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毛主席领导了红军,鲁迅关切地询问道:他现在有多大岁数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22 00:26 1

摘要:鲁迅得知红军的头儿竟是当年的书生气书生毛泽东,他赶忙去找好朋友茅盾打听,开口第一句就问:“他现今多少岁了?”

他们俩都有着宏大的目标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而且一直互相欣赏,心里早把对方当成了知己。

不过挺可惜的,毛主席和鲁迅两位大人物,从来没能坐下来面对面聊聊天,就连一封私人的书信也没流传下来。

1931年的时候,红军跟国民党军打了第三场反围剿大战,结果红军赢了个大满贯。

鲁迅得知红军的头儿竟是当年的书生气书生毛泽东,他赶忙去找好朋友茅盾打听,开口第一句就问:“他现今多少岁了?”

知道答案后,鲁迅心里头感慨万千,好长时间都没法平复下来。

毛主席和鲁迅之间到底有啥关系呢?当茅盾说出答案时,鲁迅为啥会那么激动?

【仰慕已久,未曾会面】

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化名人里,毛主席特别敬重鲁迅,对他的评价始终非常高。

1937年10月19号那天,延安的陕北公学办了个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去世一周年。毛主席在活动中讲了话,题目叫《说说鲁迅》。他说啊,

在我看来,鲁迅在中国的地位,那绝对是顶尖儿的“大人物”。孔老夫子是那个封建老时代里的圣人代表,而鲁迅呢,他就是咱们现代中国不折不扣的圣人。

毛主席平时做事非常认真,说起古往今来的人和事,讲话也都很有分寸,不过要是提到鲁迅,他的看法始终如一。

而且,到了老年时期,毛主席对鲁迅的赞赏又加深了,他直接把鲁迅的地位提到了孔夫子之上,说鲁迅是中国的“头号圣人”。

毛主席很谦虚,说自己不过是“追随圣人脚步的人”。

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极高,可以说是赞不绝口,从这点就能看出鲁迅在毛主席心里的重要位置。

其实,毛主席对鲁迅一直很尊敬。还在长沙师范学院读书那会儿,他就特别喜欢看《新青年》杂志,鲁迅就是这本杂志的编辑之一。

在《新青年》杂志上,鲁迅不断刊登了许多杂文和故事,说话直接、批判深刻,把旧中国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都揭了个底朝天。毛主席每次看完都是心潮澎湃,直呼太过瘾了。

1918年那会儿,鲁迅写出了他第一篇用现代白话写的小说,叫《狂人日记》。这本书一下子火得不行,到处都在抢着看。鲁迅这个名字,也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这一年,毛主席因为表现出色,在爱国学生活动里一下子就被大家注意到了。后来,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大人物还特意请他,让他去北京学习和交流。

通过那两人的引荐,毛主席和好多文化大咖、爱国志士都认识了,像胡适、蔡元培、梁漱溟、周作人这些大人物都和他见了面。

不过,毛主席心里头最惦记见的,还是鲁迅先生。

某天,毛主席走到周作人的家,想跟他聊聊“新村运动”的事儿,同时也想去见见跟周作人住一块儿的鲁迅。

挺遗憾的,毛主席和周作人聊得特别投机,但鲁迅因为有事情出门,等了好久都没回来。

之后,鲁迅也耳闻了毛主席的大名,晓得他是个有前途的人。所以,在去北大的路上,鲁迅特地拐到图书馆,打算亲眼见见在那儿当管理员的毛主席。

但是,毛主席那会儿已经离开北京回老家了,所以他们俩又没能见上面。

这段时间的事情,让毛主席心里一直有个过不去的坎儿。新中国成立后,每当想起那段往事,他都会忍不住感慨,连连摇头叹息。

五四运动那会儿还没到来前,我去了趟北京,碰见了挺多搞新文化运动的伙伴,不过鲁迅先生我是没缘见到。

心里那个后悔啊,简直没法说出口。

【“他现在多大岁数了?”】

五四运动闹过后,共产主义的想法就像地上的小火苗,在咱们中国越来越旺。这时候,毛主席和鲁迅他们也各自选了不一样的路往前走。

毛主席最开始在湖南老家带头搞起了农民起义,后来还帮忙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路上,他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

鲁迅先生一直忙着写作,接连推出了《风波》《呐喊》《彷徨》这些书,在文学界站稳了脚跟,他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影响力不断攀升。

这俩人,一个靠“思想的锋芒”来挑战,另一个则用行动上的“反抗之力”来推动,一块努力让中国社会往前走。说到底,让他们走到一起的关键,就是都不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想要反抗到底。

