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4个迹象,说明你在亏待自己,活成了“廉价感”妈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20:49 1

摘要: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词——“廉价感妈妈”,好奇点进去看才发现,原来我们很多妈妈在不知不觉中,都在习惯性亏待自己,慢慢活成了这个样子。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词——“廉价感妈妈”,好奇点进去看才发现,原来我们很多妈妈在不知不觉中,都在习惯性亏待自己,慢慢活成了这个样子。

下面这4个迹象,看看你中了几条?

1. 总把自己的需求,排在所有人后面

不少妈妈都有“过度利他”的倾向:别人的需求是“急事”,自己的想法却能“往后再推推”。这种情况在妈妈群体里格外常见,大概是因为我们总被“妈妈要伟大、妈妈是超人”的标签绑架。

明明累得只想瘫在沙发上,可孩子一句“妈”,立马爬起来做饭、陪玩;身体不舒服也不敢休息,总惦记着要接送孩子、洗堆成山的衣服、刷没洗的碗筷——没人规定“妈妈必须做完这些”,但我们自己会默认:作为妈妈、妻子,就该把家人照顾得妥妥帖帖。

看到喜欢的裙子,加了购物车却迟迟不付款;可孩子要的玩具、老公缺的衬衫,却能毫不犹豫下单。我们总觉得“为家人付出,才算好妈妈、好妻子”,却忘了:一味付出未必能换来同等的爱,反而可能被当成“理所当然”。

2. 从不主动要帮助,也不敢接下赞美

我认识一位妈妈,每次被夸都会手足无措。有次尝了她熬的汤,鲜得让人回味,我真心夸她“你家老公孩子也太有口福了,快教教我怎么做”,她却连连摆手:“哪有哪有,瞎做的,你随便做都比我好。”

出门时大包小包她都自己扛,我要帮忙、让孩子提些轻的,她也赶紧躲开:“没事,我一个人能搞定。”其实这类妈妈不是“太能干”,而是“自我价值感太低”——她们总觉得“只有做得足够好,才配被爱、被肯定”,反而看不到自己本身的价值。

3. 永远闲不下来,一放松就焦虑

身边总有一类妈妈,永远在“忙”:要么在做家务,要么在操心孩子的学习、家人的琐事。让她歇会儿?她会说“还有一堆活没干呢”。

好不容易躺下刷会儿手机,脑子里却不停转:“孩子书包没整理、老公的衬衣没熨、被套该洗了……不行,不能偷懒,得把活干完。”她们一刻都不敢闲,好像只有“不停做事”,才能证明自己在家庭里的存在感,可越是这样,越容易被紧张和焦虑裹住。

4. 习惯隐忍情绪,不敢发脾气

很多妈妈都特别能“忍”:对孩子发了脾气,晚上会翻来覆去愧疚“我不该吼他,会不会伤害到他”;被朋友、同事怼了,也不敢反驳,总怕“我说错话让别人不开心”。

哪怕受了委屈,也只会安慰自己“没关系,笑一笑就过去了”。可情绪哪能一直忍?憋久了,不仅心里难受,身体也可能慢慢出问题。

其实,你可以做“价值感强”的妈妈

谁不想被肯定、被看见?试试这4个方法,慢慢找回自己的价值:

① 先相信“我值得”

《小狗钱钱》里提到过“成功日记”:当你不自信时,每天记录10件自己“做成功的事”——哪怕是按时起床、好好吃早餐、跟人说一句暖心话。

这些小事会慢慢帮你建立信念:“我其实很厉害”。要知道,从睁开眼开始,你做的每一件“为了好好生活”的事,都值得被肯定。先学会爱自己,别人才会懂得爱你。

② 别逼自己做“完美妈妈”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做‘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足够好”不是100分,而是对自己、对孩子都“刚刚好”——你不用苛求自己包揽所有事,也不用逼孩子做到最好。

偶尔“自私”一点:留半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做家务、不陪孩子,只做喜欢的事;身体不舒服时,直接说“我太累了,今晚简单吃点”,不用解释,更别内疚。家人会慢慢明白:妈妈也有需求,也需要空间。

③ 用“我感觉”表达情绪,别憋也别炸

很多人习惯“忍到爆发”: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就指责、怒骂。其实可以试着用“我感觉”句式表达情绪,比如:

“我花1小时做好饭等你回来,结果你在外吃了,我有点失望,觉得辛苦白费了。下次不回来吃,能不能提前告诉我?”

这样既说清了感受,又不会伤害关系,孩子和家人也更容易接受。

④ 别忘了,你不只是“妈妈”

成为妈妈后,我们太容易沉浸在“妈妈”的角色里,忘了自己也曾是有梦想、有爱好的人。其实“做自己”才是最好的“充电”:

重拾以前的兴趣,跳舞、写字、看书;或者尝试新事物,烘焙、画画——只要能让你开心,都值得去做。当你除了“妈妈”,还有其他身份时,就不会把所有注意力绑在家人身上,也不会因为“做得不够好”而焦虑。

上面这4个“亏待自己”的迹象,你是不是也中了几条?其实妈妈不必做“超人”,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家人呀。

来源:墨书学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