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女子肺癌拒绝手术,2年后骨转移灶消失,她的3个习惯值得了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20:50 1

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患者超过80万,死亡人数也超过70万。它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到80%以上。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咳嗽、咯血、胸痛时,很多已是中晚期。肺癌的整体死亡率接近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患者超过80万,死亡人数也超过70万。它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到80%以上。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咳嗽、咯血、胸痛时,很多已是中晚期肺癌的整体死亡率接近85%,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

手术仍是早期患者最主要的根治手段。根据分期不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差异很大:Ⅰ期患者可达到70%~90%,Ⅱ期约50%~60%,Ⅲ期则降至20%~40%。这意味着越早发现、越早干预,生存希望越大。然而在48岁的周玉兰病例中,她出现肺癌骨转移却不手术,2年后骨转移灶竟然消失,她又究竟干了什么?

48岁的周玉兰是一名陪护阿姨。她常年在病房里帮人照顾老人、病人,夜里随时要起身倒水、喂药、搀扶去厕所,几乎没有完整的睡眠。她的职业看似平凡,却意味着昼夜颠倒、空气流通差,常年浸泡在消毒水味和二手烟气里。而且长期的陪护让她没有固定的饮食,甚至油腻辛辣的饭菜成了常态。这种日积月累的坏习惯,与她的职业环境交织在一起,慢慢为肺部埋下了隐患。

2014年6月19日,深夜值守的间隙,周玉兰正靠在椅子上揉着肩膀,忽然一阵干咳袭来。最初只是几声轻微的喉咙痒,像有什么细小的灰尘黏在气管口,她下意识地用手背掩住嘴,咳嗽声断断续续。胸口有轻微的紧缩感,但她很快摇摇头,自我安慰地嘟囔一句“上火了”,随即喝了几口温水。短暂的咳嗽过后,她觉得胸腔深处仍有一丝隐隐的灼烧感,好像有针尖在里面轻轻扎着。她深吸几口气,强行压下这种异样,继续埋头忙活。然而在每一次转身和弯腰的时候,她会忍不住抬手轻揉胸口,这细微的动作出卖了她的不适。

过了不久,她再次弯腰帮病人调整姿势时,咳嗽骤然加重,气息也跟着急促起来。咳嗽不再是单纯的喉咙发痒,而是像有什么硬块卡在气管深处,猛烈地逼迫她弯下身子。她紧紧攥着床沿,肩膀耸动,胸腔一阵一阵抽搐。随着咳嗽的频率增加,她喉咙深处涌出一股腥甜味,忍不住吐到纸巾里,赫然可见点点鲜红的血丝。她怔了一下,愣愣盯着纸巾,手指止不住地颤抖。下一秒,她慌忙把纸巾攥紧,塞进兜里,压低声音自我解释——“可能是嗓子破了,没事的。”

然而她的手一直压在胸口,呼吸比刚才沉重许多,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轻微的刺痛。她仍旧强撑着继续工作,只是脚步有些虚浮,声音也变得低哑。直到咳嗽猛然升级,像洪水冲垮堤坝般无法控制。她被迫停下手里的动作,整个人伏在椅子上,咳得全身发抖。胸口剧烈收缩,仿佛被一只大手紧紧攥住,空气怎么吸都吸不进来。她急切地张口呼吸,却觉得喉咙被浓稠的痰液堵住。终于,她剧烈咳出一口痰,伴随着大片暗红的血块,溅在纸巾上,浓烈的腥味扑鼻。

她的脸色在瞬间苍白,额头冒出细密的冷汗,手指抓着椅背,青筋暴起。她想要站起,却因为胸口的剧烈疼痛而踉跄着坐回去,呼吸急促到像拉风箱一样,气息嘶哑不成声。身边的病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到,连忙为她叫来护士。她想张口说“我没事”,却只发出沙哑的喘息声,眼神里写满了慌乱与无力。随着胸口一阵阵窒息感袭来,她的身体开始颤抖,冷汗不断滑落,终于再也支撑不住,被护士送去了呼吸内科。