1927年那会儿,蒋介石突然间就搞了个“四一二”大变动,把共产党员抓的抓,杀的杀,结果大革命就这么垮了。

在那些受到打压的共产党员里,有很多是年轻的学生,而且当中有不少还是鲁迅的学生。

为了救他们出来,鲁迅大胆跟国民党政府对着干,还拉上了教育圈里的好朋友,一起写了封请愿信,喊话要他们把那些进步学生给放了。

但是,蒋介石一旦拿起了屠刀,哪会那么容易就收手。鲁迅满怀希望的信件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他自己也遭遇了打压。在国民党政府的重重压力下,他无奈地丢掉了教书的工作。

之前,鲁迅还对国民党抱有一丝希望,不过经历了那件事情,他慢慢感到失望透顶,于是毅然决然地站到了共产党那边。

听说共产党在南昌挑起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战,鲁迅特别高兴,他专门找来了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然后又辛辛苦苦地把它们翻译成了中文。

但是,共产党在革命路上碰到了好多大困难,他们在湖南、江西和福建那边搞起了革命根据地。从1930年起,国民党就不停地来攻打他们,搞了好几次“围剿”。

1931年夏天7月份,蒋介石自己带着30万大军,还请了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大腕当顾问,浩浩荡荡地朝着中央苏区开拔,打算来一场大规模的“围剿”,这就是他们的第三次行动。

这场仗,蒋介石是志在必得,他采用了从不同方向同时进攻的策略,打算一个个地把红军给吃掉。

从人数和装备上说,国军看起来比红军要强一些。但毛主席很干脆地给出了策略,说要“躲开他们的厉害处”,“拿实在的力量去打他们的空虚”。

而且,他来个突然袭击,从福建火速奔回赣南,一路上跟敌人斗智斗勇,把国军耍得晕头转向。

最终,按照毛主席的策略,红军巧妙地把敌人引进了埋伏圈,接二连三地赢了三场大战,把蒋介石的30万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短短80天里,敌军就有3万多人被打败丧命,这次第三次反“围剿”真是痛快至极,大获全胜。

知道这事后,鲁迅特别激动,他听闻红军的头儿是叫毛泽东,顿时,他在北京时的那些记忆全都浮现出来了。

结果就变成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场景,鲁迅对毛主席特别感兴趣,他把茅盾叫过来,开口就问:“他今年到底多大了?”

说实话,鲁迅看来,毛主席不过是个读书人,还那么年轻,怎么就能指挥若定,当上军事头头呢?

之后,茅盾对鲁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详细讲述了毛主席在那个时期的一些事情,还跟鲁迅说,毛主席的年龄其实只比他大个两三岁。

听说毛主席那么年轻时就那么有魄力,鲁迅特别佩服。他说,五四运动那会儿,好多人打了退堂鼓,可毛主席不怕难,拿起笔就跟敌人干上了,这真的太不容易了。

【笔杆子和枪杆子】

后来,鲁迅和毛主席特别投缘,他们在公开发表的文章里,经常互相支持。过了好多年,毛主席回想起过去,感慨地说:“鲁迅和我的心思是一样的。”

他们俩特别合得来,主要是因为看待历史和现实时有很多相同的想法。

首先,他们俩都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着一样深入的了解。

清朝结束后,中国就乱套了,到处都是军阀在抢地盘,未来就像被一团厚厚的雾给遮住了,看不清方向。

对于这事儿,鲁迅概括为是好几千年封建统治搞出来的老毛病,还给它起了个名儿,叫“吞人”的社会。

毛主席的想法跟鲁迅挺像的,他觉得是“三座大山”拦着中国人民没法解放。要想救国家于水火,就得先推翻这三座大山,然后在中国搞思想启蒙。

所以,鲁迅老是以战斗者的样子,拼命想改变咱们国人的性格。毛主席也觉得,改造学问和人的思想特别重要。他早些时候弄的新民学社,一直都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呢。

很明显,毛主席和鲁迅对老中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俩都觉得,要想获得解放,那可得下大功夫,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定的。

所以,他们俩在提意见和搞建设时都特别小心,从不急功近利。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俩都碰到过一些误会,程度还不轻。

土地革命刚开始那会儿,毛主席根据咱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琢磨出了一个“从农村往城里打”的策略。跟国民党军队干仗时,他还主张用游击战的法子,就是不打硬仗,不跟敌人正面刚。

他的那些念头,后来都被证明是极其管用的,可那时候却有人搞不明白为啥。

鲁迅的人生道路也是曲曲折折。在上海那会儿,他觉得新文化的建设得从咱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不能光照着苏维埃那套来。结果,上海的好多文人就开始指责他,骂他,甚至给他扣上了“颓废文人”的帽子。

很多时候,真理是被少数人发现的。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毛主席和鲁迅都经历了不少艰难,他们都挺孤独的。也因此,他们能更深地体会对方的斗争精神,明白对方的政治眼光有多长远。

