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名字被历史铭记的人物,并不只是书页上的符号,而是真实鲜活的灵魂,他们的才情、抱负、挣扎与选择,至今依然能让人共鸣。
那些名字被历史铭记的人物,并不只是书页上的符号,而是真实鲜活的灵魂,他们的才情、抱负、挣扎与选择,至今依然能让人共鸣。
透过文字,我们能走近苏东坡的洒脱,感受李白的豪放,体会曾国藩的坚韧,也能从王阳明的思想里找到自省的力量。
读书不是为了背几段故事,而是为了从他们的人生经验里,汲取一些属于自己的勇气与智慧。
今天想和你分享5本书,它们写诗人、写将帅,也写思想,希望能带你看见更辽阔的人生。
01
《千载浩然苏东坡》
作者:汪维宏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
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及其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理想、为民务实的作为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往往缺少系统关注与深入的探讨。
这本书以苏东坡40年的从政经历为主线,生动再现了他从朝堂重臣到地方小吏,漂泊动荡的一生。
苏东坡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足迹遍布密州、徐州、杭州等8个州。
他一生致力于改革盐法、兴修水利、赈灾济民,即便遭遇12年的贬谪生涯,也从未放弃为民服务的初心。
在黄州,他发起成立“育儿会”;在惠州,他新建桥梁、推广农业技术;在儋州,他兴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 ,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苏东坡的为官之道,核心在于“以民为本,民贵君轻”。
他始终将百姓的安危福祉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直言进谏,敢于为民请命,他的这种精神,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完《千载浩然苏东坡》,我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心系百姓、清正廉洁的好官。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02
《跨山海》
作者:《千古风流人物》项目组
这本书脱胎于高分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以影视化的笔触与严谨的学术考据,将李白、杜甫、苏轼等14位诗词巨匠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课本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是怎样一番跌宕起伏的人生。
你会看到李白在长安城醉眼朦胧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却不知这狂放背后藏着“赐金放还”的落寞;
杜甫在漏雨的茅草屋里颤抖着修改诗句,从“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悯,安史之乱的烽火将他的人生劈成两半;
李清照从“和羞走,倚门回首”的少女,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寡妇,南渡的战火焚毁了她的家,却淬炼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铮铮铁骨。
这些场景不是虚构的戏剧,而是项目组团队历时数年,遍访诗人足迹,结合《宋史》《全唐诗》等34种古籍文献,用600余条脚注构建起的历史现场。
书中穿插的200余幅手绘动画、三维特效图,将“铜雀台赋洛神”的绮丽、“赤壁江火连营”的壮阔、“扬州二十四桥”的旖旎一一复现。
在短视频吞噬注意力的时代,它用353首诗词背后的故事,为我们重建了与传统的情感连接;
在“内卷”与“躺平”的拉锯中,它用诗人们的坚韧与超脱,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选择——既不盲目挣扎,也不彻底放弃,而是在苦难中寻找光明的缝隙。
正如书中所言:“翻开这一页,与这些有趣的灵魂结伴而行,一起跨越人生的高山和大海。”
03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传》
作者:吴斯宁
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是那颗永远耀眼夺目的“诗仙”。他的诗篇如大江奔涌,豪放洒脱,他的形象如谪仙临世,飘逸不羁。
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神话外衣,就会发现这位千古文豪的灵魂深处,藏着比诗歌更复杂的人生图景。
这本书以诗立传,以史为骨,用352页的篇幅,将李白从商贾家庭出生到晚年漂泊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
作者结合《草堂集序》《唐摭言》等34种古籍文献,用600余条脚注构建起严密的知识体系,既还原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也揭开了他“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困顿。
书中特别指出,李白虽以“谪仙人”自居,却一生未放弃“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他27岁入赘许氏家族,在安陆寄人篱下;天宝元年经贺知章举荐入翰林院,却因拒绝“摧眉折腰事权贵”而遭贬谪;安史之乱中误入永王幕府,最终流放夜郎。
这些跌宕起伏的际遇,与《蜀道难》的奇崛、《将进酒》的奔放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看到:所谓“诗仙”,不过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凡人。
他会在醉酒后“天子呼来不上船”,也会在失意时“停杯投箸不能食”;他既渴望“功成身退”的潇洒,又难逃“申一割之用”的执念。
当你在职场受挫时,不妨想想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宣言;当你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时,不妨品读他“且放白鹿青崖间”的豁达。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永远站在巅峰,而在于跌落谷底时仍能仰头歌唱;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避世俗,而在于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
04
《精进:解读曾国藩成事密码》
作者:胡森林
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官场中,曾国藩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姿态,书写了一段从书生到封疆大吏的传奇。
这本书以30道存世奏折为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这位历史巨人职场智慧的窗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本现代职场人的生存指南,它用奏折背后的故事,将曾国藩的成长轨迹、处世哲学与成事逻辑,化作可触摸、可复用的方法论。
作者以“奏折背景+原文+译文+评析”的四段式结构,将曾国藩的仕途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官场菜鸟”的锋芒初露,中期是“封疆大吏”的权谋沉淀,晚期则是“位极人臣”的圆融通达。
这些奏折不仅是历史碎片,更是曾国藩职场心态的镜像,从青涩到成熟,从激进到稳健,每一步蜕变都暗含现代人可借鉴的成长逻辑。
如果说上篇是曾国藩的“个人成长史”,下篇则是他构建的“职场方法论宇宙”。
作者从政策战略、业务经营、选贤任能、司法刑罚、外事交往、教育文宣六大领域,拆解了曾国藩的跨领域智慧。
无论你是职场新人渴望突破瓶颈,还是管理者寻求团队建设方法,亦或是普通人希望提升人生效能,都能从曾国藩的奏折中找到答案。
成事之道,不在捷径,而在“精进”二字,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在挫折中保持韧性,在成功时保持清醒。
05
《传习录》
作者:王阳明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被焦虑裹挟,被选择困住,在“躺平”与“内卷”的撕裂中迷失方向。
而五百年前,一位历经贬谪、战乱与生死考验的儒者,在贵州龙场的石棺中悟出“心即理”的刹那,不仅重塑了中国哲学的高度,更为后世留下了一剂破解精神困境的良方,这便是王阳明与他的《传习录》。
王阳明以“心即理”为核心,强调每个人内心本自具足良知,真正的学问并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反观自心、知行合一。
他提醒我们,不要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和口头的道德,而要将内心的觉悟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去。
王阳明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历经挫折、身处困境仍能自我突破的智者。
他在逆境中开悟,在实践中总结,所言所写往往针对人生最切身的问题:如何面对困苦,如何修炼内心,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世事无常中安顿自己。
它让我们明白,外在的困境无法决定人生的成败,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守住内心的良知,是否能将“知”落实为“行”。
当一个人懂得时时自省、事事践行,便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保持清醒与定力。
它所传递的智慧,足以帮助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顿与方向。
来源:阅微Guid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