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黄烁榕家,铺满客厅墙面的奖状引人注目。有儿子小学时的全勤奖,也有表彰女儿成绩的一等奖,黄灿灿的一片。妈妈把孩子们大大小小的荣誉,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传递信心,癫痫患者的家庭也可以是圆满的。”
黄烁榕每天需要定时服用药物。
黄烁榕用版税所得成立国内首个由患者发起的癫痫公益基金。
黄烁榕拿着女儿摆成脚丫形状的药片。
黄烁榕每周直播两次陪伴病友。
黄烁榕组织的线上义诊。受访者供图
走进黄烁榕家,铺满客厅墙面的奖状引人注目。有儿子小学时的全勤奖,也有表彰女儿成绩的一等奖,黄灿灿的一片。妈妈把孩子们大大小小的荣誉,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传递信心,癫痫患者的家庭也可以是圆满的。”
属于她的个人荣誉,则放进了卧室角落的书柜里。“广东省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家庭”“亚洲大洋洲地区杰出癫痫人士金光奖获得者”……今年8月底,黄烁榕上榜“中国好人”。
作为癫痫患者,黄烁榕的人生轨迹并不平顺:1980年出生于惠州惠东山村,8岁发病,11岁确诊,21岁被辞退,25岁手术失败,长期依赖药物治疗;26岁以“莉舒”为笔名开通博客,记录“癫痫人生”,36岁出版国内首部患者著作,37岁用版税所得成立国内首个患者发起的癫痫公益基金,并逐步构建起国内最大的癫痫患者线上互助社区。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0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增病例40万左右,患病率达7‰—9‰。“作为一种慢性病,癫痫所造成的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常常比疾病发作本身带来的伤害更严重。”从事癫痫治疗工作近30年的宋凡说。黄烁榕和她的团队正在做的事,就是让这个群体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徐安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除署名外)
统筹:廖钰娴
在阴影中挪步
第一次发病是毫无预兆的。8岁的黄烁榕刚期末考试完,正拿着雪糕,和伙伴们一起走回家。“突然一阵头晕,接着眼前一黑,倒在了田间小路上。”醒来时,她身边围了一群人,而自己只感到脸蛋很疼,“后来才知道,是同学们从电视剧里学来的,以为可以抽醒我。”
癫痫发作突然、短暂而反复,由大脑放电异常引发,会导致患者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或短暂的精神、行为障碍。
因此,黄烁榕只记得清醒后身体的疲惫,以及周围人的反应。起初是朋友、邻居的疏远,偶尔小烁榕会听到有人指着她叫“神经病”。为了不被退学,父母不再让她参加劳动、体育课。“黄烁榕特别孤单,没有朋友,也没有融入感”,回忆起童年,“同学们在操场时,我就坐在青草地上,望着蓝天白云——那是我最熟悉的(画面)。”
吃了三年偏方后,黄烁榕在广州的医院确诊癫痫。为了稳住病情,她每顿要服用13颗药片。频繁发病的担忧,加上家里经济困难,让她高中没读完就办了休学。后来,她争取到了寻呼台的工作,从传呼员做到传呼班长,阳光开朗的黄烁榕在同事中很受欢迎。
她试着向身边人解释什么是癫痫——它并非人们所误解的“神经病”。“我还会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黄烁榕说,“因为有些人认为我有病不敢靠近我,笑能够表达友善,也告诉别人我并没什么不好。”
