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固态电池,不少人会先想到丰田的“技术光环”,但事实上,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早已不是“追随者”——从论文数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研发实力,到清陶能源、赣锋锂业等企业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量产”,中国阵营正在用“技术突破+产业落地”的双重优势,改写全球固态电池的竞争格
提到固态电池,不少人会先想到丰田的“技术光环”,但事实上,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早已不是“追随者”——从论文数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研发实力,到清陶能源、赣锋锂业等企业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量产”,中国阵营正在用“技术突破+产业落地”的双重优势,改写全球固态电池的竞争格局。
要理解中国固态电池的竞争力,首先得搞懂“固态电池为何重要”。相比传统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的核心创新在于“用固体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一方面,固体电解质自带“隔离正负极”的功能,无需传统电池的隔膜,大幅降低短路起火风险,安全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固态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远超传统锂电池300Wh/kg的上限,这意味着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且充电速度更快。不过,固态电池也有“痛点”——固体电解质与正负极的界面接触不够紧密,会影响锂离子迁移效率,这也是全球企业共同攻坚的核心难题。
从研发实力来看,中国已形成“论文领先、专利追赶”的格局。据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数据,全球固态锂电池相关论文中,中国以1086篇占比33%,远超日本(749篇)和美国(528篇),其中中科院更是全球发文量最高的机构;在专利领域,中国虽暂不及日本(丰田专利数全球第一),但中科院已跻身全球第二,比亚迪排名第八(超越三星),且前五大专利机构中中国占据三席,展现出从“理论研究”到“技术转化”的扎实基础。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已跳出“PPT研发”,实现固态电池的“装车落地”,这是比专利数量更有说服力的竞争力。清陶能源是其中的“实干派”:早在2018年就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20年联合北汽、哪吒推出样车,2024年更是通过智己L6将固态电池推向市场——这款车搭载清陶半固态电池后,续航直接突破1000公里,成为国内首个“可购买的固态电池车型”,真正让技术走进消费者生活。
赣锋锂业则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切入固态电池赛道。作为全球锂矿巨头,赣锋从锂矿开采、锂盐生产到锂电池制造“全链条覆盖”,这种优势让它在固态电池的原材料供应和成本控制上更具底气:2021年,赣锋固态电池就搭载于东风E70完成全球首发;2023年,其半固态电池又配套赛力斯SERES-5在欧洲交付,甚至获得拉力赛冠军车主的认可,证明了产品的可靠性。
还有卫蓝新能源这样的“跨界玩家”,通过“绑定产业链伙伴”加速推进。卫蓝新能源不仅与蔚来、三峡合作布局动力电池与储能,还获得锂矿巨头天齐锂业3%的股权——要知道卫蓝股权分散,3%已属重要持股,这种“锂矿企业+电池企业”的联动,既保障了固态电池所需的锂资源供应,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资源-技术-应用”的闭环。
相比之下,曾被寄予厚望的丰田固态电池,反而陷入“PPT领先、落地缓慢”的尴尬。虽然丰田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但截至2025年,其固态电池仍未实现量产装车,多次推迟的落地计划让市场信心逐渐减弱;韩国三星虽排名靠前,但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比亚迪;美国则在固态电池领域明显“掉队”,排名最靠前的密歇根大学已在全球10名之外,基本失去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锂离子电池巨头的动态也备受关注。宁德时代虽未上榜全球固态电池专利榜,但其2023年发布的“凝聚态电池”被部分人误解为固态电池(实际更偏向凝胶电池),2024年虽口头提及“2027年小批量试产固态电池”,但尚未有实质性的产线投资公告;比亚迪虽专利排名第八,却始终保持低调,未公开过多固态电池进展,这种“巨头谨慎布局、新兴企业快速突破”的格局,也让中国固态电池赛道更具多样性。
从行业趋势来看,中国固态电池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和落地速度,更在于“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60%以上,这种“需求牵引”会持续推动固态电池的技术迭代——车企对长续航、高安全电池的需求,消费者对1000公里续航的期待,都将成为中国企业攻克固态电池难点的“动力源泉”。
未来,随着清陶、赣锋等企业的技术不断成熟,以及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持续突破,中国很可能在固态电池领域诞生全球巨头。对于消费者而言,不用再苦等丰田的“遥远计划”,国产固态电池车型已从“概念”变为“现实”;对于行业而言,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崛起,也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格局,让“中国技术”成为全球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来源:汽车网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