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复旦大学法学教授刘锡贵逝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2:34 1

摘要: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的余温尚未消散,一则讣告如惊雷般划破法学界的天空——复旦大学法学院退休教授刘希贵因病医治无效,于家中离世,享年75岁。这位深耕刑法学与司法实践四十余载的学者,用一生诠释了“法律人”的使命,他的骤然离世,让无数学生、同行与法律界人士陷

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的余温尚未消散,一则讣告如惊雷般划破法学界的天空——复旦大学法学院退休教授刘希贵因病医治无效,于家中离世,享年75岁。这位深耕刑法学与司法实践四十余载的学者,用一生诠释了“法律人”的使命,他的骤然离世,让无数学生、同行与法律界人士陷入深切哀悼。

从审判台到三尺讲台:一位法律人的双重人生

刘希贵的一生,是法律信仰的具象化。1982年,他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随即投身司法一线,担任刑事审判法官六年。法庭上,他以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洞察力审理案件,积累了大量刑事司法实践经验。1985年取得律师资格后,他并未止步于审判席,而是转身走向学术殿堂,成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将司法实践中的智慧转化为理论养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法学学子。

在复旦的讲台上,刘希贵主讲《刑法》《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核心课程,以鲜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枯燥的法条焕发生机。学生们回忆,他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穿插着真实案件的辩护策略,甚至模拟法庭辩论,让学生们在实战中理解法律的精髓。一位毕业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刘教授的课让我明白,法律不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守护公平的利剑。”

著作等身:刑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刘希贵的学术贡献,早已超越课堂。他编著的《刑法学要义》《律师法原理》《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等著作,成为法学界的经典教材,被多所高校列为必读书目。其中,《刑法学要义》以体系化的框架和实务导向的分析,填补了当时刑法学教材的空白;《律师法原理》则首次系统梳理了律师制度的理论基础,为行业规范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他的研究始终紧贴时代脉搏。中国入世后,经济犯罪形式日益复杂,刘希贵将目光投向经济领域犯罪的预防与刑事司法改革,提出“风险社会下的刑事政策调整”等前瞻性观点,为立法与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一位法学教授评价:“刘教授的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扎根中国土壤,他的著作是法律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法庭内外的坚守:从辩护席到社会讲台

刘希贵的法律实践,同样堪称传奇。作为执业律师,他代理过熔盛重工缔约过失纠纷(涉案金额约16亿元)、恒盛炜达土地使用权纠纷(约7.5亿元)等重大商事案件,以精湛的专业能力维护当事人权益。在恒盛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的多项并购项目中,他作为法律顾问,精准把控风险,助力企业完成数十亿元的资产重组。

除了法庭与商界,刘希贵还活跃于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他担任上海市法制讲师团高级讲师,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普法讲座;作为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经济与法》、东方广播电台《东方大律师》等节目的嘉宾,他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律热点,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位听众曾留言:“听刘律师分析案件,就像看了一场精彩的法律推理剧,既过瘾又长知识。”

离世背后的反思:法律人的健康与使命

刘希贵的离世,令法学界痛惜之余,也引发了对法律人健康问题的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他生前长期承受高强度工作,熬夜备课、撰写案例、参与项目是常态。近年来,他虽逐渐减少公开活动,但仍坚持指导学生论文、参与学术研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一悲剧,折射出法律人群体普遍面临的困境:高压、过劳、健康透支。一位青年教师感慨:“刘教授用一生践行了法律人的责任,但他的离去也提醒我们,守护公平的前提是守护自己的健康。”法学界已发起倡议,呼吁建立法律人职业健康保障机制,避免更多“刘希贵”的遗憾。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刘希贵的追悼会虽从简举行,但悼念的浪潮却席卷全网。复旦大学法学院官网被鲜花与留言淹没,学生们自发整理他的课堂语录,制作成纪念视频;司法界同仁撰写长文,追忆与他并肩作战的岁月;普通网友则通过购买他的著作,表达对这位“法律摆渡人”的敬意。

一位学生在悼文中写道:“刘教授教会我们,法律人的价值不在于赢了多少官司,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案件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或许是对刘希贵一生最好的注脚——他从未追求个人的光环,而是以法律为舟,载着公平与正义,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结语

刘希贵的离去,是法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已化作种子,在无数法律人心田生根发芽。他用一生证明,法律不仅是职业,更是信仰;法律人不仅是工作者,更是公平的守护者。愿先生安息,愿后来者承其志,让法治之光永续传承。

来源:养生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