医生详细了解周玉兰的情况后,立即为她安排了胸部增强CT,结果提示右上肺后段可见一约3.6cm×3.2cm肿块影,边界分叶,部分毛刺,局部血管受压,纵隔可见多枚直径约1.0~1.5cm的淋巴结;PET-CT示病灶代谢异常活跃,SUVmax12.5,纵隔淋巴结SUVmax6.7;纤维支气管镜下见病灶,取活检后病理提示非小细胞肺癌(腺癌)。肿瘤标志物CEA12.7ng/ml(↑),CYFRA21-15.8ng/ml(↑),NSE18.2ng/ml(↑);肺功能检查提示轻中度通气功能受限,FEV₁/FVC65%。

周玉兰拿着厚厚的检查单,眼神呆滞。她本以为就是“咳嗽太久”,最多是肺炎,没想到医生沉声告诉她是“肺癌”,吃惊的说道:“不可能吧,这不是抽烟的人才会得到的病吗?我又不抽烟,而且我还能自己干活,我走得动啊!”她眼睛睁大,嘴唇发抖,整个人愣在原地,仿佛刚刚听到的是个荒谬的笑话。

医生耐心的向她解释:“周女士,肺癌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和您的生活环境、职业习惯密切相关。您做陪护阿姨这些年,常年出入病房、走廊,很多病人家属在吸烟,您虽然不抽烟,但二手烟吸得不少,纸口罩根本无法防护。再加上您的饮食,喜欢辛辣食物,经常用油炸、爆炒,厨房油烟长期吸入,对肺部是很大的刺激。以及您陪护病人常常要通宵,熬夜、休息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这些都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您的情况,其实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累积下来的结果。”

医生顿了顿,看着她仍然呆滞的眼神,继续补充,“您的肺癌分期大概在ⅡB到ⅢA之间,发现得不算早,但还不是最晚,手术是根治的首选方式,而且目前您的身体状况允许手术,配合后续治疗,仍有机会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话音落下,周玉兰摇头,声音嘶哑:“手术……我做不起。那得花多少钱啊?再说,别人不都说,切了也没几年活头么?我这年纪了,值不值啊?”她的声音越来越高,眼里有泪光闪烁,语气中是明显的惶恐和不安。医生安慰她:“我们医院有补贴,费用问题不用过度担心。至于手术,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治愈,但对于您这种情况,还是最有效的选择。如果不做,靠药物和其他方法,很难真正控制病情。”

但周玉兰心里的矛盾更甚,她想起了自己做陪护时,陪过的那个肺癌术后病人,住了一个多月,每天喊痛,刀口的疤到出院时还没完全愈合,最后又复发了那一幕像鬼魅一样扑上来,让她心底发凉,觉得手术就像赌博。她沉默着,紧紧攥住检查单,并没有立即同意手术。

医生只好先为她开了些吉非替尼片,并郑重叮嘱道:“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监测药物副作用。饮食要清淡,也要保证蛋白摄入,避免辛辣刺激和烧烤油炸,减少厨房油烟暴露,避免二手烟,规律作息,增强体力,不要再长时间熬夜照顾病人了,您自己的健康更重要。我还是要劝你,手术才是根治的希望。你要再考虑清楚,别拖延。”

医生的一次次劝说像是敲在周玉兰心里的警钟,她从诊室出来时,脚步有些虚浮,但眼神里却渐渐多了些凝重与坚定。过去这些年,她总是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儿女无怨无悔地做陪护阿姨,却从没真正为自己活过。这一次,她决定放下,既然病已经在身体里了,她想尝试另一种方式去面对。她辞掉了陪护工作,开始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去社区的老年大学报名学书法,把当年放下的毛笔重新握在手里。