1996年,改革浪潮催生了大批岗位,黄烁榕进厂成为了一名女工。一天深夜在车间加班时,病魔再次不期然地降临。“上一秒还在打包装,突然就失去了意识。”醒来后,老板让司机连夜把她送回了家。靠在后座,窗外黑夜浓重,大发作又晕车,她浑身没力气。黄烁榕听见老板和司机的喋喋不休,“他们说这病吓人,不要因为我影响大家的感情,得趁快、趁早把我送走。”深深的失落与担忧袭上她的心头,“不敢和父母交代。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办。”
黄烁榕后来总结,患者刚清醒时心理是极度脆弱的,这也是癫痫常引发焦虑、抑郁、狂躁等共患病的原因,“这时候有及时的疏导和鼓舞,才不至于走偏。”
似乎只要硬着头皮走下去,转机自会出现。被辞退后,黄烁榕在家休整了两个月,又去应聘了下一份工作。这次工作地点是家附近的电信营业厅,“最迟下午6点多就下班了,不用再过从前那种没日没夜的生活了。”下班后,她喜欢在员工论坛发帖,“大家都不认识,我有烦心事就在上面倾诉。”文字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成了她排解情绪的办法。
生命轨迹中的光
2006年,黄烁榕以“莉舒”为笔名,开了个叫“莉舒癫痫人生”的博客,“自己走过的弯路让大家都避一下。”谁也想不到,这个朴素的想法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博客里大多是她的个人故事,求医、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等。但正因为痫症患者的个人经验太少有人书写,“在网上一搜癫痫,就会跳出我的博客。”没过多久,博客访问量超过了40万次。
比起黄烁榕,“莉舒”的存在更广为人知。面对病友的提问,她总用大段文字回复,温柔又细致。文字是有回响的:有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有人结婚成家,健康的新生儿得以降临世间,更多癫痫患者找回勇气回归社会生活。
准备出书的那段时间,黄烁榕常常回复病友问题到深夜,再在寂静中写作。丈夫朱锐峰回家后,会悄悄煮碗鸡蛋面端到她的书桌上。2007年,二人初次见面时,朱锐峰默默听她讲述病史,内心敬佩又惊叹。回家后,他细细阅读了黄烁榕的每篇博客。在第一封情书中,他写道:“后来我也慢慢地去了解癫痫,从你身上发现原来癫痫并不可怕。我相信你是我喜欢的那种女孩:乐观、幽默、善良。”
她的故事还被另一个爱写文章的女孩周伟看见了。在周伟眼里,这个眉眼弯弯的、眼睛有神的姑娘,能云淡风轻地分享自己发病时的“尴尬事”。“这么乐观强大,值得交朋友,”周伟笑着说,“我就去打招呼:你的首页照片很可爱,你知道自己长得像舒淇吗?”那年临近春节,周伟坐了3个多小时的大巴来到惠州,在黄烁榕家吃了客家糕点,两家人一起逛了南湖公园。
黄烁榕走上公益道路,周伟成了她最信任的伙伴。2009年,中国抗癫痫协会请黄烁榕赴上海演讲,周伟主动帮她改演讲稿。后来,黄烁榕给全国人大代表写信、去印尼参加金光奖颁奖典礼,周伟都会尽己所能,陪伴好友走向更宽阔的世界。“我从来没把她当过病人。”周伟说。
新生命的诞生,让黄烁榕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心”。生育对癫痫患者来说是“奢侈的”:药剂量过大会危及胎儿,减少又会导致疾病复发;周围人不解的目光和背后的议论;医生也难下论断,只能说:“有风险,你要自己博一把”。
生儿子时,为了避免疼痛诱发癫痫,她选择麻醉剖腹产。但没人知道,抗癫痫药物会延迟麻药起效,生产几乎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的。“我没敢说话,怕影响医生手术。”直到孩子平安出生,麻药劲才缓缓上来,“我摸着床上的一块东西问妈妈是什么,她说那是我的腿。”
黄烁榕从不主动讲述生命中的悲情故事,她认为“社会伤害了她,也包容了她”。险些被退学时父母恳求校长收留;社会给了她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有爱她、扶持她的家人……黄烁榕清楚,任意一环出了差错,她都走不到现在。
