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因智驾召回11万台汽车,就这也能被群嘲,没天理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2:02 1

摘要: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今年早些时候大举进军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其首款车型SU7凭借激进的定价和突出的科技配置迅速引发关注,已经成为超级爆款。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今年早些时候大举进军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其首款车型SU7凭借激进的定价和突出的科技配置迅速引发关注,已经成为超级爆款。

但让人惊讶的是,近日小米做了一件在汽车行业本属正常、却意外招致嘲弄的事:召回车辆。

因部分车辆在启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小米召回了11,6887台SU7。

对于一家刚刚踏入汽车制造业的公司而言,一次性召回超过11万台车并非小事。

但小米的处理方式展现了现代汽车工业的成熟做法:该公司表示,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受影响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这意味着大多数车主无需亲自前往服务中心,即可通过云端下载并安装修复程序。

然而,这场本应体现责任感的召回行动,却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群嘲。

许多评论以“果然如此”、“才几天就出事”的论调,迫不及待地对小米的造车能力提出质疑,甚至引申至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盘否定。

这种反应令人愕然,却也揭示出市场对待新兴科技企业的复杂心态——尤其当它们试图跨界进入传统上由成熟巨头主导的领域时,总是会引来无数非议。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这次常规召回,为何被异化?

只能说,太多人都是羡慕嫉妒恨了。

毕竟在汽车行业超过百年的发展史上,召回从来不是新鲜事。

从丰田的油门踏板事件到高田的安全气囊危机,全球大型制造商几乎都经历过大规模召回。

仅在过去几年,特斯拉就因尾灯故障、自动驾驶系统等问题多次发起召回;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亦因各种潜在缺陷召回数百万辆汽车。

召回机制本身,恰恰是现代制造业质量保障体系成熟完善的体现。

它意味着企业具备严格的可追溯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精准定位问题批次,并拥有迅速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案。

事实上,一个从未发起过召回的车企,反而更令人担忧——要么是销量规模太小,要么是缺乏承担责任的态度。

小米此次召回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之后,中国国产新能源品牌中再一次公开正面承认辅助驾驶系统存在缺陷,并发起大规模召回。

这打破了行业长期以来对智能驾驶系统问题的回避态度,开创了重要先例。

平心而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与处置不足,是目前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共同技术挑战。

无论是特斯拉的Autopilot、通用的Super Cruise,还是其他品牌的智驾系统,都仍在发展完善中。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多年来一直在调查多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认为它们可能无法充分确保驾驶员保持注意力。

这是一个新兴技术领域的成长痛点,需要通过持续迭代来解决。

小米在声明中强调的“极端特殊场景”,正是目前所有智驾系统面临的边界情况。

能够通过OTA方式快速部署解决方案,反而展现了智能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的优势——无需物理更换零件,可通过软件更新迅速提升安全性能。

此次事件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小米发现了系统缺陷,而是其应对方式所体现的中国企业成熟度。

小米勇于认错,是自信的体现;敢于担责,是格局的彰显”的表述,反映了一种新型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

中国汽车品牌正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而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是获得国际市场信任的基石。

主动召回而非隐瞒问题,通过正规渠道解决问题而非私下处理,这些做法与国际成熟市场的期望值保持一致。

对于那些嘲笑小米召回的人,或许应该思考:是选择一个完美无缺但从不出新的品牌,还是一个勇于创新、坦诚面对成长中问题并迅速解决的企业?

汽车工业的进步从来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的。

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生”,此次处理召回的方式实际上展现了超出预期的成熟度。

通过OTA技术高效解决问题,同时全面承担责任的姿态,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其他中国新能源品牌应当从中汲取经验——智驾系统的完善需要时间,坦诚面对不足并及时修正,远比隐瞒问题或推卸责任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需要更多这样的“负责任召回”,而非完美无瑕但从不创新的表象。

小米此次虽然被好事者嘲笑,但实际上可能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时刻。

来源:平安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