不过她并没有松懈对病情的管理,谨遵医嘱每天按时服药,按时复查,饮食清淡并保证了蔬菜和水果的比例,特别注意了蛋白质的摄入,每天都会喝牛奶,吃一个鸡蛋,再加上一份鱼或瘦肉。她的丈夫也在改变,过去家里做饭几乎全靠她,如今丈夫坚持让她远离厨房,不仅怕她劳累,也担心油烟刺激。他甚至主动把烟酒都戒掉了,只为让周玉兰免受二手烟和酒气的侵扰。

周玉兰大为感动,也改变自己的作息,每天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早晨六点起身,保证七八小时的睡眠。她还坚持每天出门快走半小时,哪怕天气不好,也会在家里跟着视频做伸展操,逐渐增强体力。不过意外还是发生了……

2015年1月3日,周玉兰正低头帮丈夫择洗青菜,手指刚拢起一把叶子,背部猛地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就像有尖锐的铁钉狠狠钉进了骨头深处。她“啊”地低声叫了一下,手里的菜簇瞬间散落,水花溅在手背上,却完全抵不过那种由内而外撕裂般的痛。她试着挺直身子,疼痛却更像是顺着脊柱往下蔓延,压迫着她的腰椎,每一次呼吸都像被人用钝刀划过骨缝。她额头顷刻渗出冷汗,呼吸也急促起来,手不受控制地撑在水池边,指节发白,甚至发抖。

丈夫慌忙伸手扶住她,她却摇头,想硬撑着说只是“有点闪腰”,可话音未落,另一股更强烈的刺痛突然袭来,像一条火鞭抽在骨头深处,让她整个人骤然弓起。腰部的肌肉不自觉抽搐,她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几乎要咬破自己的唇。她拼命忍耐着,可疼痛并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愈发猛烈。她试图挪动脚步,却像是踩在碎裂的骨头上,腿瞬间发软,差点跌坐下去。这一瞬间,她整张脸惨白,连嘴唇都失去了血色,冷汗沿着太阳穴蜿蜒而下。

丈夫急切喊着她的名字,可她的声音已沙哑,连回应都变得艰难。她只能一手捂住腰背,另一只手死死抓着池边,指尖都泛紫。剧烈的痛感让她眼前发黑,耳边嗡鸣,像要被压垮一般。疼痛持续不断,仿佛骨头正在被生生撕裂。她终于支撑不住,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嘴里发出低沉而压抑的呻吟,整个人蜷缩着,背脊僵硬,眼神涣散。丈夫吓得立刻抱住她,呼喊声几乎颤抖,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紧急送入医院后,周玉兰也立即接受了系统性评估:血清碱性磷酸酶312U/L(明显升高,提示骨代谢异常),血钙2.88mmol/L(高于正常上限),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全身骨扫描显示多处异常放射性摄取灶,脊柱腰椎及左髂骨见斑片状高代谢影,符合骨转移表现;胸部增强CT提示右上肺原发灶较入院前略有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未见明显胸腔积液;血氧饱和度95%,心电图未见急性异常,心功能尚可。

检查报告摆在面前时,周玉兰的丈夫双手颤抖,额头青筋暴起,眼神死死盯着那行“骨转移灶明显”字样,声音哽咽,反复低语:“怎么会……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他握着病历单的手发抖,几次想开口,却又哽在喉咙里,眼眶瞬间通红。

与丈夫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周玉兰却只是静静地望着窗外,仿佛终于卸下了长久的包袱。她轻轻拍了拍丈夫的手,声音平和:“别怕了,我早就做好准备了……手术我不做了,折腾不起,我只想把日子过完好一点。

医生权衡后,为她开具了唑来膦酸片,以帮助缓解骨转移带来的疼痛和骨质破坏,又嘱咐她注意监测肾功能与电解质变化,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或突发病情恶化。

办理出院手续回去后,周玉兰依然每天按时服药,联系书法,并报名参加了市里的书法比赛,意外地脱颖而出,还拿下了一个优秀奖。她在台上颁奖时笑得格外明亮,仿佛那些痛苦和阴霾都被墨香冲淡了。但所有人都以为,周玉兰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她自己也曾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就在这一切最平静、最坦然的时候,奇迹却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