可多数癫痫患者并未如此幸运。研究显示,农村患者因“病耻感”延误治疗的比例是城市患者的3倍。莉舒的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农村,“认知受限、经济困难使他们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教育机会。因此一些病友是有沟通障碍的,只会发表情、视频,不会用文字交流。”
善意如何集聚成灯
20年来,黄烁榕感觉“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走”。现在,她手机里活跃着20多个病友群,每年为133名困难患者提供医疗补贴;每周直播两次陪伴病友,以鼓励、科普、唱歌为主;还组织书法、绘画、朗诵和手工交流群,培养病友的“输出型爱好”,让他们逐渐摆脱病耻感。
2017年,黄烁榕进入惠东县平山街道湖榕社区工作。在社区她拓宽了平台和视野:组织“惠州癫痫患者见面会”;公开招募志愿者,目前已有98名学生加入;走进中小学和村社区宣讲,把癫痫病知识和公益理念传递出去。
今年4月,黄烁榕团队联动北京宣武医院开展了线上义诊,已经服务了96人,为患者家庭节省经济负担超100万元。宣武医院的医生陈思畅说:“这让我们有机会直接触达偏远地区患者,这种公益创新比单纯捐钱更有价值。”对于她介绍来的病人,陈医生总是格外信任。
公益行动也常遭受误解,严重时基金运作险些中断。今年7月,有家药厂未走正规流程在病友群招募试药者被拒绝后,药厂人员竟污蔑黄烁榕贪污,流言到处飞,迫使她报警处理。质疑甚至来自患者。黄烁榕的单位不止一次接到举报电话,指责她成立基金会就是为了牟利。
长久行善本就不易,还要屡次翻出材料自证清白,换做其他人也许早就心灰意冷了。“莉舒低落的情绪很快就过去了,甚至更加坚定了”,周伟说,“她觉得这些人会有偏执的想法,也是因为被家庭、社会抛弃,没得到平等对待。”
宋凡医生与黄烁榕因博客结识,两人至今已相伴20年。“没有她,我可能只会关注治病本身。莉舒对病友的关怀,启发我更好地帮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生活琐事。”宋凡在《爱在癫痫的日子》序言中写道:“与其说我帮助了病人和莉舒,毋宁说是莉舒和病友们鼓励了我,实现了一位医生寻求更多方式帮助病人的愿望,我也从中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陈思畅感受到的是莉舒团队内部强韧的“稳固性”——越来越多的人正聚拢到灯塔周围。目前组织有志愿者1200余人,其中80%为癫痫患者及其家属。年轻人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做直播、搞策划、办线下活动,给团队增添了活力。大学生志愿者冯诗婷说:“‘普通人’的加入,能够让患者真真切切感受到关心。”
■记者手记
2016中国抗癫痫大会病友分会场上,宋凡第一次见到黄烁榕,对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豁达自信,甚至有些泼辣,从不畏首畏尾。”同年,黄烁榕首个专题采访播出,她留着黄色的长卷发,粉色格子衫搭配牛仔裤,笑容满面,干练阳光。
前几天上门拜访,她端着两大盘水果笑着走来,眼神平和、笃定。黄烁榕喜欢准备各种吃的招待客人,这是贫困经历留下的印记,“食物总是珍贵的。”整个交谈过程,我察觉不到一丝病人的自怨自艾,她总是把病友挂在嘴边,大多数故事都以“我们”开头,几乎成为一种肌肉记忆。
只有在吃药时,才能意识到她的病人身份。她笑着说:“我女儿给我拿药时,会摆成各种形状,安慰我说‘妈妈药药不苦’。”说着,手心的药片被她摆成了脚丫的形状。
由于家属和病人的羞愧、社会的忽视,癫痫症常被视为“神秘的病”。黄烁榕先是自己冲破病耻的“暗墙”,又站在光下,为暗处的千万病友鼓与呼。因为采访,我结识了许多癫痫症患者,他们内心那股向上、向善的力量令人敬佩。
在黄烁榕身上,我们看不到英雄的剧本,“将心比心”是她唯一奉行的方法论。黄烁榕用行动告诉我们:科技、医疗不是万能的,爱、关怀和鼓励才是人生最好的支撑。
来源:香浓何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