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笛子是我国具有浓郁特色的吹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笛子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在古典诗词中,吹笛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诗人们喜欢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来展露自己的心声。
笛子是我国具有浓郁特色的吹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笛子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在古典诗词中,吹笛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诗人们喜欢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来展露自己的心声。
大诗人李白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写道:“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展现了他被流放后愤懑冤屈的心声;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戍边将士回不了故乡的哀怨;
著名诗人郑谷在《淮上与友人别》一诗中写道:“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抒发了他与友人离别时的黯然忧伤之情。
宋朝著名诗人陈与义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词中写道:“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回忆了二十多年前那歌舞升平时代的浪漫往事;
笔者精心选取了“黄鹤楼中吹玉笛”等10首著名的吹笛诗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笛声中的悠扬诗意吧:
一、《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奔腾远去,纵目眺望,好像是奔流在连绵的白云中间,在高大雄伟的群山之中,耸立着一座孤城,那就是玉门关。将士们用羌笛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来埋怨春光的迟迟不至,他们哪里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仅有六首,却都是精品。王之涣写了两首《凉州词》,其一写得极为为慷慨悲壮,全诗以黄河远眺开篇,描绘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后两句表达大唐戍边将士的心声,虽有些许乡思离情的幽怨,却不失保家卫国的雄强豪迈。
二、《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西北边塞大地回春、冰雪消融,大唐将士们赶着马群欣然归来。月明星稀之夜,戍楼上传来阵阵悠扬的羌笛声, 借问那首代表离情的《梅花落》曲子会落向何处?它随着春风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高适被誉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与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他们四人也是很好的朋友,经常互相写诗唱和,这首诗就是高适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在这首诗里,高适描写了西北边塞的宁静之声和大唐将士的思乡之情、戍边之志,这里面含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更多的却是慷慨激昂。
三、《从军行》七首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烽火台的西边耸立着一座百尺高的戍楼,傍晚时分,迎着沙漠瀚海吹来的秋风独自登上戍楼。有人用羌笛吹奏起幽怨的《关山月》,无奈这笛声勾起了将士们对万里之外妻子的相思之情。
在盛唐时期,人们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情,渴望在边塞建功立业,就像杨炯在《从军行》一诗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也是如此,他也用沉雄悲壮的豪情写下了一组七首的《从军行》,记录了他复杂而丰富的边塞军旅生活,这首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这首吹笛诗中,王昌龄描绘了大唐将士们浓浓的夫妻亲情和相思柔情。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有人不知在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戍边的将士听着幽怨的笛声,一个个不禁翘首眺望远方的故乡。
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绝句,尤其以边塞诗而出名。他的边塞诗善于运用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凝练含蓄、婉转悲壮的意境,深为人们所赞赏。
在这首边塞诗的前两句里,李益描写了边塞沙漠似雪、月光如霜的凄凉惨淡景象,为下面的征人思乡留下了伏笔。当凄凉幽怨的芦管声响起时,立刻触发了征人的思乡举动,“一夜征人尽望乡”。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们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蕴藉含蓄,浑然天成,被誉为为中唐边塞诗绝句中的名篇。
五、《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走过前村,隔着田垄听到牧童悠然吹奏的短笛声。长安城内那么多追逐名利的人,机关算尽也不如你这样悠然自乐。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他既是一位著名的官员、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涤亲溺器”的孝行,被元代的郭居敬载入《二十四孝图》,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北宋名相王安石称赞他:“鲁直清才,非奔走俗吏。”
黄庭坚写这首牧童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黄庭坚年仅七岁。有一天,他的父亲黄庶邀请了几位好友一起来家中聚会饮酒。一位朋友指着小庭坚说道:“久闻令郎聪慧过人、出口成章,现在为何不让他献上一首诗来助兴呢?”
