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降薪属实虽并未涉及全部员工,但也已和全员降薪无异,且分梯度制进行,降薪幅度最高可达50%。而据知情人士爆料,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在内部会议上指出,降薪主要“针对负能量和高薪员工”这两部分。
作为一家从家族作坊成长起来的大公司,匹克显然没能抖清身上旧时代的尘土。
作者丨Kim
图片丨来自网络
9月16日,关于国产运动品牌匹克全员降薪的传闻在互联网上发酵,随着诸多媒体对匹克员工的采访,相关事实进一步明晰:
降薪属实虽并未涉及全部员工,但也已和全员降薪无异,且分梯度制进行,降薪幅度最高可达50%。而据知情人士爆料,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在内部会议上指出,降薪主要“针对负能量和高薪员工”这两部分。
对于完成私有化的匹克来说,仅从薪资角度来窥探公司发展有些片面,但站在公司经验的角度来看,降薪往往意味着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现金流和利润率承压,管理层需要通过人力成本来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先保证企业的基本运转。
更重要的是,外界的关注点并不只停留在“降多少”或“谁在降”。作为曾经估值百亿、有过“晋江鞋王”美称的匹克,这一动作本身就足够耐人寻味,从降薪出发,我们该如何理解匹克当下的处境?
失败的直营模式
关于降薪的内部会议上,许景南提到今年1-7月,匹克直营部门的亏损高达1.3亿元,期间还卖掉了华东、华中、西南三家直营公司,这些也是本次匹克降薪的导火索。
近年来,随着国产运动市场的发展进入下半场,直营模式逐渐成为了各家运动品牌的“心头好”。
一方面通过自建门店、线上商城、小程序、社交平台等渠道直面消费者,品牌可以绕过中间商,更精准地收集用户反馈,有助于新品的研发、迭代与传播。同时,直营模式还减少了经销环节,能够进一步提升单品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运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直营模式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推动品牌的高端化脚步,并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高效协同。
从这个层面再做延伸,诸多品牌甚至已经不止局限于开直营店,而是进一步提升直营店规模,超级安踏、361°超品等超级大店也已成为了品牌们零售模式的重要战略。
但对于品牌来说,直营模式并非百利无一害。自建渠道意味着匹克要自己承担门店租金、人员等费用,尤其是在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
同时,如果直营模式拿不出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还会进一步放大库存积压和现金流压力等问题。而匹克毫无疑问是直营模式的负面典型。
2021年,从港股退市的匹克融资15亿,随后便宣布要在未来三年开出800家“态极店”、1000家综合店。但回顾匹克过去的一系列产品,唯有店名上的“态极”系列产品广为人知,除此之外几乎再也找不到另一个王牌系列或产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具备市场号召力的产品与线下直营店的大踏步让匹克的线下直营模式直接出现了大面积亏损。
同时,相较于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匹克数字化转型起步偏晚,2018年才开始全面拥抱电商平台,但时间上的差距不是单靠CEO许志华开通抖音账号就能弥补的。缺乏成熟的线上运营体系与数据分析能力,进一步放大了匹克直营模式的窘境。
从中不难看出,匹克直营模式的核心痛点其实还是在于产品上,而产品力不足也是匹克近年来的最大问题。
推后腿的产品
很难想象,时至今日匹克最出圈的产品是一双拖鞋。
自2018年“态极”系列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匹克研发实力的代表和品牌销售的主要抓手,截止2021年该系列产品累计销量超1500万,从线下直营店“态极店”的命名也不难看出匹克对它的重视。
然而,这些年来匹克最能拿出手的态极产品,却是一双拖鞋。在1500万的销量中,光是拖鞋就卖了200万双。现在点开匹克的线上店铺,态极拖鞋也依旧是匹克销量最好的产品之一。
拖鞋作为休闲类产品,不仅与运动场景相去甚远,难以展现品牌最顶尖的科技实力,与其他运动鞋相比也缺乏普适性,无法在冬天、工作等环境中上脚。
因此哪怕卖得再好,态极拖鞋也无法成为品牌赖以发展的基石性产品,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拖鞋卖得好对于品牌形象来说反而有益无害。
除了“态极”系列产品外,匹克主打的篮球鞋的发展裹足不前,同样反映了品牌产品力上的缺陷。
2005年,匹克通过赞助火箭队正式进军NBA,并借此打开了国际市场,随后进一步通过签约霍华德等球星加强了自身与NBA的绑定。但随着这些早期合作陆续到期后,匹克又渐渐淡出了NBA的竞争,直到签约维金斯。
然而,与维金斯的合作反而进一步折损了匹克的品牌形象。2022年NBA总决赛,库里在维金斯的帮助下率队夺得总冠军,但作为夺冠的二号功臣,彼时维金斯脚上穿的却并非匹克的篮球鞋,后续虽然他发文解释称:“新球鞋未能及时送达且没时间磨合,不得不改穿其他球鞋”,却依旧无法平息外界的质疑。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是匹克与塞尔维亚的合作。塞尔维亚国家队常年是匹克海外签约阵容中的一员,但作为塞尔维亚当下最知名的篮球巨星、篮球国家队成员,约基奇却被同为国产运动品牌的361°拿下。
匹克被球员们“忽视”,除了品牌的影响力、提供的签约权益之外,可能还在于产品质量无法满足专业球员的要求。
而在近些年诸多运动品牌强调专业性的当下,与NBA逐渐“松绑”、缺少具备高精尖科技含量的产品,也就意味着掉队。
跳出匹克自身的困境,着眼于当下行业的发展,近两年大火的户外、女性运动,依旧看不见匹克的身影。
可以说,主打系列的产品力匮乏以及对市场趋势的迟钝,共同构成了匹克在产品层面的失败。
结语
如果要提炼匹克上述一系列困境的核心矛盾点,或许依旧要关联到本次的降薪事件。
目前网上透露的信息显示,本次降薪甚至是在发薪日即刻落地,降薪前四天公司才进行过“口头通知”,其合法性饱受质疑。
而在事情发酵的第二天,公司举行了一场名为“三观培训和加强内控管理”的会议。据自媒体爆料,会议最后许景南问道:“还有什么意见吗”,参会的全体员工则是被禁言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家族式企业,时至今日创始人许景南依旧是公司的第一话事人,有员工在网上爆料其热衷于开“三观培训会”,输出个人三观与情绪。
这些事情释放出的信号是:作为一家从家族作坊成长起来的大公司,匹克显然没能抖清身上旧时代的尘土。
来源:体育产业独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