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的人都没听过?没根没土也能活,青苔在岩石“续命”终极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2:00 1

摘要:在潮湿的山林间,或是静谧的溪谷旁,常能见到覆满青苔的岩石,这些青苔为坚硬的岩石披上柔软的外衣,但很少有人会深究:一块光秃的岩石,究竟要历经多少时光,才能被青苔彻底覆盖?是数十年的漫长等待,还是数百年的岁月沉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潮湿的山林间,或是静谧的溪谷旁,常能见到覆满青苔的岩石,这些青苔为坚硬的岩石披上柔软的外衣,但很少有人会深究:一块光秃的岩石,究竟要历经多少时光,才能被青苔彻底覆盖?是数十年的漫长等待,还是数百年的岁月沉淀?

“一块岩石长满青苔要50年还是80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来自挪威一本科学杂志的读者来信,却引发了植物学家与生态学家的关注。

在大众的固有认知中,苔藓生长缓慢,岩石植被的形成必然耗时久远,但具体年限始终模糊不清。

要测算岩石长青苔的时间,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宏观的时间标尺,挪威自然历史博物馆植被研究员鲁恩・哈尔沃森给出了关键线索:“1.1万年前,整个地球都被冰层覆盖。”

末次冰期的结束,是岩石植被演化的重要起点,在此之前,厚重的冰川覆盖着地表,岩石被深埋冰下,任何植物都无法生存;冰川消退后,裸露的岩石才得以重见天日,为植被的回归创造了前提。

这一历史背景为岩石长青苔设定了明确的时间上限,也就是说,即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挪威境内岩石上的苔藓群落,其生长历史也不会超过1.1万年。

哈尔沃森强调,冰期结束后,植物的回归并非同步发生,温暖潮湿且受庇护的区域率先成为苔藓的“栖息地”,而寒冷干燥的高地则需要更长时间才会出现植被的踪迹。

如果说冰河时期提供了宏观框架,那么长期的实地监测则给出了更具体的答案,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的退休教授西格蒙德・霍格瓦尔,用14年时间完成了一项独特的研究,他持续追踪拍摄挪威西部松恩地区的六块相同岩石,记录它们从裸露状态到被植被覆盖的完整过程。

与霍格瓦尔合作的研究员英瓦尔・高斯拉介绍,他们的观察重点是岩石表面首批“居民”的定居轨迹:藻类首先在岩石表面形成薄薄的生物膜,为地衣的生长铺垫基础;随后地衣逐渐蔓延,其分泌物缓慢侵蚀岩石表面;最终,两种苔藓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将岩石包裹其中。

所以,在挪威西部松恩地区的气候条件下,裸露岩石被藻类、地衣及苔藓覆盖约需20年。

20年的时间,仅能让苔藓在岩石表面形成初步覆盖,若要达到人们常见的“厚密青苔层”状态,所需时间则会大幅增加,霍格瓦尔在研究中发现,当苔藓生长到一定厚度后,其表层会逐渐枯萎、分解,与岩石风化产生的细小颗粒混合,慢慢形成薄薄的土壤层。

这层土壤的出现,标志着岩石植被进入了高级阶段,它不仅能为苔藓自身提供更丰富的养分,还能支撑石楠等具有根系的高等植物生长。

岩石表面没有土壤,水分难以留存,这对植物生长是最大的挑战,普通植物依靠根系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但藻类、地衣和苔藓都没有真正的根系,它们必须进化出特殊的生存策略。

“对地衣和苔藓而言,来自上方的水分至关重要。”哈尔沃森解释道,这些生物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吸水性,苔藓的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表面没有角质层,能像海绵一样快速吸收雨水或露水。

地衣的菌丝体交织成疏松的网状结构,同样具备出色的吸水能力,在降雨时,它们会迅速膨胀,将水分储存起来;干旱时,则通过降低代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降水。

除了直接吸收液态水,它们还能捕获空气中的水汽,在湿度较高的清晨或雾天,苔藓和地衣表面的微小绒毛会凝结空气中的水分子,转化为自身可利用的水分,这种“多渠道取水”的能力,是它们能在岩石这种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关键。

在岩石植被的演化序列中,地衣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真菌占据主导地位,其菌丝体形成坚韧的外壳,将藻类包裹在内部,为其提供保护,避免藻类受到强光灼伤和风雨侵蚀;而藻类则发挥光合作用的优势,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养分,与真菌共享。

这种共生关系实现了“1+1>2”的效果:真菌为藻类提供生存环境和水分,藻类为真菌提供能量来源,二者相互依存,共同适应岩石表面的恶劣条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地衣的适应能力极强,即便在南极冰原、高山裸岩等极端环境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有些地衣甚至能在干旱状态下休眠数十年,一旦遇到水分便迅速恢复生长。

相比之下,苔藓的生长则需要在地衣铺垫的基础上进行,地衣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和岩石风化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初步的“养分库”;而地衣形成的表层,也能减少水分蒸发,为苔藓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

裸露岩石上的植被形成,并非随机发生,而是遵循着固定的“演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一步步完成生态系统的构建,霍格瓦尔将这一过程称为“微观天地的自然角力”。

演替的第一阶段是藻类定居,藻类个体微小,孢子能随风飘散,在岩石表面的微小凹陷处落脚,借助少量水分就能萌发,它们在岩石表面形成黄绿色的薄层,为后续生物提供基础。

第二阶段是地衣入侵,地衣的孢子附着在藻类层上后,真菌菌丝会逐渐包裹藻类细胞,形成共生体。地衣的生长速度虽慢,但竞争力强,能逐渐取代藻类成为优势物种。

第三阶段是苔藓登场,当地衣分解产生足够的有机物质后,苔藓孢子开始萌发,苔藓的植株比地衣高大,能遮挡阳光,逐渐挤压地衣的生存空间,同时,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改善微环境,增加湿度,积累更多有机质。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裁判”的作用,哈尔沃森解释:“在降水充足的区域,苔藓生长迅速,演替周期会缩短;而在干旱地区,地衣可能长期占据主导,甚至无法进入苔藓阶段。”风力则影响着孢子的传播范围,山顶的岩石因风力强劲,演替速度往往慢于山谷中的岩石。

从一块光秃的岩石到覆满青苔的生态景观,大自然用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的演化,它们的生长周期,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构建的生动注脚。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