小庭坚落落大方地问道:“请问以何为题呢?”朋友笑着说道:“以你的年纪正是放牛的时候,就以牧童为题吧。”
小庭坚生长在江西修水农村,对放牧并不陌生,他想起了在牛背上吹笛子的小牧童,于是张口就咏出了这首诗。
朋友听完,抚摸着小庭坚的脑袋 ,对着黄庶夸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观之,令郎之前程不可限量也。”
黄庶的这位好友看人的眼光很准,他从这首充满天真童趣的诗中看出了黄庭坚的人品抱负:光明磊落、不求名利、品行高洁。
六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绿草如茵铺展在原野上,绵延了六七里,晚风中传来牧童吹奏的断断续续的笛声。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他不脱蓑衣,就直接躺卧在一片草地的月明中。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人,唐末著名道士,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将他神化,列为民间神话故事的八仙之一。吕岩不仅是一位道士,还是一位诗人,《全唐诗》收录了他的132首诗。
在这首诗里,吕岩选取了经典的田园景色——绿草、原野、晚风、明月、牧童、笛声,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展示了牧童恬静闲适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一位道家高人对远离尘嚣、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之情。
七、《望江南·闲梦远》二首其二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幽远,故国南唐正值天高云淡的清秋时节。辽阔无垠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挺拔的芦花深处停泊着一叶孤舟,那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十二月,大宋铁骑攻破了金陵城,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被押送至大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严密看管起来。
作为亡国之君,李煜犹如笼中之鸟,故国是永远的回不去了,江南那辽阔的山河、清幽的美景、悠扬的笛声,时常出现在李煜的一帘幽梦之中,他写下这首词,抒发了李煜那悲哀无奈的秋思之情。
八、《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如同汉朝的贾谊一样,我被贬谪远赴长沙,西北望长安,云雾迷蒙,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有人用玉笛吹奏起《梅花落》的曲子,五月的江城仿佛落满了凋零的梅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逆事件,被以“附逆”的罪名,判流放夜郎。当年的五月,在途经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时,史钦郎中热情接待了李白,并陪他登上了著名的黄鹤楼。李白在听了一曲《梅花落》之后,感慨万千,遂写下这首诗。
在诗的前两句里,李白以被贬于长沙的西汉政治家贾谊自比,表达了他被贬谪的屈辱无奈以及对家国“望”而“不见”的怀念与忧思,后两句借景抒情,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表达了他无辜遭贬的愤懑与无奈。
全诗借景抒情,曲调凄清哀婉,意境悲伤哀怨,读后不禁让人感觉到李白的满腹惆怅凄凉之情。
九、《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的渡口边,杨柳依依,四处飘荡的杨花愁杀了别离之人。傍晚时分,驿亭上响起了送别的凄清笛声,朋友您要西去潇湘,而我则要北上三秦。
郑谷,字守愚,晚唐著名诗人,因其官拜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一首《鹧鸪诗》而闻名,人称“郑鹧鸪”。
郑谷与诗僧齐己的“一字师”典故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一个冬天,齐己写了一首诗《早梅》:“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他感觉有些不满意,却找不出问题所在,就向诗友郑谷求教。
郑谷看完之后,立马找出了不足之处,他提笔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并且解释道:“‘数枝开’非‘早’也,未若‘一枝开’佳。”齐己听罢,甚为佩服,“不觉下拜”,尊郑谷为“一字师”。
大顺二年(891年)的暮春时节,郑谷由扬州准备返回长安,在与好友离别时,写下这首清新隽永的送别诗,表达了他与朋友离别的黯然忧伤之情。
十、《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回忆年轻时在洛阳的午桥上与朋友一起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着长沟的流水无声地消逝。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他们悠然地抚琴弄笛,欢乐一直持续到天明。
二十多年如同一梦,劫后此身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人称“诗俊”。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时任陈留酒监的陈与义从陈留南逃,一路辗转流离,来到了南宋的临时都城绍兴,出任中书舍人。
一个雨后的夜晚,陈与义闲登小楼,欣赏雨后新晴的夜色。他不禁回忆起二十多年前那歌舞升平时代的浪漫往事。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却是换了人间,故国不可回了,故乡不能见了,故友难再逢了,陈与义只能忧伤地哀叹“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等10首著名的吹笛诗词,来感受笛声中的悠扬诗意。读完之后,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好友们留言讨论。
来源:行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