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浩男怕是做梦都没想到,回归原生家庭比养家还累!一个月前,他刚回南京,家人就轮番上阵:爸爸拉他拍团圆视频,后妈要他秀恩爱,大妹还带着妈妈“突袭”学校。“我们想你了!”家人笑得甜,可谢浩男的博士梦却在亲情里摇摇欲坠。
谢浩男怕是做梦都没想到,回归原生家庭比养家还累!一个月前,他刚回南京,家人就轮番上阵:爸爸拉他拍团圆视频,后妈要他秀恩爱,大妹还带着妈妈“突袭”学校。“我们想你了!”家人笑得甜,可谢浩男的博士梦却在亲情里摇摇欲坠。
“累不累啊?”网友急得直跺脚,家人却还在镜头前乐此不疲。这到底是爱,还是另一种负担?
谢浩男的故事,像一部让人笑不出来的家庭连续剧。屏幕上,他是那个被家人簇拥的“团圆主角”;屏幕外,他却是个被学业和亲情双重挤压的研究生。
回归原生家庭一个月,这小伙子的生活被按下了快进键:从全家福到清明游,从泰山还愿到妈妈“探校”,每集都热闹非凡,可惜主角累得喘不过气。
谢浩男的爸爸一心想借儿子重塑家庭形象,镜头前团圆照拍得欢,镜头后却忘了问问儿子愿不愿意。父母离婚的旧账还没算清,爸爸就急着让后妈上位,逼着谢浩男在网上秀“一家亲”。结果呢?网友不买账,骂声一片,谢浩男还得连夜发妈妈合照救场。这操作,活脱脱像个急于洗白的公关团队,偏偏忘了主角是个想读博士的学生,不是全职网红。
再看大妹,简直是这出戏的“气氛担当”。她拉着妈妈上阵澄清,硬说妈妈送快递是为了减肥,这理由连外卖小哥听了都得抖三抖。清明节她又带着妈妈“突袭”深圳,搞了个妈妈版的“全家游”。网友还没从这波操作缓过神,她又买好机票,准备带着妈妈去南京“看望”哥哥。看望?说是“直播打卡”更贴切吧!大妹嘴上喊着想哥哥,可句句不离网友的期待,活像个流量推手,忘了哥哥还在实验室里苦哈哈地赶论文。
妈妈这边也好不到哪儿去。以前在镜头里销声匿迹,如今突然活跃,跟着大妹四处“营业”。清明陪游,学校探访,样样不落,可这亲情秀的背后,谢浩男的时间被挤得一点不剩。研究生生活本就忙得脚不沾地,哪经得起这么折腾?更别提那句“生活费1500”的冷笑话——回归千万身家家庭,结果日子过得还没自己打工时宽裕。这亲情,咋越看越像个华丽的包袱?
网友看得比谁都明白。有人直言:“你们不是帮他,是毁他前程!”还有人喊:“别打着思念的名号,去打扰他学习!”这话听着刺耳,却句句在理。谢浩男的家人像是被流量冲昏了头,忘了爱不是镜头前的表演,而是给对方喘口气的空间。
反观谢浩男自己,倒是从头到尾没抱怨过一句。拍视频、陪旅游、应付“惊喜”,他像个陀螺,被家人转得团团乱,却还得硬着头皮微笑。这样的懂事,让人看着更心疼。
回想谢浩男过去的路,哪一步不是自己咬牙走过来的?养父母待他不好,他靠当兵、打工攒学费,一步步考上研究生,博士梦就在眼前。可如今,回归原生家庭的“团圆福利”没见着多少,倒是被亲情绑了个结实。爸爸的期待、后妈的融入、妹妹的热情、妈妈的陪伴,单拎出来都挺温馨,可堆一块儿,愣是把谢浩男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研究生毕业都成问题,博士还敢想吗?
这事说白了,亲情这东西,得有分寸。爱得太满,容易把人压垮。谢浩男的家人兴许是真心想弥补过去,可方式错了,效果就南辕北辙。拍视频、搞旅游、频频探访,这些事对普通人来说是幸福,对一个时间紧得像螺丝钉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甜蜜的折磨。更别提这背后还有股“讨好网友”的味儿,让人怀疑这亲情到底是为谁演的。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一心考研,家里却总催他周末回家帮忙干活。父母觉得“一家人就该多聚聚”,可朋友每次回去都累得像散架,复习计划全泡汤。后来他狠下心跟家里摊牌,少回家几次,专心备考,最后考上了名校。谢浩男的处境比这还复杂,他不是不想陪家人,而是根本没得选。家人一波接一波的“爱”,让他连说“不”的余地都没有。
这出家庭剧的症结,在于没人站在谢浩男的角度想想:他到底想要啥?一个研究生,最迫切的不就是安稳的时间和空间,去追自己的目标吗?家人却像没看见,硬要把他拽进镜头里,活生生把亲情搞成了负担。说到底,爱不是秀出来的,也不是比谁更频繁地出现。真正的爱,是懂得放手,让他去飞。
谢浩男的家人,忙着在镜头前秀团圆,忙着讨好网友的期待,可谁来问问他累不累?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亲情成了学业的绊脚石,这爱还要不要继续“营业”?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我不叫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