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成都的“綦江”宋代银锭(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00:06 1

摘要:写在前面的话:九载扎根綦江,“綦走发现”像执拗的拾穗人,在渝黔交界的沟沟壑壑里弯腰深耕。文化志愿服务者们以梯田为纸、以乡音为墨,从历史褶皱中捡拾时光的碎片,在南州文明里找寻文化的基因。

《成都市志·文物志》关于南平军银锭及同批出土银锭的介绍。通讯员 王洪林 提供

与南平军银锭同时出土的解州银锭。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翻拍

写在前面的话:九载扎根綦江,“綦走发现”像执拗的拾穗人,在渝黔交界的沟沟壑壑里弯腰深耕。文化志愿服务者们以梯田为纸、以乡音为墨,从历史褶皱中捡拾时光的碎片,在南州文明里找寻文化的基因。

乡土文化传播就像走山路:本地人觉得“老生常谈”,年轻人嫌“老古董”,专家学者又顾不上细看。咱们琢磨出“深挖故事浅说理”的法子:考据的老底子不能丢,但要把田野调查整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历史。

文化火种要往深处“煨”,乡土故事得往厚里“挖”。这不,四川省文献整理学会筹备组组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王洪林先生来了!这位在故纸堆里“泡出包浆”的学者,将端着学术的“放大镜”,在“綦走发现”的肌理里探照新发现。

2022年10月26日~11月17日贵报连续四期刊发的《渝南黔北曾经的中心—赶水东溪》,以及2024年1月24日~2月28日,10月18日、25日,分7期连载的《地名“綦江”的历史演变及位置变化》,杨友钱先生对两宋时期夔州路下属南平军的政区范围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解读。让我想起了2024年7月10日,在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原黄佛乡)蹲点补充、修改《嘉禾社区志》时,接触到该社区姐妹农场及静心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53岁的陈万涛,他讲述1981年目击38岁的乡邻李玉良于耕作时,在小地名张家湾土里一锄挖出来的一批6枚银锭信息。该批银锭现由成都博物馆收藏,编号为81SI--VI,均呈束腰状,一如八路军战士绑腿缠腰干练英姿。正面中部凹入,刻有铭文,背面密布蜂窝眼。现结合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发行的《成都市志·文物志》相关介绍,进行拓展考释,与“綦走发现”团队一道,助窥两宋时期的綦江一带的历史。

初解庆元二年银锭铭文信息

先看81SⅡ号银锭,长11.4厘米,腰宽4.8厘米,两端宽7.4厘米,厚1.7厘米,重973.7克。通体钤刻铭文5列39字,成都文物志辨认为“南平军发庆元二年夏季经总艮/二十五两,专库张■■/天/库官邓,行人楹、林嵩看/重二十六两六铢。”

“庆元”是南宋宁宗赵扩的第一个年号,庆元二年即1196年。“艮”,是“银”的俗字,在古碑刻、古典籍中经常出现。

“专库”即库子,宋代州役之一,掌管仓库、保管库物及出纳,可见当时南平军负责“金库”的责任人姓张。

“库官邓”,可能是南平军上一级“国库”的责任人。“行人”是“国库”中检验银锭质量的吏员,“看(kān)”取“守护,监视”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该税银上解入库经过了邓姓库官,及楹、林嵩两位小吏共同把关。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列“二十五两”,与第五列“重二十六两六铢”重量不同,且后者字体较前者工整。说明前后非一人所刻,且后者刻字吏员水平更高。从后者被挤刻在左上角边侧,与前列无间距,说明在南平军“金库”并没有预料到会有较大误差需要校准的问题,所以并没有留下多余的续刻空间。由此判断,“重二十六两六铢”是上级“国库”复秤时所留,应为该枚银锭的实际重量。

宋代的衡制,一两折合24铢。而该银锭实重比上报数量长“一两六铢”,误差高达5%,在以精确著称的“财务管理”中,特别是锱铢必较的“金库”,让人费解。我们在批评地主借贷时也经常说“小升出,大升入”,南平军上解税银,肯定不敢短斤缺两瞒上欺君,但甘愿当无名英雄多缴也不符合人之常情。这个较大误差的出现,可以推测有三种可能:

一是南平军税源充足,日子好过。二是南平军管理“金库”的官吏责任心不强。三是南平军的经办人原本计划用“大秤”出库后,再择机重铸截留私吞,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未得逞。

事实上,核校时三位“国库”官员发现银锭长了,也没有敢分吞。另外,银锭下部还盖有“■■分”的印戳,说明银锭检验,不但要签字,还得画押。这些都体现了逐银签名定编,责任下追上闻,多人相互监督,确保万无一失,可见“国库”管理之严格。由此反推前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最为合理。

“离乡背井”的山西解盐入纳银

再看81SI号银锭,长14.6厘米,腰宽5.6厘米,两端宽8.8厘米,厚2.5厘米,重1850克。通体钤刻铭文3纵列28个字,成都文物志辨识为“解盐使司人纳银,计重/伍拾两■■■五禾/德秤子,库官王武■。行人李中。”经反复斟酌,其中的“人纳银”“五禾”明显是“入纳银”“铢”的误认,两处“■”分别是“一拾五”“階”。

“解”,山西解州。据《中国盐政沿革史》(河东卷)载,解盐制置始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王申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一期发表的《论范祥钞盐法的设计逻辑与实施效果——以盐钞销售环节为核心》介绍,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时任陕西路(治在今西安市)提点刑狱的范祥兼任制置解盐使。北宋宣和七年(即金天会三年,1125年)解州属金。金正大八年(即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解州纳入蒙古国版图。

通过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银锭铭文“五十两三钱五厘”及其下介绍的南宋税银可知,宋、金的衡量单位不完全相同,金朝“两”以下为“钱”,宋朝“两”以下为“铢”。由此判断81SI号解州银锭应为北宋铸造,时间在1048—1125年间。

再通读铭文可知,该枚银锭性质是解州上交朝廷的盐税钱,责任人是一位叫“德”的司秤员。

相隔2000多里,相差71岁的两枚官制银锭,是怎么在成都双流区碰头的呢?历史信息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们后期“綦走发现”继续分析。(未完待续)

文/通讯员 王洪林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