一年又一年过去,周玉兰并没有卧床不起,甚至与丈夫踏上了久违的旅程,去了西北的大漠,去了江南的水乡,尽管出现过几次骨痛,但并没有发生骨折,周玉兰走路矫健,甚至开始做手工赚点收入,2017年1月20日,天气清冷,但周玉兰走进医院复查室时,步伐却格外轻快。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衣,头发整齐盘起,脸上带着淡淡的红润,完全不像一个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两年的患者

她手里提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她最近做的手工艺品,甚至在候诊时还和旁人聊起了如何把这些小手工卖出去补贴家用。护士忍不住感叹:“周阿姨,您看上去气色真好。”

检查很快展开。血清碱性磷酸酶98U/L,完全回归正常范围;血钙2.35mmol/L,稳定;血常规未见异常;骨扫描报告出来时,全场都愣住了——之前那些斑片状的高代谢灶,一个不剩,消失得干干净净。CT结果同样让人瞠目:肺部原发灶稳定,未见明显新发病灶,骨骼结构清晰,没有再现骨质破坏迹象。

医生盯着片子,整个人呆住了几秒钟,随即猛地抬头看向周玉兰,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您……是不是偷偷做了手术?还是在别的医院接受过放疗?

周玉兰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声音爽朗:“哎呀医生,我早就断了做手术的念想了,您不是不知道,当时我连手术费都嫌贵,觉得折腾没意义。哪还有心思偷偷跑去开刀啊。”

医生皱着眉,来回翻阅所有影像与病历记录,再三确认没有任何手术痕迹,也没有放疗留下的典型骨髓改变。他心头一阵震撼,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作为一名从医二十多年的肿瘤科医生,他见过无数患者,但第一次遇到这样离奇的情况——肺癌骨转移灶,在没有手术、没有放疗、没有化疗的前提下,竟然完全消退。

那……是不是用了什么进口的特效药?”医生忍不住追问,眼神死死盯着周玉兰,仿佛想从她的表情中找出破绽。周玉兰笑着摇头,眼神坦荡:“没有啊,我就一直在吃您给我开的唑来膦酸,没多加什么药。其他乱七八糟的药我也没碰过,平常倒是自己多注意了生活。”

医生心里越发疑惑,嘴里却喃喃自语:“这……不可能啊……骨转移灶,怎么会说消失就消失……”他忍不住坐直身子,又一次调出周玉兰过往两年的检查数据,和最新的报告一一对照。每一个指标都在告诉他:眼前的事实是真的。

这时,外头听说“骨转移灶消失”的消息,几个病友和实习医生都赶了过来,挤在门口探头张望。“真的消失了吗?”“不会吧?她是怎么做到的?”病房走廊顿时议论声四起,仿佛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份奇迹。

一个病友再也忍不住,快步走了进来。他拍着自己的胸口,语气里带着复杂的酸楚:“我和你差不多的病情,这两年我也没少受罪啊。化疗一轮又一轮,副作用折磨得人不成人样,骨头还是痛得厉害,走几步就要歇一下。可你——气色比我们好多了,检查结果还说骨转移灶完全消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的眼神炽热,带着不解与渴望,盯紧了周玉兰。其他病友也纷纷附和:“对啊,我们都想知道,你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你能走到今天?”

周玉兰轻轻咳了一声,抬起头,神情平和而真诚:“我懂你们的心情,我当初也和你们一样,觉得自己可能撑不过去。可是后来我想明白了,既然上天多给了我一些时间,那我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活。说实话,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当时啊,我只是想着别给家人添麻烦,坚持了3个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方法,能多活一天就一天。可没想到,两年下来,竟然真的熬过来了。”

她顿了顿,语气渐渐笃定起来:“实让骨转移灶消退,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神秘,也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我这两年里,没有放弃医生开的药,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坚持了三个好习惯。它们不是什么稀奇的秘方,也不是昂贵的疗法,而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生活习惯。关键在于‘坚持’这两个字。我相信,如果你们能坚持这三个习惯一段时间,也一定能看到变化……”

