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四年(755年)深秋,范阳节度使府的烛火在寒风中摇曳。史思明摩挲着手中的虎符,耳畔回荡着安禄山的密信:"今杨国忠乱政,吾等当清君侧以安天下。"这个突厥出身的互市牙郎,终于等到了改写命运的时刻。此时的他不会想到,六年后的同一个府邸,自己会倒在亲生儿子的刀下
天宝十四年(755年)深秋,范阳节度使府的烛火在寒风中摇曳。史思明摩挲着手中的虎符,耳畔回荡着安禄山的密信:"今杨国忠乱政,吾等当清君侧以安天下。"这个突厥出身的互市牙郎,终于等到了改写命运的时刻。此时的他不会想到,六年后的同一个府邸,自己会倒在亲生儿子的刀下。
一、草原枭雄的崛起之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3岁的史思明因欠下巨额官债,逃入奚族领地。当奚兵的弯刀架在他脖颈时,这个精通六国语言的年轻人突然挺直腰杆:"我乃大唐天子使臣,尔等若伤我分毫,必引天兵压境。"这番虚张声势的恐吓,竟让奚王将他奉为上宾。史思明趁热打铁,以"面见天子"为名,诱骗奚族名将琐高率三百精锐进入平卢军镇。当唐军伏兵四起时,这个突厥青年用同胞的鲜血,换来了人生第一份军功。
此后的二十年,史思明在幽州战场上如鱼得水。他与同乡安禄山并称"双雄",凭借"每战必克"的战绩,从捉生将一路升至范阳长史。天宝十年(751年),他随安禄山征讨契丹惨败,却在逃亡途中收拢散卒七千,反败为胜。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狠辣,让他在河北诸将中威名赫赫。
二、权力漩涡中的父子阋墙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魏州城北的祭天台上,史思明头戴冕旒,宣布建立大燕政权。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瑟瑟发抖的安庆绪,这个弑父自立的安禄山之子,最终被绞死在邺城城头。此时的史思明不会想到,同样的命运正悄然降临到自己头上。
史朝义的营帐里,部将骆悦正擦拭着染血的佩刀:"大王若不早作决断,明日便是第二个安庆绪。"这个性格温厚的长子,因屡次战败被史思明当众鞭打,甚至被威胁"克陕州后必杀之"。更致命的是,史思明公开表示要立宠妃辛氏所生的史朝清为太子,这让史朝义的处境岌岌可危。
三、鹿桥驿的血色黎明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十三日,鹿桥驿站的守卫突然发现,三百甲士正悄然逼近。史思明从睡梦中惊醒时,骆悦的钢刀已抵在喉间。这个纵横沙场的枭雄,此刻却像个无助的老人:"清晨失言,何至于此?待我克长安后,皇位自当归你。"史朝义背过身去,骆悦的绳索已套上史思明的脖颈。
这场弑父政变的余波迅速蔓延。史朝义继位后,密令张通儒诛杀史朝清母子,引发幽州城内持续两个月的混战。当史朝清被乱刀砍死时,他的三千亲兵也随之灰飞烟灭。这场权力清洗,彻底瓦解了史思明苦心经营的河北根基。
四、安史之乱的终章
史朝义的统治仅仅维持了两年。宝应元年(762年),唐军与回纥联军在洛阳北郊大破燕军。这个曾经宽厚的少主,此刻却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当他逃至莫州时,连最信任的田承嗣也打开城门投降。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在温泉栅的树林中自缢,头颅被送往长安,宣告了安史之乱的终结。
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让唐朝人口锐减三分之二,北方经济彻底崩溃。史思明的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标志着藩镇割据时代的来临。当李怀仙在范阳城头悬挂史朝义首级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将成为下一个被权力吞噬的牺牲品。
素材来源:
史朝清(史思明的小儿子)_百科
井陉:安史之乱的追击地_视窗在线
史思明(唐朝叛军首领、伪燕开国皇帝)_百科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