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腹膜后解剖概述) 腹膜后位于腹膜后壁与腹横筋膜之间,自膈肌向下延续至骨盆腹膜外间隙。传统分为前后肾旁间隙、肾周间隙与大血管间隙。前肾旁间隙界于腹膜后壁(前)与肾前筋膜(后),外侧为侧圆锥筋膜;包含胰十二指肠与结肠旁间隙。后肾旁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引言(腹膜后解剖概述) 腹膜后位于腹膜后壁与腹横筋膜之间,自膈肌向下延续至骨盆腹膜外间隙。传统分为前后肾旁间隙、肾周间隙与大血管间隙。前肾旁间隙界于腹膜后壁(前)与肾前筋膜(后),外侧为侧圆锥筋膜;包含胰十二指肠与结肠旁间隙。后肾旁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肾周在肾前与肾后筋膜之间。大血管间隙环绕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位于椎体与腰大肌前方。肾下方前后肾旁间隙相互交通,并与骨盆膀胱前隙与腹膜外间隙相连。
骨盆腹膜外间隙 包含三个相通的潜在间隙:膀胱前隙(Retzius 间隙)、膀胱旁间隙、直肠周围间隙。膀胱前隙位于脐下腹壁与脐膀胱筋膜之间;膀胱旁位于盆腔腹膜反折以下,包含膀胱及女性子宫;直肠周围间隙环绕直肠并包括骶前间隙。
流行病与临床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罕见,占全部恶性肿瘤 0.1–0.2%,起源于腹膜后器官之外。大多数来自中胚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合计占>80%;其余多源于神经系统。因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肿瘤呈现时常较大,可偶然发现或表现为可触及腹盆腔肿块。
影像学在诊疗中的角色 CT 与 MRI 在评估肿瘤性质、范围、与邻近脏器血管关系方面关键。CT 具备更高空间分辨率与钙化显示优势;MRI 软组织对比与脂肪检测更佳。部分病变具有相对特征性影像表现(如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脂肪肉瘤),但大多仍需病理证实和分级。强化横断面影像可识别大体积异质肿瘤内的实性、血供旺盛或去分化区域,从而优化穿刺靶点。本文目标:图谱展示多种原发性腹膜后肿块及其影像学特征。
图 1(脂肪肉瘤影像) a:62 岁女性,病理证实分化良好脂肪肉瘤。左侧腹膜后巨大以脂肪衰减为主的肿块(箭)。 b:56 岁男性,去分化脂肪肉瘤。冠状位增强 CT 示右侧腹膜后大体脂肪成分肿块,伴软组织密度区(箭)及粗大钙化(箭头)。 c:60 岁男性,多形性脂肪肉瘤。增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中央坏死(箭)。
脂肪肉瘤(正文要点) 最常见腹膜后肉瘤(占腹膜后肉瘤约 30%)。多见于 50–60 岁。四亚型:分化良好(可伴去分化)、黏液样/圆细胞、多形性。分化良好者多呈圆形或分叶,向周围结构推挤或包绕;以脂肪为主,CT 脂肪衰减,MRI T1 高信号且脂抑后信号下降,常见厚结节样间隔与实性结节强化。活检应靶向强化/实性区域。去分化提示侵袭性与转移风险升高;CT/MRI 表现脂肪与实性成分界限不清,约 30% 可见钙化,提示去分化(常对应骨化生,亦可为骨/软骨肉瘤成分)。黏液样多见于年轻,CT 衰减低于肌肉,因脂肪与软组织均匀分散呈“假囊性”外观,强化渐进且不均;偶见钙化。多形性/圆细胞为高分级,少见,表现为异质软组织肿块,内脂肪少或无,常见坏死。
