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透纳齐名的大佬,你看过他的风景画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4 02:17 1

摘要:常有人画故乡,但少有人如他一般执着于用一生来描绘故土。他的作品中常常饱含着对故乡、对自然以及亲人深沉的爱,他擅长描绘故乡的田园草木、云卷云舒,而他画中的这份恬静与淡然,他对风景画技法的革新,也使他在当时以及后来的风景画界留下了美名。

常有人画故乡,但少有人如他一般执着于用一生来描绘故土。他的作品中常常饱含着对故乡、对自然以及亲人深沉的爱,他擅长描绘故乡的田园草木、云卷云舒,而他画中的这份恬静与淡然,他对风景画技法的革新,也使他在当时以及后来的风景画界留下了美名。

和透纳亦敌亦友

在1824年的法国巴黎沙龙展览上,著名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德拉克洛瓦准备了作品《希奥岛的屠杀》参展,作品送展前夕,他在逛展时却临时受到另一位参展画家作品的启发,决定将画作中的天空重新描绘。

德拉克罗瓦《希奥岛的屠杀》

原本充满绝望与灰暗的场景,在远处天空的映衬下,更多了几分史诗般的宏大与静穆。而启发德拉克洛瓦做出修改的画家,在那一年的沙龙上以作品《干草车》一举获得大展金奖,并赢得了在圣马可大街举办个展的机会,可谓一展成名。

约翰·康斯太勃尔《干草车》

这位画家便是英国风景画界的代表人物——约翰·康斯太勃尔,在他的参展作品《干草车》中,展现出了他对天空的细腻描绘和对风景的深入刻画。画面营造出悠闲自得的氛围感,远处的天边有大片绒绒的白云,清澈的溪水上倒映着天光云影、草木村舍,小狗在溪边驻足,一辆运输干草的马车正缓缓经过,一派恬静的田园生活跃然纸上。正是这幅画,让观展的德拉克洛瓦都不禁赞叹,“康斯太勃尔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

约翰·康斯太勃尔《干草车》局部

约翰·康斯太勃尔《干草车》局部

提及英国的风景画,人们总能想到威廉·透纳,殊不知,透纳当时在英国风景画界并不是独占鳌头,康斯太勃尔正是他的劲敌,二人的作品常常被拿来比较。

威廉·透纳作品

约翰·康斯太勃尔作品

同是描绘风景,但透纳与康斯太勃尔的风格与取材却大不相同。透纳常外出采风,留下许多国内外的风景画作,而康斯太勃尔一生都守在家乡萨福克郡,只专注于描绘故乡的风貌以及与亲友们共同生活的美好光景。

常有人画故乡,但可能很少有人一辈子都在画故乡,而康斯太勃尔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画家。他的作品中常常饱含着对故乡、对自然以及亲人深沉的爱,他擅长描绘故乡的田园草木、云卷云舒,而他画中的这份恬静与淡然,他对风景画技法的革新,也使他在当时以及后来的风景画界留下了美名。

“康斯太勃尔展”展览现场

2021年2月20日到5月30日,泰特美术馆举办了“康斯太勃尔展“,展出约80多幅作品,呈现了康斯太勃尔笔下优美的风景画世界,也让世人再一次回想起这位19世纪与威廉·透纳齐名的风景画家。

他用爱作画,也在传递着他心中的爱。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色,其画风也影响了后来的法国风景画和浪漫主义绘画。

不画远方,只画家乡

1776年6月11日,约翰·康斯太勃尔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磨坊主,他很早就为儿子做好了职业规划,希望儿子将来要么当个磨坊主要么当个牧师,安安稳稳一辈子已是莫大的幸福。

但康斯太勃尔早已有了自己的理想,故乡的风景常常触动他,使他想要将这些景色用画笔描绘下来,从幼时起,他就立志要做一个画家。

萨福克郡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令康斯特勃着迷,家乡的景色就是他无尽的素材库,房屋、田野、风车、磨坊、树林、村里的父老乡亲都是康斯太勃尔描绘的对象。

他就这样在这个小村子里度过了和绘画相伴的童年,也遇到过热心教导他的老师,父亲看他确实是认真对待这件事,而且画得有模有样,决定尊重他的选择,并送他去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



