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 |再读南远景《我的知青生涯》后的甜蜜收获和几点感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22:05 1

摘要:说甜蜜是读他的这本书,像家书、家事、家人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对话,他不矫揉造作,尊重事实本真,用直白朴素的语言,像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让你重温过去,洗涤灵魂,承启未来,找回那时青春的我。

文/王新明

《我的知青生涯》封面

说甜蜜是它把我拉回到了50年前的生活场景,让我把回味变成了目睹,真实感从中而来,抚慰着我的怀旧心里。

说甜蜜是作为准同龄人(我小南兄3岁),那年那月那青春(除没当过生产队长)几乎是一样的,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故读着感同身受。

说甜蜜是读他的这本书,像家书、家事、家人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对话,他不矫揉造作,尊重事实本真,用直白朴素的语言,像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让你重温过去,洗涤灵魂,承启未来,找回那时青春的我。

说甜蜜是它是青年踏入社会的一个范本,你的人生开步该怎么迈,这本书就是活教材。我的感受是:他们下乡知识青年的短期落户农村,确实给我们回乡知识青年带来了活力和文明,打开了人生眼界。

说甜蜜是当农村青年不知道该如何选定人生奋斗目标的时候,那就以他们为立身榜样,敢闯敢干,目光向外而求索,走出去总是会有机会的。

说甜蜜是我读出了对一个青年人来说,老百姓的认可就是人生起步的最大成功!世间陈俗从不埋没英才,但前提是你得定位自己属“英才”并为之努力着。他本没想到当队长,但被冀望推到了“烂二队”,三年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在那个年月,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这是党中央都没有完全办成的事情,被一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硬是凭实干干成了!所以出现当兵走时,全生产队社员送行和外婆持马勺送水的一幕感天地动人心的场面。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兵这条路走对咧,或许这也就是全队人祝福下的结果。

我认识南兄也就是4年多点的时间,他在《云卜堂》发表这篇纪实性报告文学初稿的时候,我们还不认识,故也就没有第一眼尝鲜,尽管我们县跟他们县挨着,后来经文彬贤弟介绍,在一个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们相识了,一见南兄面就有种邻居大哥的亲切感,以至于后来就相知相敬成为至交了!

首获《我的知青生涯》这本书是在2022年1月的新年“书画茶话”会上,南兄还亲自给我签了名。

拿到这本书以后,我由于正看他的《云卜论兵》,就没有认真去看,先是粗读了一下尝个鲜。我这人读书有个习惯,一般是熟人的作品,抱着学习的目的,我不读则罢,一旦决定读了,那可是认真地一字不落地读,有时还摘录于笔记。我读《云卜论兵》就很认真,由于其中选择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的领袖名将,加之每个人的点评又很精致,古文范式,长短句朗朗上口;哲理化语境,将用兵和治国相融一体;诗化的渲染,把用兵艺术和大将风度兼顾勾画;还有每篇之后附的书画作品,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风格。我一般一天就读个三五人的评述,以增加记忆,并在边隙注上自己的感悟。

我说这一段看似无关的话,是想说我第二遍阅读《我的知青生涯》时也是出于同一路方法,是带着“品”的情怀在读,既是品也就读得很慢,慢品的过程也就是我借喻升华的过程。从而也读出了南兄写书的初衷,噢!原来几十年后再重新就那段生活著书立说,受的是同一题材的启发,还的是一个塑造自己成型的“情债”,这份债是心与心烘托后的凝结,是情与情交织后的相融,只有处得深才能记得真,这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他忘不了真的忘不了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因为那里有他初始成长的风华,那里有他共情的父老乡亲,那里有他终生感恩的外婆舅父,那里有他喜结连理的终生伴侣,那里更有他汗水浇透的土地已经长出的万顷繁华!

甜蜜获得之后必会留下真情感悟。下边我就说说我对这本纪实性+传记性的《我的知青生涯》文学作品的几点感悟:

一是大开大合的人生扑腾,是从一个“敢”字开始的。下乡不到一年,就敢答应当生产队长,当生产队长有多难,他不知道,完全凭闯劲凭胆量,我一张白纸怕啥,输了重来!好在人还谦虚好学,虚心向老农求教,辛苦不是问题,加上人头脑灵光,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干活又肯卖力,一个人能顶两个人,一次能拉两个架子车,加之手上有功夫,能镇住找事不服者,很快就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群众的“考察期”一过,后边的事情就顺风顺水了,这是初战告捷。以此证明,知识青年只要有思想、肯实干、安下心,年龄轻经验少不会成为长期短板。

