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小麦播种失误及避免出苗不齐、弱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6:18 3

摘要:在小麦实际生产中,因肥料施用过量、土壤墒情失衡、播种量失控、播种深度不当等失误引发的出苗不齐、弱苗问题频发,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为从源头规避此类问题,需围绕播种全流程落实科学管控措施,确保小麦从播种到出苗阶段的生长环境稳定、生长条件适宜。

在小麦实际生产中,因肥料施用过量、土壤墒情失衡、播种量失控、播种深度不当等失误引发的出苗不齐、弱苗问题频发,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为从源头规避此类问题,需围绕播种全流程落实科学管控措施,确保小麦从播种到出苗阶段的生长环境稳定、生长条件适宜。

一、科学调控施肥,避免肥料过量引发弱苗

肥料是小麦生长的重要养分来源,但过量施用会打破土壤养分平衡,引发根系灼伤、生长抑制等问题,导致弱苗出现。预防肥料过量需从“精准测算、合理搭配、科学施用”三方面入手,构建规范化的施肥体系。

(一)精准测算施肥量,杜绝盲目增肥

施肥前需结合土壤肥力检测结果与小麦品种需肥特性,确定总施肥量,避免仅凭经验盲目增施肥料。一般而言,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入纯氮12-15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钾4-6kg即可满足小麦播种至分蘖期的养分需求;高肥力地块可适当减少10%-15%的氮肥用量,避免养分过剩。同时,需严格控制化肥用量,禁止一次性施入过量尿素(每亩单次用量不超过15kg)或碳酸氢铵(每亩单次用量不超过20kg),防止肥料在土壤中积聚,引发根系“烧苗”。

(二)优化肥料配比,重视有机肥与微肥应用

长期单施化肥易导致土壤板结、养分失衡,增加弱苗风险。应采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模式,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800kg,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此外,需补充微量元素,每亩可拌施硫酸锌1-1.5kg、硼砂0.5kg,避免因缺锌、缺硼导致小麦根系发育不良、出苗瘦弱。

(三)规范施肥方式,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

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是引发“烧苗”的主要原因之一,需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隔离种子与肥料。可采用“分层施肥”技术:播种前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及50%的氮肥均匀撒施于田间,深耕20-25cm,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剩余50%的氮肥作为种肥,在播种时随种子侧下方5-8cm处施入,既保证种子萌发所需养分,又避免肥料灼伤种子。禁止将化肥直接撒在种子表面或与种子混合播种,尤其要避免高浓度复合肥与种子近距离接触。

二、精准管控土壤墒情,防治过干或过湿影响出苗

土壤墒情是小麦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土壤过干会导致种子吸水不足、萌发受阻,过湿则会造成土壤缺氧、种子腐烂,二者均会引发出苗不齐。需通过“播前检测、及时调控、播后保墒”三步措施,将土壤墒情控制在适宜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

(一)播前墒情检测,明确调控方向

播种前3-5天,采用“田间观察法”或“仪器检测法”判断土壤墒情:取耕作层(0-20cm)土壤,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适宜墒情;手握不成团、土壤松散,为过干墒情;手握成团后挤压有水渗出、落地不散,为过湿墒情。针对不同墒情,制定差异化调控方案,避免盲目播种。

(二)针对性调控墒情,确保播种条件适宜

- 土壤过干的调控:若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需在播种前7-10天进行造墒灌溉,采用“小水漫灌”或“喷灌”方式,每亩灌水40-50m³,确保水分渗透至耕作层底部,灌溉后晾晒2-3天,待土壤表层松散后再进行耕地播种,避免土壤板结影响种子萌发。若临近播种期遇干旱且无灌溉条件,可采用“浸种拌种”应急措施:将种子用清水浸泡4-6小时(种子吸水量达自身重量的40%-50%),捞出晾干后拌种播种,提高种子萌发率。

- 土壤过湿的调控:若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70%,需先进行晾墒处理,通过深耕散墒(耕深25-30cm)、开沟排水(田间开挖深30cm、宽20cm的排水沟,间距5-8m)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待土壤表层呈现“干松”状态(手握土壤无明显水渍、落地可散)后再播种。禁止在泥泞土壤中播种,防止播种后土壤板结,种子无法正常呼吸,导致烂种缺苗。

(三)播后及时保墒,维持土壤水分稳定

播种后需根据墒情采取保墒措施:土壤偏干时,播种后及时镇压,采用镇压器顺播种行镇压1-2次,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减少土壤空隙,防止水分流失;土壤偏湿时,可在播种后覆盖一层3-5cm厚的细干土或碎秸秆,降低土壤表层湿度,避免板结。同时,播后避免频繁浇水,若遇降雨需及时疏通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

