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款续航超过1200公里、充电仅需15分钟、即使在零下30℃也能正常工作的电池,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不是科幻想象,而是固态电池带来的现实变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款续航超过1200公里、充电仅需15分钟、即使在零下30℃也能正常工作的电池,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不是科幻想象,而是固态电池带来的现实变革。
2025年9月,中国锂电池产业被一股"固态化"热潮推至高点。国轩高科宣布首条全固态中试线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亿纬锂能的首批10Ah全固态电池也已顺利下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迈入千亿元级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固态电池的颠覆性优势源于其"三明治式"的核心结构——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池的电解液与隔膜,实现了"负极—固态电解质—正极"的全固态体系。这种结构不仅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有效打开了能量密度的天花板。
2025年成都国际车展上,上汽集团推出了全新MG4纯电动车型的半固态电池版本,售价仅为9.98万元,成为全球首款10万元以内搭载这项先进技术的量产车型。这标志着高端电池技术正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业普遍采用渐进式发展路径。根据电解液质量百分比含量的不同,固态电池分为"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三大类。主流电池厂商当前多以半固态、准固态的形式切入固态电池赛道,但均以"全固态"为终极目标。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指出:"半固态电池目前已进入量产装车阶段,成为许多国内企业选择的务实过渡路线。该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量产可行性更强,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已基本满足车规级要求。然而,成本仍是当前的主要挑战,其总体成本仍高于传统液态电池。"
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头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一种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量产。孚能科技早在2022年便实现了半固态电池的量产,目前已积累了广汽集团、美国头部eVTOL、国内头部飞行汽车等客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从上游材料到中游设备,再到下游应用,整个产业链正在加速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在上游材料端,厦钨新能源等公司匹配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已实现供货。同时,在硫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方面,该公司与国内外头部下游企业保持着密切交流合作。
中游设备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导智能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相关产品已陆续获得重复订单且后续有望持续放量。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已成功签订2GWh锂金属固态电池整线设备订单,这是行业内首个固态电池GWh级量产设备订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广汽集团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宣布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相关车型。奇瑞汽车表示,将在2026年上车全固态电池,2027年实现量产,届时公司的纯电动汽车续航将会突破1500公里。
在储能领域,南都电源成功签署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项目将全部采用南都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实现了固态储能电池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除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开了固态电池市场空间。固态电池正在以技术质变撬动多领域应用的量变,以迅猛之势重塑能源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产业链发挥协同效应加速固态电池商业之路的同时,资本端与技术端也在"同频共振"。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7家国内固态电池领域相关企业已累计获得109次融资。
A股市场上,固态电池概念股数量已超过230只。9月初至今,A股市场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持续走强,资本与产业的共振,让这场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热度愈发高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全球专利数据库智慧芽数据显示,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已超过4.6万件,中国是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从技术维度看,该领域的专利主要聚焦于固体电解质、正电极、负电极等细分技术领域。
政策层面也在强力支持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前打造3家至5家全球龙头企业,明确支持固态电池技术攻关"。《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则明确"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方层面,珠海市出台了专项行动方案,计划设立5家固态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提出2027年前形成固态电池产业集群。上海市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这些措施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固态电池技术备受市场关注,但其产业化应用仍处在早期阶段。广州胜天锦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秦若涵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对政策、技术和下游需求变动的敏感度较高,依然处于技术持续积累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难点和成本劣势,需要积极关注其产业化情况"。
宁德时代相关人士认为:"目前,公司固态电池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有一些工程问题,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球范围内,固态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从全球主要企业规划看,2025年至2030年固态电池产业推进将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至2026年为样品交付期,2027年至2028年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2030年之后迎来规模化应用。
于清教认为:"作为液态锂电池迭代创新的'升级版'和锂电池产业的未来路径,目前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基础已初步具备,供应链布局也日趋完善。一旦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凭借中国强大的制造体系和产业化速度,大规模生产将水到渠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固态电池产业依然处于大投入期,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展重点在于实现性能、成本与可靠性的综合平衡,加快产能有效释放,并积极推动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与落地。
政策、资本、技术的三重共振,正推动固态电池产业跨越"最后一公里",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从高端市场迈向大众消费市场,翻开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新篇章。这场由材料科学驱动的能源革命,或将重塑全球能源产业格局,开启能源高效利用的新纪元。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冲刺阶段",预计2030年全球出货量达614.1GWh。
中国是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专利申请超过4.6万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我们是否过于乐观?有分析认为,当前固态电池的成本仍是传统液态电池的5倍,且关键技术难题尚未完全解决。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虽然拥有专利数量和产业链优势,但是否能在核心材料和创新技术上真正领先?更重要的是,当各国都在加速布局固态电池时,我们是否可能再次陷入"低价竞争、重复建设"的怪圈?这场能源革命究竟是真正技术创新还是资本炒作的概念?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而非盲目追捧。
来源:商业模式X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