南远景当年的记工本

二是年轻人不要以“目的”为目的,也就是说干啥不要目的性很强,太强容易适得其反,这点他作为能写出《互补论》的哲学家,是深谙其道的。所以他在当生产队长带领大家干活的时候,绝不把“推荐上大学”放在行动之前,结果干着干着就干出了名堂,被评为省级“知青先进个人”,头上有了光环之后,自己都把推荐上学的事搁置下来了,甚至还萌生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想法,幸亏有小人挡道,第一次在人情世故的“不期而遇”打击后,及时调整了人生方向,转身离开,投(家)具从戎,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可能上帝对实干家的安排就是永远不教老实人吃亏,入伍后的机遇仍带着当生产队长时的余辉,有意无意间既圆了上大学的梦,更成就了一介文豪大家。

陕西省委给南远景颁发的奖状

三是作品起到了后农耕文化史料的重大补充作用。作者的一段青春经历,把它写出来呈现给大家,看似无意之间(作者后记语)的一个举动,却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像那些纯种田的技术描写如种棉花、春种夏管、夏播秋管、牲口饲养、养猪生仔、养鸡生蛋等,这些流程记载可能随着科技进步今后不大适应了,或者已经因技术更迭不用了,那南兄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就是农耕文明转入工业文明之后的断后性历史记录。还有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演进,农村或者终将被城镇化代替,现在的农村生活老龄化已是趋势必然,因为大量年轻人的进城居住,使农村成为“空心村”,由此会直接带来的就是农耕文明时期关中中部的一些人文风俗习惯会自动流失。从这一点上讲,南兄这本书记录的如订亲、打牙祭、喜丧、打辐射井等名词、程序、讲究、内容、步骤、操作方法等,将是抢救性地留存了这一流传关中中部几千年的文史实料成为有据可查的资料。试想,十几、几十年后新世纪出生的人还有几人能了解这些乡规民俗?由于他们生于城市长于城市,极有可能他们连母语都不会说也听不懂了。所以南兄的这本书同时也是关中方言词汇情景化的汇编,其意义真是非同小可,它可是00后们汉语言文学的活教材。以上诸类就是这本书的历史价值所在。

四是为改开前的农村集体经济从架构到运作进行了系统性的记载,对当时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亲属(戚)关系、同学关系、组织关系等进行了系统性地描述记录。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村史村情的阶段性资料,更是为后来有心人写家史亲情存续提供据实凭证,历史是需要延续的,血脉也是需要赓续的,我坚信后来者在做这些事时一定会感谢前辈南远景的!远景之所以为远景,他所思所想所做的一切一定不会有悖于自己“盛名”的!

五是为将来多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提供免费的素材脚本和民俗民风参考。日常生活化的《我的知青生涯》,稍作艺术加工,就会是很好的电视剧本;如果把每一个章节拿出来,编成舞台情景剧,那就是很好的话剧小品;如果要重塑关中中部一带的乡土文学,这本书中的生活化描述将会据实借鉴。如此等等它都能给你提供帮助,打开你思路,指导你方向,把控你语言及民风基准,使你创造出的作品一定有感染力,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六是图文并茂,臻于完美。写知青生活的书我一搜,有长长一页。但都美中不足的是插图少,不像南兄的《我的知青生涯》,绘画插图达30多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图文互补,直观生动,充满趣味的双雄效果,既是文字与书画的会师,又是墨香与色彩的锦绣,真正的铺展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张扬了个性,丰富了内涵,美化了页面。担任插图重托的是著名人物画画家刘学伦先生,他是画界大佬,画功了得。他的写实技能极高,仅仅匆匆几日实地走访,并借助文字描述,就能栩栩如生地绘画出与文述相符的画作,给文字增添艺术色彩,反过来文字又折射了画面的灵动,相得益彰,形成佳品!南兄这种超前独特的构思,无不与他多年从事编辑职业有关,专职一事可终生获益。

七是创造性的把网友的留言编辑于后,形成互动,使作品更具活力。网友的留言既是肯定、也是共情、更是感动,情绪被作品文字激活,从内心迸发阅后的感受,留言中确实不乏高人之解读,学者之提炼,名家之点评,给作品以多角度之补充,是评出网友之心入作者之怀,共谱开卷有益之著!

八是优秀的文学家他从青少年起就突显出了超常的文字水平。南兄书中的青少年诗作就典型地代表了他20岁以前的水平,青涩但不平俗。如参加样板戏比赛自编的唱词获得大奖,毛主席去逝时写的悼念长诗直击人心,得到对象送的钢笔后写的离别诗催人泪下,这些从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个20岁文学青年的初型,以至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和提升后,成就了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学大家实属自然天成。

以上是南兄《我的知青生涯》带给我的收获,这或许就是精读好书的默化效果。

2025年9月19日于蓉城摸底河畔

来源:云卜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