1795年,康斯太勃尔前往伦敦,进入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大城市的繁华景象并没有让他忘记初心,他潜心钻研绘画知识,拒绝参加无效社交,只为能够画出满意的作品。

但他渐渐发现,在教室里画画与走入自然画画的感觉千差万别,没有大自然作伴,只是临摹那些传世的古典风景画,他总觉得自己的画缺些味道。



于是他带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再次回到了家乡,再次置身于熟悉的故乡风景中,他有了新的体会与创作思路,创作了许多以故乡风景为主题的风景画,并于1802年到1810年间,持续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自己的画作。他作品中自然淳朴的乡村风景在一众描绘都市风情的画作里显得引人注目,也为他打响了名气。

那个时候的古典风景画多数为了追求效果而放弃一些真实性,草木常常用褐色、棕色来画,康斯太勃尔觉得在这样的画里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生机,于是他勇敢地突破了当时的惯例,选择在画作中还原草木最真实的绿色,力求画下生动自然。



在描绘故乡景色时,康斯太勃尔也常以故乡的云为主题,他通过日复一日的户外写生与观察,将许多不同天气、不同时刻的云彩还原在了画纸上,那些天光云影的变化总能被他清晰捕捉到,加之富有感染力的色彩与构图,让云朵在画纸上好似有了生命。



云彩在天边最接近光,康斯太勃尔把光线和云彩间的关系加以微妙处理,并仔细照顾到了因光线变化和云彩遮挡的地面风景,让人如身临其境。无论是山雨欲来前的乌云,还是晴空当照下的白云,这些云朵不仅传达着天气信息,又何尝不代表着作画者的当下心境。

英国的天气常是多云而略带黯然的,但康斯太勃尔在画里运用多种颜色的色块组合,再辅以云彩和天光的亮色,使画面整体看起来少有灰暗,反而给人一种平静且舒适的美感。

画至33岁那一年,他遇上了他一生中的挚爱玛利亚。玛利亚的出现使他的画也愈发地明快起来,那些惬意闲适的乡村生活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他的绘画事业也越来越顺利。

二人坠入爱河,不顾一切世俗门第的偏见,终于成为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并生了七个孩子。然而好景不长,玛利亚在几年后因肺结核去世,康斯太勃尔就这样与自己的爱人天人永隔。

如果说玛利亚的出现让康斯太勃尔的创作多了更多生动而轻快的质感,那么玛利亚的离去也让他如坠深渊,他再也不复以往的神采奕奕,终日在画中寻找曾经甜蜜的回忆。

为了纪念玛利亚,他画下了《洼地那边的塞利斯伯尔利教堂》,画面中倾倒的大树象征着生命中重中之重的妻子的离去,他的生活已然失去重心,而水塘中的马车象征着他孑然一身,在没有妻子的世界里艰难地过活。寥寥几笔,就渲染出了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沉郁与哀恸。

约翰·康斯太勃尔《洼地那边的塞利斯伯尔利教堂》

但康斯太勃尔并非全然放弃了希望,画中的云彩有暗有明,乌云和晴云之间架起了一道贯穿天际的彩虹,似乎象征着妻子虽然离去,但她的亡灵已然得到救赎。这或许也寄托了康斯太勃尔的期盼。

此后他的作品中就多了一些沉郁的意味,虽然故乡仍未变,但他早已不复年轻时的心境,他见过了哀愁,自然也不自觉地画下了哀愁。



在当时的英国风景画界,康斯太勃尔本已与透纳齐名,但他不愿去画迎合官方和市场的作品,只愿留在自己最深爱和最熟悉的土地上,日复一日的描绘着这里的清晨日暮、草木荣枯。

或许玛利亚也于此长眠,他选择了与自己生命中最爱的故乡和姑娘一起老去,他拿起画笔,是在回忆,也是在向自己热爱的一切致敬。

约翰·康斯太勃尔《自画像》

终其一生,康斯太勃尔都在近乎虔诚地描绘着他眼中的故乡,只为经年累月记录下这里的景色变化。当他沉下心来作画,他的画也一如他的人一般温厚淡然,也许不是第一眼就有多么惊艳,但经得起细看,经得起品味,也经得起岁月的流逝与更迭。

来源:书法小秘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