当然了,说到具体的事情,他们有时候意见也不太一样。

比如说,毛主席和鲁迅都很关心咱们中国的农民,不过鲁迅呢,他更多的是去探寻旧社会农民身上那些不太好的地方。

鲁迅写的《阿Q正传》啊,《祝福》这些小说,里面刻画了好多鲜活的农民角色。毛主席也说过,中国革命啊,少了农民可不行,他还好好讲了一番农民身上的优点呢。

然而,尽管他们俩意见不合,但骨子里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鲁迅这辈子都没成为共产党员,但他始终对马克思主义抱着极高的敬意。

人们常说“真朋友之间交往平淡自然”,毛主席和鲁迅不光是人中豪杰,更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们俩联系的方式还挺有文艺范儿。

【一封电报和四条火腿】

之前咱们提到过,毛主席和鲁迅其实没有私下写过信,他们俩能联系起来,全靠一个叫冯雪峰的人在中间帮忙。

冯雪峰不光是位有追求的文人,还是鲁迅先生的铁哥们,并且,他还是个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在党内肩负着重责大任。让他来当“信使”,那简直是再恰当没有了。

经过冯雪峰的牵线,毛主席和鲁迅互相传阅了大量文章和诗作。尽管他们相隔很远,有好几千里的距离,但他们的革命情谊却一天天地变得更深厚了。

那段时间,鲁迅因为国民党的打压,只能躲到上海租界,租了个地方住。他靠着写文章赚的一点小钱来养活家人,但因为怕被追查,连发表文章都不能用自己的真名字。

冯雪峰跟毛主席建议,说要不把鲁迅接到中央苏区来。这样一来,鲁迅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而且他还能为革命事业出更多力。

毛主席琢磨了好大一会儿,最后还是摇了摇头,没同意这个建议。

你不觉得,鲁迅要是留在敌占区,或许能搞出更多名堂来吗?

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证明了毛主席的看法是对的,鲁迅在上海那会儿,创作思路跟开了挂似的。他用尖刻的笔触,一点情面都不留地撕下了国民党反动派那层假面具,这让国内外的爱国人士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按毛主席的说法,鲁迅就好比“一柄直戳敌人心脏的利刃”。

毛主席对鲁迅很了解,鲁迅也同样十分挂念毛主席。

1934年10月,因为王明他们的瞎指挥,红军第五次对抗敌人的“围剿”没成功,结果就只好开始走那条特别难的长征路了。

那时候,鲁迅身体不太好,但他心里还是天天挂着红军和毛主席的事儿。每天天一亮,他就爬起来看报纸,想知道红军现在怎么样了。

在国民党特务紧紧盯着的情况下,他好几次不顾危险,悄悄找到冯雪峰,让他帮忙给毛主席带去问候。

经过整整一年的艰难行程,红一方面军终于到达陕北地区,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这让鲁迅一直提着的心,总算是踏实了下来。

1936年10月,红军的三大队伍终于聚到了一起。那时候,鲁迅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但他还是硬撑着,用尽自己最后的劲儿,亲自给毛主席拍了一封电报。

而且,鲁迅了解到陕北那边环境特别差,红军战士经常连饭都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和。毛主席更是亲自带头,过上了艰难的生活。

鲁迅想着给毛主席伙食添点花样,就去买了8条金华火腿,外加一条围巾,然后让冯雪峰帮忙带到延安去。

不过,在那段漫长的旅途中,火腿全都不见了,只有围巾到了。鲁迅先生二话不说,又买了4条火腿,这回总算是安然无恙地送到了毛主席那里。

毛主席一直把鲁迅的关心放在心里头。

所以,当鲁迅先生突然去世的消息被大家知道后,毛主席心里特别难过,当时眼泪就下来了。他紧接着发了四封电报给国民党,坚持要让他们好好安葬鲁迅先生。

【结语】

新中国一建立,毛主席还经常看鲁迅的书。那套《鲁迅全集》,他究竟翻了多少回,谁也说不清,反正就是看得爱不释手,老拿着不放。

1958年的时候,毛主席看了一场劳动模范的演出,结束后大家请他给写点啥。他很高兴地答应了,然后就拿起笔,大气地写了“面对众多指责依然坚定,甘愿像老黄牛一样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

毛主席这次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言作为题词,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看得出来他对鲁迅先生特别敬重,心里一直念着他。

为了缅怀鲁迅,毛主席在晚年亲自推动建立了鲁迅艺术学校、鲁迅书屋和鲁迅师范学校等机构,让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响不绝。

按照平台的规定,只有您多跟我互动,才能算是我的忠实粉丝。要是您觉得我的文章不错,那就点个“”吧,这样您就能立刻收到我新发的文章了。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