原来,周玉兰不做手术,却能让骨转移灶消失的原因,是她坚持了这3个好习惯:

第一固定时间进行轻度负重锻炼。很多人一听到“骨转移”,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要卧床休养,越少动越安全,怕一个不小心骨头就会断。她当初也担心过,甚至丈夫也不让她多走两步。但她在医生叮嘱下逐渐明白,适度的活动能帮助骨骼保有力量,哪怕是轻度的负重锻炼,比如提两瓶矿泉水走动几圈,或者做简单的下蹲,都能刺激骨质代谢,延缓骨量流失。

她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律——每天早晨九点半,在家里客厅里做十五分钟的小动作,不求强度,只求坚持。起初腿发抖,手臂像灌了铅一样沉,但她咬着牙坚持。一个月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再提一袋蔬菜时,不像以前那样腰酸背痛。半年后,她甚至能和丈夫一起去爬小山坡,看那满山的杏花。医生复查时看到她步伐稳健,忍不住惊呼,这在肺癌骨转移的患者里极为少见。她自己笑说:“我的骨头,就是在一点点用起来的。”

第二,坚持深呼吸与吐纳练习。周玉兰以前做陪护,最怕病房里沉闷的空气,总感觉胸口压抑。患病后这种压迫感更重,常常一口气上不来,心慌得厉害。医生提醒她,肺部虽然受累,但呼吸训练是不能少的。她起初半信半疑,后来决定每天花十分钟,坐在窗边,闭眼,缓慢地吸气到肺底,再长长地吐出。她说,刚开始练的时候,总觉得胸口像堵了一块石头,吸不到底,吐不干净,急得直冒汗。

可她没有放弃,一点点延长呼气的时间,配合简单的腹式呼吸。三个月后,她明显感觉自己说话不再气短,走上两层楼也不再胸闷。丈夫常打趣:“你这呼吸啊,比我这个没病的人还悠长。”周玉兰自己也惊讶,连情绪都平稳了许多。以前动不动焦虑、掉眼泪,现在能安静地坐一个小时写书法。她慢慢体会到,这种吐纳练习,不只是锻炼肺,更像是给心里开窗通风。

第三,每天坚持晒太阳15–20分钟。在很多人眼里,晒太阳不过是件寻常的小事,但周玉兰却把它当作每天最重要的“处方”。刚开始时,她只是想补钙,想着晒一晒能让骨头强壮。可没想到长期坚持下来,收获远比她想象的多。她会在下午光线柔和的时候,搬一把椅子到院子里,闭上眼睛,让阳光洒在脸上。那一刻,她说自己能感觉身体在活过来。冬天,她裹着厚厚的围巾,哪怕手冻得通红也要坐够二十分钟。邻居笑她固执,她却笑着回答:“这可是我每天的营养丸。”

科学上讲,阳光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磷代谢,对骨骼健康和免疫力都有作用。可周玉兰觉得,晒太阳还有另一层力量——它让她保持了和外界的连接,让她感觉自己不是病人,而是仍在生活的人。丈夫常常陪她一起晒,晒着晒着,他们就会聊起未来的旅行,仿佛病痛不曾存在过。

这样2年过去,让周玉兰都深感惊奇,自己的骨转移灶居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如今,她不仅身体状况比很多同龄人都好,精神气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她写的书法在社区展出时,很多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作品。她笑着说:“我的字,就是在一笔一画中呼吸出来的。”

参考资料:

[1]周鹏飞,周杰,张洪伟. 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研究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1-7[2025-09-19].https://link.cnki.net/urlid/51.1492.R.20250909.1513.034.

[2]曹森,李幸,张跃华,等. 《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5,46(07):745-750.

[3]龚顺松,朱炎,董轼,等. 非小细胞肺癌中PROM2、RALY 和Rab15表达及预测发生骨转移的价值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25,33(03):271-274.

(《48岁女子肺癌拒绝手术,2年后骨转移灶消失,她的3个习惯值得了解》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