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的vivo X5 Max新品发布会上,创始人沈炜带着几位核心管理层集体亮相,这是他在消费电子产业里摸爬滚打近20年的首次公开演讲。
2014年的vivo X5 Max新品发布会上,创始人沈炜带着几位核心管理层集体亮相,这是他在消费电子产业里摸爬滚打近20年的首次公开演讲。
发布会的品牌分享现场,他表示vivo还是一家小公司,手机市场所有的同行,都是自己的老师。
十年时间过去,沈炜口中的这些老师,有的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杳无音讯,有的经历了市场格局的震荡东山再起,有的在全球市场长袖善舞,有的依旧是自己反复学习琢磨的对象。
十年间,沈炜治下的vivo经历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也创造过东山再起的神来之笔,在不断剖析同行们的成功与失败的同时,vivo也成了无数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位于东莞的vivo全球总部
vivo的成立可以一路追溯到三十年前,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vivo一直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正确的事?
2008年左右,vivo的工厂里一直挂着一面横幅,上面写着“全面学习诺基亚”。
时值诺基亚经典机型N95问世一年有余,通过这一系列明星产品,诺基亚坐稳了Symbian阵营头把交椅,坐拥全球手机市场40%的份额。业界普遍认为诺基亚正在完成自己的加冕礼,很难预料到看似永恒的王权会在顷刻间被连根拔起。
vivo向诺基亚学习的既不是系统开发的流程,也不是市场调研的方法,而是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环节:产品质量。
中国通信产业起步的十年里,产品可靠性曾是制造业的一道伤疤。
此前的功能机和电话机产品线上,液氢电池漏液、焊锡漏电造成的售后事故和召回时有发生。vivo的创始团队曾去湖南考察市场,面对全行业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向经销商展开调研,后者的反馈是“十之八九”——意思是国产品牌十台手机有八九台会出现返修。
这是vivo从通信业务起步时的行业现状。世纪之交是消费电子产品大爆发的时代,想要在通信产业的黄金年代取得领先,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一流的企业学习,补足自身生产制造领域的短板。
胡柏山在2000年加入vivo,2007年开始负责手机研发,上任后第一件事是去东莞的诺基亚工厂参观。这座工厂在1995年建成,累计出产了超过10亿台手机,在2014年诺基亚的塌方中随之解散,在丛生杂草里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收尾。
废弃的诺基亚工厂
2007年iPhone的横空出世,带给当时大部分手机公司的是切肤的恐惧和震撼,vivo也不例外。彼时聚焦功能机产品的vivo是手机市场的参与者,也是被iPhone革命的对象。
由于智能手机惊人的渗透速度,vivo在2011年前后积累了大量功能机库存,公司管理层一度讨论如何在不伤害供应商和经销商合作伙伴的前提下,“体面的退场”。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vivo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
在胡柏山看来,苹果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但更是一个用户体验驱动的公司。苹果首先定义了新的场景,并通过系统集成能力实现,变成交付给消费者的产品。
从解决CD刻录数字歌曲开始,苹果开发了烧录软件iTunes。iPod则是为承接 iTunes里音乐而生,再由试图给iPod导入通话功能,创造了iPhone的横空出世。
这个过程中,苹果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反倒iPhone的出现,让用户“发现”了自己的需求。
这种对需求的“定义”能力,给所有功能机时代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不适。山寨机横行时期,通过“全面学习诺基亚”解决了品质问题的vivo,搞过一场“用手机投篮”的活动,投中有奖品,摔坏不要钱,暗示产品过硬的耐用性。
但这种“耐用”是市场和用户的显性需求,即便手机再坚固,vivo展现的能力也来自“实现”而非“创造”。相反,苹果不以生产制造能力闻名,也不掌握智能手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却开辟了全新的市场需求,把诺基亚们供奉的信条扫进了故纸堆。
