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想回巴格拉姆?阿富汗的废品与选票在说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00:03 2

摘要:“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句老话放在阿富汗局势上再贴切不过。2025 年 9 月,特朗普在英国别墅前对着镜头宣布 “正努力收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让这个被美军遗弃四年的阿富汗军事要塞再次成了焦点。四年前那个漆黑的凌晨,美军悄悄溜出基地,连钥匙都没留给阿富汗政府

“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句老话放在阿富汗局势上再贴切不过。2025 年 9 月,特朗普在英国别墅前对着镜头宣布 “正努力收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让这个被美军遗弃四年的阿富汗军事要塞再次成了焦点。四年前那个漆黑的凌晨,美军悄悄溜出基地,连钥匙都没留给阿富汗政府军,只留下满地的废弃头盔和没油的军车。如今这里成了塔利班的训练场,跑道上偶尔还有孩子追逐嬉闹,而特朗普却宣称 “必须夺回这个战略要地”,甚至硬扯 “靠近中国核武器设施”。当美国的政治算盘遇上阿富汗的现实困境,这场 “重返” 闹剧究竟是为了反恐,还是给大选添筹码?

65 岁的古尔・穆罕默德推着板车走过巴格拉姆基地的铁丝网,车斗里装着刚回收的美军旧零件。“2021 年他们跑的时候,我捡了三个月废品,现在又说要回来?” 老人啐了口唾沫,指着基地里飘扬的塔利班旗帜,“这些人当年把能拆的都拆成废铁,现在倒想当没事人一样回来?” 四年前美军撤离时,这个占地 77 平方公里的 “美国小镇” 里,游泳池、电影院、快餐店一应俱全,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塔利班士兵在跑道上操练的脚步声,和孩子们的笑声奇异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轮回让喀布尔商贩巴西尔哭笑不得。美军在时,他靠给基地送蔬菜能养活八口人;撤军后物价飞涨,他的收入拦腰斩断。“现在听说美军可能回来,有人开始囤货涨价,可我们要的不是枪炮,是能安稳卖菜的日子。” 基地附近的集市上,摊主们三三两两议论着特朗普的声明,有人把美军遗留的军靴改造成花盆,盆底还印着 “美国制造”—— 就像阿富汗人常说的:“大国的游戏里,我们的苦难成了他们的道具。”

更讽刺的是基地的现状。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早就澄清:“这里没有任何外国武装,中国也没来接管过”。但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却在广告里播放基地空镜头,配文 “拜登弄丢的战略要地”。这种政治操弄让 80 后教师萨米娅无奈:“他们争论的是地图上的红点,我们关心的是教室能不能通上电。”

五角大楼的专家们私下里把特朗普的想法称作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名前国防官员直言:“守住基地至少要几万人,维修跑道就要花几十亿,补给线更是噩梦”。四年前美军撤离时,故意拆毁了所有重要设备,连发电机都灌了沙子,如今要重新启用,恐怕比新建基地还麻烦。就像租客把房子拆得七零八落跑路,现在却想回来收房租 —— 这种比喻在美军内部悄悄流传。

美国国内的反对声浪也不小。特朗普一边骂拜登撤军 “丢人”,一边忘了自己任内签的撤军协议。华盛顿的议员们算了笔账:阿富汗战争已经花了 2 万亿美元,再驻军每年至少要追加 50 亿,而美国的流浪汉还睡在国会山附近的帐篷里。“用纳税人的钱去修万里之外的跑道,不如先修好国内的公路。” 民主党议员在听证会上的质问,道出了不少普通美国人的心声。

塔利班的态度更耐人寻味。他们虽强硬表态 “不接受任何驻军”,却没把话说死。喀布尔的分析人士奥马克希勒看透了其中门道:“美军若真来,塔利班会面临内部压力;若不来,正好拿这事团结民众。” 这种微妙平衡,让巴格拉姆基地成了大国博弈的 “跷跷板”,而阿富汗人就是板两头的砝码。

在基地附近的难民营里,12 岁的阿米尔展示着他用美军废弃零件做的玩具飞机。“爸爸说美国人要回来打仗了,可我只想让学校开门。” 这个孩子从没见过和平的日子,美军在时他怕炸弹,撤军后怕巷战。如今帐篷学校的黑板上,老师用粉笔写着 “和平” 两个字,却总被炮弹震落的灰尘覆盖。

这种对安稳的渴望,比任何政治宣言都实在。萨米娅老师的日记里记着:美军在时,学校能收到国际援助的课本;撤军后援助中断,塔利班禁止女生上学,直到今年才部分开放。“现在又说要回来,可我们要的不是谁来驻军,是能安安稳稳教书。” 她的学生里,有塔利班士兵的孩子,也有前政府军军官的女儿,在课本面前,他们暂时忘了仇恨。

就连美国的退伍军人也看不下去。曾在巴格拉姆服役的迈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牺牲了战友,花了无数钱,最后证明武力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又要重蹈覆辙?” 他的帖子下,很多老兵留言赞同,有人晒出自己的伤残证明,质问 “到底是谁需要这个基地?”

当巴格拉姆的月光照在美军遗留的直升机残骸上,当特朗普的竞选广告在电视上循环播放,我们该看清:这个基地从来不是战略要地那么简单。它是阿富汗人四十年苦难的见证,是大国博弈的棋盘,更是普通百姓对安稳日子的渴望。就像古尔老人说的:“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他们连草都没给我们留下过。”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 “要不要回基地”,而是 “如何让阿富汗人过上好日子”。当美国的选票计算遇上阿富汗的炊烟,当政治口号撞上难民营的课本,答案其实很简单:枪炮带不来和平,能治愈伤痛的,是教室里的读书声,是集市上的叫卖声,是每个普通人不用担惊受怕的清晨。下次再有人争论巴格拉姆的归属时,不妨问问那里的孩子:你们想要的是跑道上的坦克,还是草地上的足球?

来源:每日几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