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的王昭君被誉为“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四大美人之一,又因为当初的王昭君代替皇室宗亲,出塞和亲,开创了数十年两地“偃兵息武”的安定局面,所以,也就青史留名。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畔。传说深秋万物凋零之际,大黑河畔一片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木青青,所以,人们又叫它“青冢”。
“青冢”一词的说法由来已久,唐代杜甫就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诗中吟咏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到昭君墓时,已是下午,游客不多。整个墓区,一片肃静。
历史上的王昭君被誉为“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四大美人之一,又因为当初的王昭君代替皇室宗亲,出塞和亲,开创了数十年两地“偃兵息武”的安定局面,所以,也就青史留名。
王昭君,名嫱,出生于长江三峡的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的一户民家。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shì)遍选天下“良家子”,16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民间传说,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没有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故意丑化王昭君,因此得不到皇帝的临幸,被冷落在一边。实际上,汉元帝刘奭自小就体弱多病,自公元前48年即位后就难以亲政,便将政事尽皆交付宦官石显等人,致使宦官专权,吏治腐败。
在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就出现权力之争,五大单于互相不容,相互攻打。其中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打败,逃到汉朝,朝见汉宣帝。汉宣帝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呼韩邪单于在长安呆了一个月,返回草原时,汉宣帝还派了一万军队护送他到漠南。后来,汉宣帝得知南匈奴各部落粮食缺乏,又下诏送去三万四千石粮食,以解决危难。此举,令呼韩邪单于感激涕零。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如此仁义,也都争相与汉朝打交道建立外交。
汉宣帝的儿子刘爽即位汉元帝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他向汉元帝提出和亲的要求。“和亲”的策略原本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由于汉朝无力抵御匈奴,便只有采取嫁公主“和亲”,谋求一时和平的无奈之举。
到了汉元帝时,汉朝强大匈奴弱小,但为了笼络招抚匈奴,安定边塞,汉元帝还是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决定挑一个宫女嫁给他。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了这件事:“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呼韩邪单于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怒,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紧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子,昭君上书求归,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è)氏”。阏氏是匈奴语“王后”的意思。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相互恩爱,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不料,就在婚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突然病故。此时的王昭君又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按照匈奴族的收继婚制,丈夫死后妻子要嫁给其长子;长子死后,再嫁给其长孙。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里,这种婚制完全是是违背纲常人伦的行为,对于任何一个汉族女子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于是,王昭君便向汉王朝上书,请求回归中原。但汉成帝却敕令王昭君“从胡俗”,转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由此,王昭君又成了自己丈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的妻子。复株累单于沿袭了他父亲呼韩邪单于的遗志,积极改善与汉朝的关系,开放边塞贸易,以商贸的和平方式取代匈奴百年来的野蛮掠夺。此外,他还与周边的乌孙、大宛、龟兹、康居、月氏、楼兰等西域国家友好相处。复株累单于对王昭君也十分怜爱,还和她接连生下俩个女儿。
十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病逝,这时王昭君已经33岁,按照匈奴的收继婚制,她又嫁给了自己的孙子搜谐单于。这一次婚嫁,王昭君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道德伦理的冲击让她彻底崩溃。一年之后的公元前19年,王昭君选择了自尽。
提起王昭君,人们总是把她与“和亲”相联系。
中国历史上,“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此后的汉唐直至清代,和亲之举屡见不鲜。比如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被围,便应允以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冒顿单于,比如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松赞干布,还有清代康熙帝把女儿固伦公主荣宪嫁给蒙古扎萨克多罗郡王的次子乌尔衮,希望通过婚姻与蒙古搞好关系,以避免引起战争。至于电视剧《康熙大帝》中嫁给噶尔丹的蓝琪儿公主,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人,那是编剧根据固伦公主荣宪的事杜撰出来的人物。粗略统计,我国历史上各朝和亲的“公主”多达110位。其中,汉朝有8位,唐朝17位,元朝38位,清朝21位。
纵观历朝历代公主“和亲”,有的确实出于“敌强我弱”的被迫,也有的出于“招抚笼络”偏远之邦的目的;“和亲”之举,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一直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多数的“和亲”都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向对方表示友好和笼络,客观上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关于昭君出塞走的是哪条路线、出的是哪个关口,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出东口,也就是从长安向东,渡黄河后从晋西南角北上到晋东北角,过雁门关经杀虎口“出塞”。
也有的说,昭君出寨走的是西口,即从长安走秦直道至包头,从秦朝时的“九原(今包头东侧)”西行,从鸡鹿塞翻越阴山。我却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两千多年前的事,东口也可,西口也可,反正是出去了,没必要在这方面争执不休。
漫步,走上高高昭君墓。这座昭君墓只是一座衣冠冢。相传,王昭君死后,人们都异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每个前来吊唁的人都用衣襟捧来一抔土,撒放在王昭君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到最后就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
昭君墓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只见阴山东西逶迤,阡陌纵横,绿树葱茏,景色宜人。
“青冢”四周地势平坦,唯昭君墓巍然矗立,远望墓表黛色濛濛,令人浮想联翩。
来源: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