图 2(平滑肌肉瘤影像) a:85 岁男性,腹痛。CT 示左侧腹膜后巨大异质肿块(箭),中央低密度坏死。 b:64 岁女性,早饱。CT 示右腹部大异质肿块,推挤肝脏。 c、d:60 岁女性,下腔静脉(IVC)平滑肌肉瘤。c 冠状位增强 CT 示 IVC 内巨大肿块(箭)。d 轴位 T1 造影后 MRI 示异质性强化肿块以 IVC 为中心(箭),并向旁腔静脉间隙外展,右侧中度肾积水;肝段 III 转移(箭头)。 e:77 岁女性,IVC 平滑肌肉瘤累及左肾静脉。冠状位 CT 示充盈 IVC 的异质强化肿块并延伸入左肾静脉(箭)。
平滑肌肉瘤(正文要点) 腹膜后成人第二常见。可分血管外、血管内及混合。多源自血管、精索或苗勒/沃尔夫管残余。CT 常为>10 cm 的大肿块,密度等低于肌肉,常见坏死区,偶见出血。累及血管(如 IVC)时可见腔内息肉样肿块并伴血管扩张,肿瘤血栓常强化(区别于机化血栓)。腹膜后巨大异质实性肿块伴毗邻血管连续受累高度提示该诊断。
图 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现称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a:57 岁男性,腹痛。轴位增强 CT 示右侧巨大异质肿块,中央低密度坏死,推挤膀胱与肠袢(箭),右髂外动脉经肿块内走行(箭头)。 b:冠状位重建示肿块范围及对膀胱的推挤(箭);右股总静脉血栓(箭头)。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正文要点) 第三常见腹膜后肉瘤,多见 50–60 岁男性。CT/MRI 表现非特异:大、异质强化软组织肿块,坏死较平滑肌肉瘤少;CT 可见环形或团块状外周钙化。
图 4(孤立性纤维瘤) a:40 岁女性,腹壁可触肿块。CT 示强化显著肿块(箭)。此部位(腹壁、肝)女性较多见。 b、c:63 岁男性,MRI 脊柱偶发发现腹膜后肿块,后行腹部 CT。b 轴位增强 CT 示左侧大异质肿块(箭),中央坏死,压迫左肾致轻度肾积水(箭头)。c 冠状位 CT 示肿块致左肾与肾血管受压变形。
孤立性纤维瘤(正文要点) 间充质肿瘤,
图 5(皮肤纤维肉瘤突起型) 29 岁女性,横向切口处腹壁肿块。CT 示右前腹壁软组织肿块(箭),术后病理证实 DFSP。影像上常累及皮肤(真皮层),强化中等。
皮肤纤维肉瘤突起型(正文要点) 罕见软组织肿瘤,多见青壮年,男略多,常位于躯干、头颈、四肢。偶可转移至非典型部位(含腹膜后)。CT 可见界清软组织肿块,密度等或略高于骨骼肌,静脉期中等强化。
图 6(滑膜肉瘤) 18 岁男性,呼吸困难。a 轴位增强 CT 示腹膜后/后脚间隙巨大异质软组织肿块(箭),推挤主动脉(箭头)。b 冠状位 CT 示肿块向纵隔延伸;伴右侧胸腔积液与胸膜软组织转移(箭)。
滑膜肉瘤(正文要点) 腹膜后极罕见,预后差,多见 15–40 岁。CT 多低密度,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央坏死,亦可钙化。MRI T1 等信号、T2 高信号,影像学非特异,年轻患者出现腹膜后肿块时应考虑。
图 7(髓脂瘤) a:80 岁女性,偶发骶前肿块。CT 示骶前异质性肿块(箭),以脂肪为主,伴部分实性强化。 b:硫胶体显像示骶前区摄取(箭),证实肾上腺外髓脂瘤。
肾上腺外髓脂瘤(正文要点) 良性,含成熟脂肪与三系造血成分。约 15% 位于肾上腺外,其中骶前占 50%;老年女性多见,常无症状,可压迫直肠/输尿管/膀胱;与库欣综合征、Addison 病、外源性激素使用有关。影像以脂肪为主,夹杂软组织,与脂肪肉瘤难区分;硫胶体显像可在髓样成分摄取;与畸胎瘤不同之处在于年龄层。
