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500亿豪赌,闪购突袭美团,中年巨头能否抢回曾经的巅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4:17 1

摘要:时间若倒回2018年,十个人里可能有七个会毫不犹豫说“淘宝”。但如今,最多只剩三个。剩下的人里,有人去了京东图快和省心,有人上拼多多贪便宜,还有人刷着抖音顺手就下单了——根本想不起还有一个淘宝。

如果你现在想买部新手机,第一反应是打开哪个APP?

时间若倒回2018年,十个人里可能有七个会毫不犹豫说“淘宝”。但如今,最多只剩三个。剩下的人里,有人去了京东图快和省心,有人上拼多多贪便宜,还有人刷着抖音顺手就下单了——根本想不起还有一个淘宝。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背后是一场持续六年的“用户心智大逃亡”。阿里不是没反抗过。天猫砸千亿做供应链,仍没拦住京东抢走3C半壁江山;淘特烧200亿拼低价,复购率却只有拼多多的一半;淘宝重金挖主播,用户停留时长却仅是抖音的1/6……

曾经的电商王者,仿佛陷入“中年无力”:拼命出拳,却拳拳落空。

直到今年七月,阿里甩出500亿,全部押注“即时零售”。淘宝“闪购”业务全面升级,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次破釜沉舟的突围。

为什么是即时零售?

两个原因:一是增速惊人,年增长超40%,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二是这赛道至今还没被任何巨头“标签化”——美团强在外卖,京东强在3C数码,但全品类“半小时到家”服务,谁都没彻底吃下。

更刺激阿里的是:美团闪购的3C类订单,已达京东主场份额的四成;京东也靠“外卖”业务反向带活了主站流量。这说明,即时零售根本不是“补充业务”,而是能直接切走蛋糕、拉动大盘的战略入口。

回头看阿里手中的牌:淘宝有最全的商品品类,饿了么有400万骑手全天候跑着。对比之下,美团缺商品品类,京东缺配送规模——阿里似乎是资源最齐、最有胜算的那个。

于是这次出手又快又狠:

饿了么调度系统直接接入淘宝,1688、盒马、天猫超市全线供货。上线一个多月,美妆、3C、服饰、酒水类订单全面爆发。到今年八月,淘宝闪购日单量从1000万单飙升至9000万单,几乎追平美团10积累。

这一拳,确实把美团打紧张了。一向低调的美团罕见发声,呼吁“行业降温”,明显从“稳坐钓鱼台”转为了“被动迎战”。

但问题是,订单量上来了,用户心智抢得回来吗?

我们不妨回想一个场景:今年四月,不少人嘴上说着“支持京东外卖”,可真到点餐那一刻,手指却不自觉点开了美团。

这不是意志不坚定,而是“习惯的力量”——点外卖,上美团;要快,找美团。30分钟送到,已经成为肌肉记忆。

这种认知,就像你家楼下同时开四家超市:

· 美团:你要快?我半小时送到;

· 京东:要正品、要售后?我来;

· 拼多多:图便宜?我这最低;

· 抖音:不知道买啥?刷着看呗,喜欢就下单。

而淘宝呢?过去大家想到它是“万物齐全,慢慢挑,等两三天收货,享受拆箱快乐”。如今突然改成“我这也快!半小时达!”,用户能一下子转过弯来吗?

举个例子:你手机里有两个功能相似的APP,一个用了五六年,一个刚下载。哪怕新的那个功能更强、补贴更多,真到急用时候,大概率还是会下意识点开旧的——不是因为更划算,而是“习惯成自然”。

所以阿里这一仗,表面打的是履约能力、资源协同、补贴战略——这些它都不缺。但真正难的,是改写用户心中那句:“我要快,该找谁?”

500亿可以买来订单量,可以砸出漂亮数据,甚至可以短暂提振股价。但它很难一夜之间改变千万用户的日常习惯。这不是资源问题,是时间问题、场景问题,更是心智问题。

阿里像极了努力追赶时代的中年人:有钱、有资源、有决心,却突然发现,这世界早已不是光靠这些就能赢。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习惯”里:

早晨一杯咖啡买哪家?下班买菜用哪个APP?深夜馋了谁送来?……这些微小选择,早已被日常路径深深绑定。

企业如此,人生亦如此。

曾经的强者,若不持续刷新存在感,很容易被遗忘;而新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被替代。

阿里能否打赢这场“心智争夺战”,答案不在财报里,也不在新闻稿中,而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上——下一次您想半小时收到手机或口红时,第一反应打开的,究竟是哪个APP?

时代从不等人,哪怕它是阿里。

来源:油烟机(厨电)百科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