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号,快传球”“4号,运球过人”“7号,投篮”……9月17日下午5时,太阳依然炙烤着大地,湖南湘江新区博才小学(英才园校区)篮球场上,几名女生正在教练连悦羽恫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9号,快传球”“4号,运球过人”“7号,投篮”……9月17日下午5时,太阳依然炙烤着大地,湖南湘江新区博才小学(英才园校区)篮球场上,几名女生正在教练连悦羽恫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40天前,正是这支篮球队,夺得了2024—2025李宁·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校园U12女子组冠军。“现在‘湘超’打得火热,我们作为篮球队员也要加紧训练,像‘湘超’的长沙足球队员们一样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为湖南体育争光。”4号队员周美锜说。
湖南湘江新区博才小学女篮队员正在训练。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暘 摄
篮球场上,小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宛如专业球员。虽然她们都是小女孩,但是篮球一到她们手里就变得非常灵活,漂亮地传球,快速地抢断,精准地投篮。
周美锜今年11岁,是该校2006班学生。“我喜欢篮球,从一年级起就打篮球,后来加入了学校篮球队,几乎每天都进行训练。”她说,现在她已经成了校队的主力之一。
“学校从三年级起,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篮球队;同时成立了9支校队,其中男生每个年级一支、女生每两个年级一支。”博才小学副校长李肖蕾介绍,每天下午放学后,各篮球队和篮球兴趣班的学生都会进行训练或比赛,整个校园内到处传出篮球落地的“啪啪”声和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
连悦羽恫告诉记者,每支女篮校队保持在25人左右,每个年级10余人,保证一届队员升级或毕业后,都有新队员补充进来。一个个篮球女将执着的背后,折射的是一支篮球队的坚持与努力。“孩子们热爱篮球,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她感慨道,10多年来,一届又一届女篮队员离开学校,但篮球火种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
博才小学没有室内篮球馆,但在校园内各处水泥地上都建起了篮球架,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可以打篮球。“孩子们在日常训练中风里来、雨里去,但从不缺席。”连悦羽恫说,在水泥地上训练很费鞋,队员们一年要磨破好几双鞋子,“有一次我们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学校给每个队员奖励了一双品牌球鞋,孩子们高兴极了。”
记者注意到,一个个队员都汗流浃背,还有几个队员的膝盖或腿上有明显的紫色淤青。“只是小伤,在对抗中倒地或者撞到对方身体,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轻微伤,习惯啦!”周美锜一脸腼腆地笑着说,为了打好篮球,就得努力训练,吃点苦、受点伤是意料中的事。
连悦羽恫是博才小学体育教师、学校女子篮球队主教练,也是国家一级篮球运动员,曾获全国“优秀教练员”、长沙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优秀指导员”等称号。
自6年前来到博才小学后,她日复一日地对篮球队员们进行训练。从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队员间传球等基本功,到上篮、投篮、进行分组对抗等训练,寒来暑往,只要不是极端恶劣天气,每天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时间,以及周末和寒暑假,篮球队员们都会进行训练。“我们经常为了队员一个小小的动作,不厌其烦地纠正无数次,直到真正掌握为止。”
连悦羽恫说,通过多年的摸索,她形成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篮球训练方法。方法好学,培养孩子“不怕困难、敢打敢拼”的精神尤为重要。
“我们高年级篮球队的队员平均身高165厘米左右,在南方孩子中算高的,但在北方小学女篮中,就显得有点矮了。”连悦羽恫说,“今年8月在山东参加2024—2025李宁·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北方队队员的身高平均在175厘米以上,比我们几乎高出了一头。但大家并没有被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紧密的团队配合,运用‘小、快、灵’战术,敢打敢拼,顽强应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虽然训练的强度很大,但没有影响队员们的学习。“队员们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训练,比赛时间一般是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不会耽误学习时间。”博才小学(英才园校区)2006班班主任陈学军告诉记者,篮球运动让孩子们的时间观念更强,提升了学习效率,篮球队员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差。
博才女篮的成长,正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积累和“日新其德”的生动实践,也是长沙“体教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2020年,长沙率先推出初中体育艺术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方案,覆盖15个项目,构建“一条龙”育才体系。长沙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联合在全市布局208所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和120所市级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基地,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确保长沙多个校园体育项目高水平发展,近年来频频在国际、全国体育竞赛中摘金夺银。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