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校友巫海燕:锦城铸我 我即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7:06 1

摘要:我是巫海燕,201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现在成都广播电视台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海内外10万锦城校友向大家表示祝贺和欢迎!接下来我想与即将开启锦城时光的你们,分享我作为新一代传媒人的一些思考。

锦城铸我 我即未来

——在锦城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合作中心编导、201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友 巫海燕

(2025年9月8日)

尊敬的邹校长、王校长、刘书记,各位恩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我是巫海燕,201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现在成都广播电视台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海内外10万锦城校友向大家表示祝贺和欢迎!接下来我想与即将开启锦城时光的你们,分享我作为新一代传媒人的一些思考。

2025,一个被技术深刻重塑的时代。AI正在重新定义内容生产的边界、元宇宙悄然改变传播的场域,我所在的国际传播领域浪潮汹涌又充满机遇。面对这样的时代,该如何自处,如何真正“触摸到时代的脉动”?我的答案,始于“锦城”。在锦城,我找到了热爱,树立了目标,挖掘出长板(兴趣),这为我多年以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持续的、绵绵不绝的内在动力。

锦城助我学会了“看见未来”。2012年,微信尚未普及,媒体融合方兴未艾。锦城却以前瞻的视野、非凡的魄力开创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推出了全国第一本《新媒体概论》教材。13年前,我不仅是新生,更是这场传播革命的亲历者与参与者。在数据新闻、数字内容生产的课堂上,我们探讨的,是未来十年的传播变革!这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超前视野,让我理解了“洞见”的价值——它不是在趋势身后追赶,而是与趋势并肩同行:真正的传媒人,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更应是技术演进的理解者、未来图景的构建者。

锦城助我掌握了“连接智慧”。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连接不同文化与语境。这对我的挑战是巨大的——作为一名天性内向的“I人”,却要频繁对话各界精英、跨国采访不同对象。锦城“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体系,给了我破局的钥匙。它告诉我,强大的沟通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习得的智慧:它源于充分的准备,能帮助我在对话中充满底气;也源于真诚的倾听,让跨文化沟通不再浮于表面。这种“智慧”,让我从焦虑的提问者成长为从容的对话者,让我懂得真正的连接,虽源于专业,却成于共情。

锦城助我点燃了“长板火焰”。邹校长提出的“长板原理”,是对成长理念的一次解放。它鼓励我们不必苛求完美,而应尽情释放热爱。大学期间,在兴趣的驱动下,我和同学创办了校园第一份双语报纸《译林天地》。自己设计、自己排版、自己联系印刷——当第一份报纸拿在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是一种确信:当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为之设定明确目标,这份热爱就会成为你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段从0到1的经历,让我提前领略了真实职场的节奏,也训练了我捕捉热点、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个世界,终将犒赏那些把热爱活成事业的“独特个体”。

同学们,新生代的锦城人,不仅是各行各业故事的讲述者,更应是懂技术、善沟通、有温度的复合型人才。在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激发兴趣、探索未来。去关注前沿的科技媒体,体验最新的AI工具,思考5G将如何重塑世界——在兴趣的引领下,你会超越当下,看见三年后的行业;第二,树立目标、驱动跨界。主动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参与跨学科项目,学会用多元的思维对话——在目标的指引下,你会突破舒适区,因为创新往往萌发于学科的交叉地带!第三,坚持热爱、投身实践。去加入社团并努力成长为负责人、去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甚至尝试一次创业……让热爱支撑你在实践中锤炼洞察力、执行力与抗压力,这些将成为你行走世界的最大底气。

同学们,锦城赋予我们的,正是当前时代最需要的“应变而新”的能力,愿你们在这里,既能大胆拥抱技术,也不忘人的温度;既能深耕专业,也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既能勇敢定义自我,也学会与不同文明温柔对话。最重要的是,愿你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目标、培育自己的兴趣,让这三大内驱力成为大家成长路上最持久的动力!

祝愿各位:收获知识、生成智慧,塑造能力、更找到使命!

谢谢大家!

来源:成都锦城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