三、合理控制播种量,防止播量过大导致弱苗竞争

播种量过大易造成小麦幼苗密度过高,植株间争夺光照、养分、水分,导致整体幼苗瘦弱、分蘖减少,形成“弱苗群体”。需结合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种时间,确定合理播种量,避免密度失控。

(一)依据品种特性定播量

不同小麦品种的分蘖能力差异较大,需针对性调整播量:分蘖能力强的品种(如冬性小麦品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2-15万株,播种量约为10-12kg;分蘖能力弱的品种(如春性小麦品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8-22万株,播种量约为14-16kg。禁止将分蘖能力差异大的品种按同一播量播种,避免强分蘖品种因密度过高形成弱苗,或弱分蘖品种因密度不足导致缺苗。

(二)结合土壤肥力与播种时间调播量

土壤肥力与播种时间会影响小麦出苗率与分蘖成穗率,需灵活调整播量:

- 高肥力地块:土壤养分充足,小麦分蘖能力强,可适当减少播量,比中等肥力地块减少10%-15%,避免密度过高引发竞争;

- 低肥力地块:土壤养分有限,小麦分蘖能力弱,需适当增加播量,比中等肥力地块增加10%-20%,确保基本苗数量,防止缺苗;

- 适期播种(冬小麦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小麦出苗率高、分蘖时间充足,按常规播量播种即可;

- 晚播小麦(比适期播种晚7-10天):积温不足,分蘖减少,需每亩增加2-3kg播量,通过增加基本苗数量弥补分蘖不足,同时避免因播量过大导致弱苗。

(三)规范播种操作,确保播量均匀

播量均匀是避免局部密度过高的关键,播种时需做好以下工作:

1. 播种前调试播种机,根据确定的播量调整排种器转速,在空地上试播10-20m,收集排出的种子称重,确认播量符合要求后再进入田间播种;

2. 播种过程中匀速行驶,避免播种机忽快忽慢,导致局部播种量过多或过少;

3. 地块边缘、拐角处需降低行驶速度,手动控制播量,防止因机械转向导致局部密度过高。

四、严格把控播种深度,避免过浅或过深引发出苗问题

小麦播种深度直接影响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播种过浅(深度<3cm),种子易受干旱、低温影响,出苗后根系浅、抗逆性弱;播种过深(深度>5cm),种子萌发时消耗养分过多,幼苗出土困难,易形成“高脚苗”或烂种缺苗。需将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结合土壤质地与墒情微调,确保出苗整齐健壮。

(一)依据土壤质地定深度

不同质地土壤的保水能力与透气性差异大,需调整播种深度:

- 沙质土壤:保水能力差、透气性好,播种深度可适当加深至4-5cm,防止种子因土壤水分流失过快而干旱;

- 黏质土壤: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差,播种深度可适当浅至3-4cm,避免种子因土壤缺氧而烂种;

- 壤土:土壤条件适宜,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即可。

(二)结合土壤墒情微调深度

土壤墒情会影响种子萌发环境,需针对性调整深度:

- 土壤偏干时:播种深度可加深至4-5cm,使种子处于土壤水分较充足的深层,提高萌发率;

- 土壤偏湿时:播种深度可浅至3-4cm,避免种子在深层湿土中缺氧烂种;

- 土壤墒情适宜时:按常规深度(3-5cm)播种,确保种子萌发后能快速出土。

(三)规范播种操作,确保深度一致

播种深度一致是出苗整齐的前提,需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 播种前平整土地,清除田间石块、杂草根茬,避免因地块高低不平导致播种深度不均;

2. 调整播种机开沟器高度,根据确定的播种深度固定开沟器位置,确保开沟深度一致;

3. 播种后检查出苗情况,若发现局部过浅(幼苗根系裸露),及时覆盖细土1-2cm;若发现局部过深(幼苗出土困难、苗弱),及时浅锄1-2cm,帮助幼苗出土。

五、综合管理:播后监测与应急补救

除上述针对性措施外,播后及时监测出苗情况、做好应急补救,是减少失误影响的最后保障。播种后5-7天(小麦正常出苗期),每天田间巡查,记录出苗率、幼苗长势:

- 若出苗率低于85%,需及时排查原因,如因肥料过量导致弱苗,可浇水稀释土壤养分;因土壤过干导致缺苗,可小水灌溉补墒;因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困难,可浅锄松土;

- 若局部缺苗(缺苗断垄长度>30cm),需在出苗后10-15天进行补苗,选择同龄健壮幼苗带土移栽,移栽后浇水定根,确保补苗成活;

- 若整体弱苗,可每亩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kg,补充养分,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逆性。

综上,预防小麦播种失误、避免出苗不齐与弱苗,需将“精准化、规范化”贯穿播种全流程,通过科学施肥、墒情管控、播量调控、深度把控及播后补救的综合措施,为小麦创造适宜的萌发与生长环境,从源头夯实小麦高产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