图 8(骶尾部畸胎瘤) 49 岁女性,良性囊性畸胎瘤。a 无增强 CT(因肾绞痛检查)示骶前异质性肿块,含软组织、脂肪密度与斑点钙化(箭)。b、c 随后 MRI:T1 脂抑图像上脂肪区信号下降(长箭,c),T1WI 出血区不下降(短箭,b)。
骶尾部畸胎瘤(正文要点) 胚细胞肿瘤,含多个胚层成分。多见婴幼儿,成人更可能恶性;成人女性约为男性 4 倍。临床可无症状或压迫症状。影像可为囊性/实性/混合,常见瘤内脂肪、钙化;可累及骶尾骨。
图 9(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a:38 岁孕妇,腹痛。矢状位 T2 MRI 示巨大盆腔肿块(箭),T2 高信号呈“漩涡样”外观。 b、c:产后随访示肿块间期增大,推挤子宫前移(箭)。 d:矢状 T1 造影后示特征性漩涡/层状强化(箭)。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正文要点) 少见良性间充质肿瘤,偏好育龄女性盆会阴部,多为巨大、缓慢生长,临床因肿块不适或压迫症状。倾向推挤而非侵犯尿道、阴道、直肠;病理边界不清。CT 低于肌肉密度;MRI T1 等、T2 高并有特征性涡旋样纹理;造影呈“旋涡/层状/洋葱皮样”强化。MRI 有助于评估跨膈肌延伸与手术规划;高复发多与切除不全相关,原因包括影像低估范围或肿瘤邻近重要结构。
图 10(Castleman 病) a:48 岁女性,局限型。轴位 T1 造影减影 MRI 示左侧腹膜外位置强烈强化优势肿块(长箭)伴卫星结节(短箭)。 b、c:36 岁女性,局限型。轴位与冠状位增强 CT 示左侧腹膜后优势强化肿块(长箭)伴多发小卫星结节(短箭)。
Castleman 病(正文要点) 良性巨大淋巴结增生,少见,可见于任何淋巴链,约 70% 在纵隔;胸外可见颈、腋、肠系膜、骨盆、胰腺、肾上腺、腹膜后;略偏女性,腹膜后以左侧多见。两型:透明血管型(局限、无症状、良性)与浆细胞型(少见、播散、可恶变、伴全身症状)。局限透明血管型影像特征:界清孤立优势肿块或优势肿块伴卫星结节,强化显著;中央纤维化则 T1/T2 低信号;少数见钙化;中央囊变/坏死罕见。鉴别包括 RCC、黑色素瘤转移,但“优势高强化肿块伴同区域卫星结节”具特征性。浆细胞/播散型可见肝脾大、腹水、淋巴结肿大,强化较局限型弱。
图 11(淋巴管瘤病) a:38 岁女性,轴位 CT 示腹膜后、脾、心外膜后与脚间隙沿筋膜平面分布的低密度病灶(箭),伴散在细小钙化(小箭);脾受累。为直腹肌鞘肌瘤就诊时偶然发现。 b:轴位 T2 MRI 示病灶为多房囊性,见分隔(箭)。
淋巴管瘤与淋巴管瘤病(正文要点) 淋巴管瘤为先天性良性血管性病变,因胚胎淋巴管分离未与淋巴/静脉通道相通所致,多见儿童但成人亦可;
图 12(神经纤维瘤) a:64 岁女性,CT 偶发左腹膜后界清低密度肿块,伴点状钙化(箭)。 b、c:45 岁女性,下腹/大腿痛。b 轴位 T2 MRI 示 L3/L4 水平分叶高信号肿块(箭),右 L3 神经根不分辨。c 同层面 CT 骨窗示肿块自增宽的神经孔内外生长(箭),未见骨破坏(小箭)。
神经源性肿瘤与 NF(正文要点) 神经源性肿瘤占原发性腹膜后肿块约 20%,多数良性,多见年轻人。神经纤维瘤多见 20–40 岁、男性略多,约 10% 与 NF1/2 相关;NF1 常为常染色体显性,亦可散发,临床包括神经纤维瘤、咖啡牛奶斑、Lisch 结节、腋/腹股沟雀斑;多发丛状神经纤维瘤、皮肤神经纤维瘤与 Lisch 结节 NF1 特异。CT:界清、圆形、低密度、实性不均,沿神经走行,可见神经孔扩大而无骨破坏;强化轻度均匀,内可多发囊性区。MRI:T1 低、T2 高,纤维组织 T2 低可呈“靶征”,纤维核心造影后旋涡状强化。丛状神经纤维瘤几乎仅见于 NF1,多低密度(含脂肪/黏液/施万细胞),常见于腰骶丛。约 5% 终身风险恶变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常位于椎旁;影像难与良性区分,提示恶性的特征包括坏死致不均、边界不规则/浸润、累及周围结构与邻骨破坏。
