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这本书展出十个版本,讲述一个信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1:59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讲述中国科学家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坚持科学研究、服务抗战需要的感人事迹,深度展现中国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讲述中国科学家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坚持科学研究、服务抗战需要的感人事迹,深度展现中国科学家群体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独特精神气质与历史担当。

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向东带我们观展。刘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科技史与工业遗产研究,曾多次受邀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做专题讲解,其深入浅出、情感充沛的讲解风格深受观众欢迎。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刘老师的讲述,了解兵工专家吴运铎如何“把一切献给党”的故事。

本期展品:吴运铎自传体小说

《把一切献给党》

“没想到我两腿刚往下弯,这炮弹就像山崩地裂样的爆炸了。巨大的爆炸波浪把我从地面掀起来,我心里像着了火,窒息难忍。两手紧紧抓住胸前的衣服,想把它撕开。我被炸到五六丈外海滩的沙地上,只觉得天旋地转,两眼迸着火花,在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已经死去了。一阵剧烈的疼痛告诉我,死亡还没有夺走我的生命……”

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源自兵工专家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书中记录的第三次负伤经历,只是他危险工作的一瞥。这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兵工专家,曾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自己却因研发枪弹多次负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展厅中陈列的吴运铎不同版本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中,十个不同版本的《把一切献给党》正静静诉说这段传奇。吴运铎的人生轨迹亦可谓传奇。他从煤矿学徒成长为我国兵工事业的中坚力量。刘向东介绍,建新工业公司为淮海战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吴运铎正是该厂的副厂长。在新四军和大连建新工业公司期间,他和同事们为前线部队生产了大量急需的武器弹药。

吴运铎在苏联疗伤期间,因与保尔·柯察金相似的经历和精神,被保尔的夫人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这个称号随着《把一切献给党》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不同版本的书籍在注释和序言中,都对这一称号有着不同程度的阐释,反映了时代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变迁。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这本书。甚至是我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就读过了,所以当时我还不知道保尔·柯察金是谁。”谈及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刘向东感慨地说道。

“吴运铎为了人民的兵工事业多次受伤,他目睹战友在身边牺牲,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为人民兵工继续奉献一生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一步一步地不断加强学习,在株洲、包头的兵工厂持续不断地工作,为我们新中国的兵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向东说道。

这本《把一切献给党》不仅是一部个人自传,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它们见证了吴运铎精神的传播历程,也记录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永恒敬意。每一版次的出版,都是对这种奉献精神的又一次弘扬和传承。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些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站在建设前列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需要、最困难的地方去。让我们把一切,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书中吴运铎的话跨越时空,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站在展柜前,观者不仅能感受到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定信念,还能通过这些不同版本的书籍,体会到这种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书籍跨越时空界限,将一位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