在这个语境下,vivo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方案的开发,形成独特的用户体验,从“交付产品”的公司变成“创造产品”的公司。
2011年,“vivo”这个品牌取代步步高音乐手机对外公开,同年4月,vivo推出首款智能手机vivo V1,既是一个公司开始转型的标志,似乎也蕴含某种隐喻:一个功能机时代的幸存者,开始以智能机时代入场者的自我定位重新出发。
vivo这个名字符合团队一直以来对品牌名的审美框架:足够简单直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同时,没有任何公认的明确词义,有非常大的解释空间。因此,它可以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
vivo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比产品可靠性复杂得多的问题。
2018年巴塞罗那的MWC展会期间,vivo发布了一款名为vivo APEX的概念机,集成了98%屏占比、升降镜头、屏幕发声和大面积指纹识别等激进的技术方案。
APEX诞生的背景是手机产业的全面屏创新热潮,vivo在追求极高屏占比的同时,对其他功能模块没有任何妥协。这台概念机小规模量产了上千台,用于技术验证和市场调研。
在MWC展示的vivo APEX
4个月后,vivo在上海发布了APEX概念机的量产版机型——vivo NEX。主流观点认为vivo NEX是一个象征vivo对未来科技探索的产品。
2018年,vivo NEX发布会
APEX和NEX诞生的大背景,是vivo内部战略重心的一次结构性转向。
2017年4月,vivo把一些行业内顶尖供应商合作伙伴请到东莞总部,讨论主题是双方合作方式和节奏的变化,vivo希望自己能够争取在关键领域尽早布局,把供应链环节的研发合作提前到18甚至36个月。
时值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罕见下滑,存量竞争与出清整合并行,狂飙突进的策略不再适应市场下行期的状态,vivo一系列组织瑕疵开始暴露,浓缩成了创始人沈炜在2017年年会上的发言:
这几年尽管高速增长,但vivo一直疲于应付,整个体系支撑现有的规模已然暴露出问题,要健康长久地让我们的事业长青,必须要迅速检讨修正改善从而变得卓越。
功能机时代留给vivo的遗产有两个:一是vivo庞大复杂的经销商体系,以及长时间合作中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前者在vivo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度是镶嵌在vivo身上的标签;后者难以捉摸也鲜有提及,却是vivo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二是对用户需求敏锐的洞察力。vivo的成功常被解读为强大的营销能力与销售系统的纵深,基于扎实的市场调研形成的产品定义能力常被习惯性忽视。
除了功能机时代的音乐手机,vivo其实留下过不少技术杰作,比如同期屏幕分辨率最高的vivo Xplay3s,以及同期最薄手机vivo X1,厚度仅6.55毫米,在推出当年就创下了百万级销量。
从产品定义层面看,vivo很可能是最接近苹果的中国公司。而vivo八面玲珑的时代终究是手机市场狂飙突进的结果,当消费者换机周期不断被拉长,市场规模的高增长时代远去,改变迫在眉睫。
因此,vivo NEX带给团队内部的反而不是振奋和鼓舞,更多是反思与探讨。vivo NEX虽然集成了大量新技术方案,但很难形成高度差异化的用户体验,也无法形成长期的技术积累。
尽管vivo NEX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杰作,极致的全面屏方案也对应着具体的市场需求,但激进技术带来其他方面的妥协,导致产品整体的用户体验反而有所牺牲。而从研发角度看,vivo NEX代表的技术方向也没有足够大的研发纵深,更像是一条“短赛道”。
这款产品给vivo留下的启示是,自己应该在更长期的赛道上做耐心布局,创造更加惊艳的用户体验。
因此在2019年,vivo确定了公司的四大赛道: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并搭配了一系列部门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调整,以适应四大赛道的长期投资。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改变:产品从结果变成了过程。
如果只是追求产品的销量,那么验收其成果的标尺是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如果想要在长坡厚雪的赛道上有所作为,最关键的是战略推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它通过一代接一代的产品不断被校准。