图 13(NF-1 相关影像) a:36 岁女性,NF-1,丛状神经纤维瘤。上腹增强 CT 示大分叶低密度肿块(箭)包绕血管而不狭窄,邻近脏器受推挤但不侵犯。 b:45 岁男性,NF-1。门三联区内不清低密度丛状神经纤维瘤(箭);右肾上腺异质性强化肿块为嗜铬细胞瘤(箭头)。 c、d:29 岁男性,NF-1。c 骶丛多发界清低密度神经纤维瘤(箭)。d 随访见左腹膜后出现新发大异质实性肿块(箭),术证 MPNST;右胸亦见神经纤维瘤(箭)。
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正文要点) 最常见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约占全部腹膜后肿瘤 5%,良性,起源外周神经鞘,多位于椎旁,年轻成人多见,女性约为男性两倍。病理含 Antoni A(高细胞)与 Antoni B(囊性水肿)两区。影像与神经纤维瘤相似,但施万细胞瘤更常见中心退变(坏死、出血、钙化),即“古老型施万细胞瘤”。
图 14(细胞型施万细胞瘤) 26 岁女性。a 轴位增强 CT 与 b 轴位 T2 MRI 示左侧 S2 神经孔增宽并伴骨破坏的异质强化软组织肿块(箭)。
图 15(囊性施万细胞瘤) 46 岁男性,偶发。a 轴位增强 CT 示左腹膜后界清低密度肿块(箭)。b 轴位 T2 MRI 示以囊性为主并有分隔(箭)。
神经节细胞瘤(正文要点) 少见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交感神经节,可沿椎旁交感丛或少数由肾上腺髓质发出;多见于青少年或儿童,常偶发发现或因疼痛/深部触痛就诊;偶可分泌儿茶酚胺、VIP 或雄激素。影像为界清分叶肿块,最多 20% 可见点状或离散钙化;造影渐进性强化;MRI T2 高信号来自黏液基质,夹杂线状低信号条带(施万细胞或胶原)。
图 16(神经节细胞瘤影像) 18 岁女性,12 岁超声偶发发现,活检证实。a 增强 CT 示右腹膜后界清分叶低密度肿块(箭),不侵犯邻近结构。b 轴位 T2 MRI 示黏液基质高信号(箭)。c 轴位 T1 造影示轻度渐进性强化(箭)。
副神经节瘤(正文要点) 占嗜铬细胞瘤 10%,起源交感链神经嵴细胞,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分叉上方(Zuckerkandl 器官),膀胱三角亦为罕见部位。相当比例分泌儿茶酚胺,引起心悸、心动过速、潮红、多汗等。可与 VHL、MEN2、NF1 相关;较肾上腺来源更易恶性与转移(副神经节瘤最高约 40%,嗜铬细胞瘤约 10%)。CT 多为大、分叶、异质肿块(坏死、出血、钙化),强化多血供丰富。MRI 多 T2 高信号但少于 80% 呈均匀高信号,出血区 T1 可高信号,偶见液平。
图 17(副神经节瘤影像) 43 岁女性,家族史阳性,24 h 尿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高。a 右腹膜后界清强化肿块,中央坏死(箭),右肾上腺正常。b 轴位 T2 MRI 示高信号(箭)。c T1 造影示强烈强化(箭)。
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罕见。横断面影像在评估、术前分期和手术规划中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多种此类肿块的影像学表现。
来源:影像诊断小札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