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实讲,这事儿放在一年前谁都不信,毕竟这公司之前风头正劲,还喊着要让都市人五分钟内叫到电动出租车,结果现在不仅订单没了,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核心团队也跑光了。
最近印度出行圈出了个大新闻,被称作“印度版滴滴”的蓝智出行,说停就停了。
老实讲,这事儿放在一年前谁都不信,毕竟这公司之前风头正劲,还喊着要让都市人五分钟内叫到电动出租车,结果现在不仅订单没了,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核心团队也跑光了。
蓝智出行一开始的路子其实挺准的。
它不跟Ola、Uber那种大平台抢普通用户,专门盯着机场和商务出行的场景,还搞了全电动车队、固定运价,甚至承诺不拒载。
说实话,这种垂直定位在当时挺聪明的,很快就在德里、班加罗尔这些大城市站稳了脚。
2024年的时候,它一天能接2.5到3万单,在德里-NCR地区的市场份额都超过10%,说是出行界的黑马一点不夸张。
本来以为这会是印度新经济的又一个榜样,没成想才风光没多久,就急转直下了。
先是有消息说公司挪用资金被查,接着就传出核心管理层集体辞职,最后连薪资系统都瘫痪了。
到现在,蓝智出行已经实质性停运,之前吹的“五分钟叫车”的牛皮,彻底成了笑话。
其实印度移动出行市场不算小,2024年整体规模差不多80亿美元,主要被Ola和Uber占着。
蓝智能从缝隙里挤出来,本来挺不容易的,可惜最后没把心思放在好好运营上,反而栽在了钱的事儿上。
蓝智出行的创始人是贾吉兄弟,还有个哈佛校友合伙。
这兄弟俩背景挺特别,出身军人家庭,老爸是印度陆军军官。
哥哥安莫尔早早就创业,21岁就搞了金索尔集团,做碳信用和太阳能生意;弟弟普尼特是印度理工毕业的,懂技术,负责公司数字化。
2019年他们一起搞了蓝智出行,还把家族的金索尔电力推上了市,看着像要搞“新能源制造+出行服务”的闭环,听着特别厉害。
一开始资本也买账,英国石油旗下的BPVentures都投了钱,蓝智的车队很快扩到8500辆,累计融了2.2亿美元。
本来以为这些钱会用来扩大业务,结果后来才发现,好多钱被兄弟俩拿去填自己的腰包了。
2022年10月3号,金索尔电力收到印度可再生能源发展署一笔93.88亿卢比的钱,当天就转给了电动车供应商。
可没几天,其中50亿卢比就流到了兄弟俩自己的投资公司,接着42.94亿卢比被用来买了古尔岗“山茶花”的豪华公寓,还登记在他们妈妈名下。
剩下的钱更离谱,近40亿卢比用来家族消费,2.5亿卢比搞了外汇配置,甚至还有590万卢比用来付个人信用卡账单,260万卢比花在高尔夫上,103.6万卢比做水疗。
本来想夸蓝智的雇主品牌做得好,比如给非正式员工买商业保险,离职率也比行业低,创始人还经常跟基层员工聊天,结果后来发现这全是装的。
2025年1月安莫尔在员工大会上轻描淡写说“有点资金压力”,其实那时候公司早就烂透了,财务造假、资产转移全占了。
他们还通过空壳公司自买自卖操纵股价,涉及160.5亿卢比,甚至伪造3万辆电动车的预订单,自融10亿卢比假装是发起人投的钱。
公司治理机构InGovern的创始人苏南达兰说得挺对,这不是简单的战略失败,就是靠文件伪造和资金挪用维持奢华生活的金融犯罪。
你想啊,那些信任蓝智的用户,还有靠开蓝智出租车谋生的司机,最后落得啥下场?用户没了靠谱的出行选择,司机连工资都拿不到,这事儿办得也太不地道了。
蓝智的问题还暴露了印度初创企业的不少毛病。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对初创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更新得太慢,跟不上商业模式的创新,结果就让“创始人神话”盖过了规则。
2024年印度初创企业融资额比前一年降了23%,投资者对“高增长”的说法越来越不信任,蓝智这事儿无疑又给资本泼了盆冷水。
对比一下中国滴滴2021年的情况,当时滴滴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被整改,下架App、完善合规体系,虽然过程难,但至少在朝着合规的方向走。
蓝智呢?完全是把合规抛到脑后,一门心思玩资本游戏。
说实话,新能源出行这条路本身没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未来的趋势,但前提是得踏踏实实做事,而不是把技术创新当资本游戏的包装。
现在贾吉兄弟已经从金索尔电力辞职,公司股价从2025年初的近800卢比跌到丑闻曝光后的50卢比,后来虽然涨到70卢比,但也早就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联合创始人戈亚尔已经跟兄弟俩切割,BPVentures也只说“密切监测”,蓝智想复活基本没可能了。
最后也没人说清楚,那些被透支的用户信任、司机的生计,还有被破坏的资本秩序,该由谁来买单。
蓝智从“行业颠覆者”变成“监管阶下囚”,与其说是创业失败,不如说是给印度新经济敲了个警钟,再厉害的“独角兽”,要是没了伦理底线,早晚得栽跟头。
搞不清那些想靠资本游戏走捷径的创始人,到底是真不懂商业逻辑,还是觉得监管能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显然,后者的想法太天真了。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