这个语境下,vivo的研发目标从“下一代机型”变成了三年甚至更长期的前沿技术,通过长期规划支撑产品迭代,用专利和Know How检验自身的研发进度。
战略认知的变化推动了vivo内部一系列变革,研发资源更加集中而非分散,用来突破复杂问题。
同时,vivo开始在移动影像和人工智能领域大举投资。vivo有个部门叫“影像认知部”,专门负责影像的“审美”,再由算法或硬件部门把这种抽象的审美理念转化成技术语言,再变成消费者能够感知的产品。
2018年,vivo又成立了一个知识图谱团队,面向人工智能技术负责数据的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数据的规模和质量。数据是AI的基石,vivo的思路是在人工智能没有明确应用方向的前提下,先给高楼打好地基,修成什么样再说。
知识图谱团队后来成为了vivo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内部开发测试了很多前沿技术,比如利用AI优化通话质量、通过AI修复老照片,用来探索AI应用在手机产品上落地的可行性。
在5G热浪袭击整个中国的2019年,vivo开始投身一项名为“长期主义”的工作。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用很长的时间耕耘,也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收获。
市场对vivo另一个片面的解读是所谓“敢为天下后”,似乎与充满浪漫和冒险的高科技产业格格不入。
一些事实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比如vivo直到2018年才首次提出了自己的IoT战略,在2019年才推出第一个子品牌iQOO,在智能耳机、智能手表等领域的布局也慢半拍,首款平板vivo Pad更是直到2022年才亮相。
但从vivo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与市场地位来看,他们显然不应该被视为一家保守的公司。
2019年四大长赛道确立当年,vivo就和德国光学巨头蔡司达成了合作意向,表达了在未来通过联合开发积累技术资产的意愿。2020年,蔡司首席运营官到访vivo在东莞的全球总部,联合研发实验室挂牌成立。
vivo与蔡司的联合研发实验室成立,2020年
2021年,蔡司和vivo合作的第一款产品vivo X60系列亮相,这款产品搭载了蔡司招牌的T*镀膜和Tessar镜头,以及蔡司联合vivo打造的Biotar人像效果。
T*镀膜最早用于军事望远镜,可以减少反射,应用于手机镜头模组后,可以让画面更加通透。Biotar人像可以让照片产生旋转虚化效果,氛围感极强。同年,X70系列首次搭载自主研发的专业影像芯片V1,面向夜景和人像两大板块针对性优化。
这一系列研发项目组成了一个围绕“影像”的研发系统,背后含义在于,研发的目标从单个产品扩展到了具体的用户需求,参与者也从独立的产品部门变成了跨部门的组织体系。
在2023年底发布的vivo X100系列中,vivo首次实现了“拍太阳”的功能,其技术难度远大于“拍月亮”。这一功能的实现,来自蔡司与vivo合作开发的APO超级潜望长焦。
vivo X100系列拍摄的悬日
到了有“演唱会神器”的vivo X200系列发布后,vivo X系列“影像旗舰”的定位,在市场上已经鲜有争议。
从2019年至今的移动影像战略,几乎完美回应了vivo到底是一家“快公司”还是“慢公司”:
对vivo来说,“快”体现在一种进取的心态。
同样的案例还发生在vivo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上。2016年AlphaGo大杀四方,用极其直观的方式冲击了全球的高科技公司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同一年,vivo高管团队就走访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给AI研发投入定下了“过饱和”的基调。
ChatGPT出现后,vivo通过自研通用AI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BlueLM,同时,vivo自研了蓝河操作系统BlueOS,让AI大模型融入系统的底层设计中,实现从应用到工具链的全方位突破。
而“慢”则是战略实践中踏实的方法。
无独有偶,子品牌iQOO项目的启动可以追溯到2010年,但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vivo一直认为各方面准备还不够充分,直到2019年才正式推出,承接“性能”长赛道和公司的年轻化形象。
iQOO定位年轻与性能,主打电竞等高性能场景
锚定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一步的积累都有用;在错误的路上,再高的效率也会变成沉没成本。相比平地一声雷的石破天惊,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进化,也许是更健康的运转模式。对这种经营哲学最精确的概括,很可能来自创始人沈炜:
准备充分时,就跑两步;市场爆发时,就跃个台阶;行业平稳时,就脚踏实地。稳步前行,驰而不息。
2023年,vivo的一系列研发成果以“蓝科技”技术品牌的形象问世,业界常以vivo的品牌主视觉将其称为“蓝厂”, “蓝科技”由此得名,包含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蓝图影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积累。
一系列蓝科技的B面,是一串又一串逐渐深入无人区的脚印。
2024年,vivo以17%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同比增长11%。按照Counterpoint的口径,vivo已经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国产手机销量第一。
很多时候,慢也是一种快,防御的身段和进取的心态并不矛盾。经历了消费电子产业的黄金十年,这个与创新有关的故事还在继续。
2014年公开亮相的发布会后,创始人沈炜在当时的采访中,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描述了vivo的经营哲学: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比如手头有1个亿,最多也就干1个亿能干的事。如果手头有1个亿,想干100亿干的事,就是自不量力。
据说vivo内部有一个“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里面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没有销售部、不盲目追逐性价比、不长期持有有息贷款等等。另一个内部心照不宣的规则是:如果一件事vivo没有能力比别人做的更好,就坚决不做。
相比其他消费电子公司,vivo的产品线看上去非常精简,没有笔记本电脑,没有电视,从没传出造车计划。这种克制便来自这个不成文的规则:消费者真的需要vivo来做这件事情吗?
一个企业的现状既源于它做了什么,也取决于它没有做什么。人们常常热衷于讨论企业的“有为”,但对企业来说,“不为”的重要性往往等量齐观。
三十年的时间里,vivo的“有为”体现在它极强的应变能力。
消费电子产业有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有用户需求的瞬息万变,优柔寡断的代价巨大,误判市场需求的惩罚难以估量。
vivo的长板有对技术的执着,有对营销的巧思,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时代趋势的理解和对用户导向近乎偏执的坚持,并将这些理解和偏执变成带给消费者惊喜的产品体验。
而它的“不为”体现在既不被短周期的市场风向所干预、也不被经营业绩所左右的文化观念,用坦然的心态面对技术进步汇聚的时代洪流。
归根结底,vivo是一家“又老又新”的公司,它紧跟着时代的变化,但始终携带着贯穿30年的价值主张,它们被装进一个名为“本分”的概念,历久弥新。
2025年初的新年致辞,沈炜和往年一样没有说目标、没有提预期,也没有聊太多销量与业绩,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平常心”:
“始终保持平常心,坚持做正确的事。即使面对来自成本、竞争、技术、商业结果等压力、痛苦、诱惑的干扰时,也要坚守用户导向。”
一个人被切身裹挟进历史进程的激流,命运的脆弱才能被清晰感知;一个公司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风浪,它的文化和价值观才能具象的凝固。“平常心”的内涵是一家公司始终坚信一以贯之的原则,才能在风暴中怀揣足够的坦然。
大部分商业公司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公司会设立一个伟大的目标,用极致的务实与效率一步一步实现它。而vivo更像是另一类公司:
他们一直埋头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到达了未曾预见的远方。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 vivo创始人沈炜首亮相:不画饼,任性做品牌,网易科技
[2] vivo曾经在千亿关口上徘徊,虎嗅
[3]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雪球
[4] The Vivo Nex’s notch-killing trade-offs are worth it,The Verge
[5] 不愿被渠道营销贴标签,vivo高层讲述增长背后真因,FT中文网
[6] vivo沈炜:20年之后的眼光看vivo质变元年,新华网
作者:李墨天
编辑:戴老板
责任编辑:李墨天
来源:饭统戴老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