到了十万条。大陆网友说“以后再也听不到‘吼叔讲两岸’了”,台湾网友说“我以前觉得统一离我很远,是他让我知道,统一是‘能回家吃妈妈做的饭’”。他福建的邻居说,昨天还有小朋友来敲门,问“统一叔叔怎么没过来教我们画画”。
他的家人没公开回应,但有朋友透露,吼叔临走前攥着那张福建的居住证,说“等统一了,把我的骨灰撒在厦门的海边”。还有网友翻出他去年的视频,里面他说“如果我走了,你们要接着讲两岸的故事”,现在已经有粉丝开始模仿他的风格,拍“我身边的两岸故事”,有人拍“台湾的奶奶在大陆学跳广场舞”,有人拍“大陆的弟弟给台湾的姐姐寄月饼”。
和吼叔一样“没等到统一”的,还有歌手千百惠。她2022年说“想回大陆看妈妈”,可直到去世都没实现。吼叔和千百惠的遗憾,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痛”,但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吼叔”出现了:比如台湾的“阿美姐”,她在大陆开了家“台湾小吃店”,每天跟客人讲“我奶奶是大陆人,我爸爸是台湾人,我们都是中国人”;比如大陆的“小杨”,他在台湾读大学,拍“我在台湾的日常”,视频里有“台湾的同学爱吃我带的辣条”“台湾的老师夸大陆的科技很厉害”。
再看吼叔的经历,他2019年第一次来大陆,是因为帮台湾的农民卖芒果,他拍了“大陆的电商有多快”,让台湾的芒果三天就卖到了北京、上海,后来他干脆做起了“两岸带货”,带台湾的凤梨酥、大陆的茶叶,每一笔生意都在说“两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的视频里没有“仇恨”,只有“理解”,所以连以前骂他“被洗脑”的台湾网友,后来都留言说“我错了,你说的是对的”。
吼叔走了,但他的“统一梦”没走。我们不用喊口号不用骂战,像他那样用“大陆的地铁有多快”“福建的小吃有多香”“两岸的小朋友有多亲”这些日常细节,打破偏见。比如你可以拍“你身边的台湾朋友”,比如“台湾的同事爱吃大陆的火锅”“台湾的邻居会做大陆的饺子”;你可以跟台湾的朋友聊“你想去大陆的哪里玩”,跟大陆的朋友聊“你想给台湾的朋友带什么礼物”。
统一不是“宏大的口号”,是“能一起吃一碗面”“能一起看一场电影”“能说‘我们是一家人’”。就像吼叔说的:“统一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