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又来看戏咯!”带着浓重的乡音,来自成都的85岁戏迷蔡志雄和82岁的周美君夫妻二人热情地与熟识戏迷打招呼。这已经是他们第四年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到昆山看戏。
金秋昆山,好戏连台。2025年9月,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如约而至,江苏昆山再次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交流地、戏迷朋友的欢聚处。
“我们又来看戏咯!”带着浓重的乡音,来自成都的85岁戏迷蔡志雄和82岁的周美君夫妻二人热情地与熟识戏迷打招呼。这已经是他们第四年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到昆山看戏。
对他们而言,在昆山一座城里就能看遍全国的优秀戏曲作品,“对戏迷来说就像过节一样”。
亭林园古戏台早八点的演出,天热气闷,大同耍孩儿的演员们脸上沁着汗珠,却依旧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后台卸妆时,主要演员薛志花几乎中暑,却只是简单降温,缓了缓,她淡淡一笑:“我没事,演出顺利就值。”
楚剧《杨乃武》的舞台上,饰演杨乃武的演员余维刚临行前脚踝受伤,医生建议打封闭,他却摇手拒绝。近两个小时的大戏,诸多跌、扑、上杠等高难度动作,他满宫满调咬牙完成,谢幕时才被人搀扶着走向台前,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武汉京剧院武旦方佳欢,踩着三寸金莲(踩跷)演绎《锔大缸》,脚尖立在窄窄的木跷上,却和其他演员配合完成了酣畅淋漓的打斗动作。观众看得过瘾,背后却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练功的艰辛。
演员为什么这么拼?也许,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百戏盛典为戏曲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对武戏演员和濒临失传剧种而言,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
一位从南京来的山西观众,已是连续几年来昆山“追戏”。他对戏曲剧种、知名演员如数家珍,谈起戏来眼里有光、见解独到,非“戏迷”不能至也。
一位上海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儿子来昆山看戏,几乎场场必到。“他喜欢京剧和昆曲。”这位母亲微笑分享,“他的兴趣就是我的兴趣。”亭林园某场演出结束,京剧演员付佳特意上前,与这对母子合影留念。上午的阳光下,大男孩笑容灿烂。
还有上海来的“阿拉看戏团”,不仅看戏认真,每次散场后还会在戏迷群里发二三百字的观后感。言简意丰、真情流露,让更多戏迷身临其境,带动了百戏盛典的“二次传播”。
也有准戏迷起初兴致不高,但看着看着,忽被演员一个眼神、一句唱腔或一个动作打动,从此着了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观众热烈分享着观剧感受,记录并延伸着与百戏盛典的缘分。
昆山杜克大学剧场内,中外师生们为一折折中华戏曲鼓掌喝彩。听不懂唱词没关系,除字幕外,程式化的表演、精美的服饰和铿锵的锣鼓亦足以跨越语言的障碍。
昆城广场里,山西省濒危剧种耍孩儿、广灵大秧歌锣鼓声起。购物者们停下脚步,坐在观演台上举着手机拍摄这“不常见的”戏曲演出。
正仪崇文书院露天剧场,观众隔水看戏,灯光映着水波,曲声伴着微风,百戏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转过身来,还有贴心的百戏市集供游客朋友“逛吃逛吃”。
亭林园古戏台早八点的相遇,周庄古戏台晚七点的演出,戏曲百戏博物馆“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等,都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附近遛弯的居民、往来的游客和打卡的观众,成为秋日昆山一道亮丽的风景,融入百姓的日常。
百戏盛典期间,江苏省舞台艺术评论骨干人才培养培训班与第五届苏州戏剧讲坛暨编创能力提升训练营同步举办,实现了戏曲观摩与戏剧评论的良性互动。
专业评论者们不再局限于书斋,而是走进剧场观摩演出,或与演员、观众面对面交流。他们的评论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现场温度,为观众理解剧目提供了专业视角。
与此同时,普通观众的观后感同样珍贵。上海“阿拉看戏团”的观后感、社交媒体上网友的观剧分享,甚至戏迷群里普通的一句“这段唱得真过瘾”,都构成了百戏盛典多元的戏曲评论生态。戏曲对话、演后谈、戏曲电影映后交流等活动则更进一步打破了创演与观赏的界限,建立起平等交流的艺术对话机制。
这些,使百戏盛典不再是简单的演完就散,而是形成了创作、表演、观看、交流、评论的完整闭环,推动着戏曲艺术在当代的良性发展。
本届百戏盛典推动了“百戏+百业”的融合模式。昆山宾馆与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推出了“昆曲宴·长生殿”,十二道菜品对应十二目剧情,戏中有食,食中有戏;陌岸咖啡推出了“异曲同工”昆曲主题挂耳咖啡,扫码即可聆听对应剧目的经典选段,实现“一口咖啡,一曲昆腔”的沉浸体验;俗话说“唱戏靠腔,吃面靠汤”,昆山特色面馆——奥灶馆也适时推出了戏曲主题礼盒,方便戏迷朋友把昆山的味道带回家。
转角遇百戏。在如梦的夜周庄,蒲剧梁静、豫剧杜永真、杨军峰和上党梆子杜建萍等知名演员“戏游周庄”,在手摇船上甩水袖、于南湖舞台唱即兴……光影交织中,为周庄古镇居民和中外游客奉上了一篇戏曲旧梦。
当传统戏曲遇见时尚服饰,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9月16日晚,一袭旗袍扮靓昆山千灯歇马桥村,一场“百戏+旗袍”的数字非遗大秀婀娜上演,通过创新的跨界模式,戏曲与古镇、服饰、时尚等深度对话,文商旅融合发展再出新。
“百戏+”活动遍地开花,让戏曲不再是单一的舞台艺术,而成为可感、可品、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
今年百戏盛典首次走进正仪崇文书院露天剧场。好戏开演时,孩子们趴在廊下的“吴王靠”上,专注地望着不远处舞台上的戏曲演出。也许,中华戏曲文化的种子在那一刻,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
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舞台上,今年获得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和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小昆班”学员,与昆山当代昆剧院的专业演员们一起演出了昆曲《薪火相传》。
“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将昆曲传承下去。”从小学习昆曲的小学生解苏倩坚定地说。
如今的昆山,22个“小昆班”培养了5000余名昆曲学员,161朵“小梅花”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昆山还委托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定向培养了38名昆曲人才,并已全部入职昆山当代昆剧院。
百姓看戏,戏润民心。百戏盛典早已超越单纯的展演,成为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专业与业余共融,剧场与生活无界。
在这里,演员的拼搏与观众的热爱彼此照亮;专业评论与大众观感相互补充;古老艺术与当代创意碰撞交融。正是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让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城市脉搏中的活态文化。
“在昆山,我看到了中国戏曲的真正生命力。”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即将落幕,但戏曲的种子早已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在百姓生活中生根发芽。
*部分照片由百戏盛典志愿者彭蕴、吕钢德、李艺萍拍摄
来源:苏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