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公布甘肃省第三批工业遗产名单的通知》(甘工信发〔2025〕206号),正式公布全省第三批工业遗产认定名单。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老厂区旧址”成功入选,成为全省10家获此认定的单位之一。这标志
转自:佛慈制药
9月19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公布甘肃省第三批工业遗产名单的通知》(甘工信发〔2025〕206号),正式公布全省第三批工业遗产认定名单。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老厂区旧址”成功入选,成为全省10家获此认定的单位之一。这标志着佛慈制药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得到官方权威认可,也为兰州工业文明传承增添了浓重一笔。
此次认定的核心物项包括位于兰州新区华山路2289号的“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原兰州市城关区佛慈大街68号的老厂区遗址(现为佛慈文创广场),以及保存完好的老旧设备100多台套、历史产品包装、广告海报、注册商标、档案文献等实物资料。同时涵盖企业文化、非遗技艺、传统制作工艺、科研成果和企业精神等非物质遗产内容,完整呈现了佛慈从创立、西迁、发展到现代化转型的全过程。
佛慈制药始创于1929年,原名上海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近代中药工业化的重要开端。1956年,在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背景下,企业整建制迁至兰州,成为甘肃省重点医药生产企业。此后几十年间,佛慈扎根西北,依托甘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逐步成长为我国中药行业的骨干企业。
佛慈1929文创广场外景
80年代佛慈制药厂厂外景
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节点留下了深刻印记:1962年与兰州健民制药厂合并,1970年迁至黄河北安乐村新址,1981年恢复“兰州佛慈制药厂”名称,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8年整体搬迁至兰州新区现代化园区并建成“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2023年,佛慈集团实际控制权划归甘肃省国资委,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能级。
“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是在原厂区搬迁后,依托新园区建设打造的文化展示空间,占地576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馆内设有中药生产基地、中草药科普康养基地,以及企业文化馆、本草标本馆、老旧设备展馆、书画艺术馆和党建展厅等多个功能区域,收藏各类历史文物1500余件,是目前甘肃省规模最大、内容最系统的中医药主题工业博物馆。
馆中展出的1929年日本进口真空蒸馏煎药机、德国海德堡胶印机照片、1953年自制割丸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薄层扫描仪等设备,真实记录了企业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迈进的技术轨迹。民国时期《大公报》刊登的“当归素”“肾气丸”广告、早期产品包装盒、商标手稿、领导人题词等资料,也成为研究中国民族医药品牌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佐证。
位于城关区的原厂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佛慈在兰州连续生产超过半个世纪的主要基地。现存针剂楼、丸片剂楼、提炼车间、办公楼等工业建筑共计约2.34万平方米。随着企业“出城入园”政策实施,该区域已完成功能转型,改造为集文化创意、休闲商业、展览展示为一体的“佛慈文创广场”,实现了老厂房的保护性再利用,也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多年来,佛慈始终坚持质量立企、文化兴企。企业首创中药浓缩丸工艺,四项传统制剂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匮肾气丸”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杜鹃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陇货精品”“中华老字号”“甘肃省著名商标”等荣誉接连不断。近年来,公司还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工厂”“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
此次入选省级工业遗产,是对佛慈制药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下一步,企业将按照《甘肃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推动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持续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研学、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座药厂,九十六载风雨兼程;一处遗产,承载几代人的奋斗记忆。佛慈制药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继续讲好甘肃工业故事,传承民族医药薪火,让老厂区焕发新生机,让老品牌绽放新光彩。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