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期间,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
春风过杏坛
我留一卷痕
邗江区实验小学 陈莹
第41个教师节期间,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我常想,教育是什么?是知识的灌输,是纪律的约束,还是成绩的比拼?从教十三年,我走过无数个清晨与黄昏,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看着他们从稚嫩孩童成长为阳光少年,我渐渐明白: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的教育答卷,写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写在每一次与学生的促膝长谈中,写在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深远的日常点滴里……
初心如磐:从“教书”到“育人”的觉醒
2013年,我怀揣着对教育的憧憬走上讲台。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教案要写得工整,板书要设计得美观,提问要有层次,作业要批改细致。我像一名精准的工程师,力求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安装”进学生的头脑。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
记得带第一届学生时,班上有个叫小豪的男孩,沉默寡言,上课常走神,作业也总是潦草应付。我批评过,也谈过话,但收效甚微。直到一次家访,我才得知他父母离异,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只关注分数和纪律,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荒芜,那我的教育是残缺的。
这件事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语文,不仅仅是识字、阅读、写作,更是情感的滋养、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我告诉自己:我要做一名“育人”的老师,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的匠人。
课堂革新:让语文“活”起来
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的变革。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语文课不再枯燥,而成为孩子们真正热爱的“精神家园”?
我尝试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引入“情境教学法”。比如在教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写景类课文时,由于我们的孩子大多是农村学生,他们中大多数很少有外出旅游的机会,因此很难领会作者笔下描绘的内容,也就很难理解到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提前在网上搜集这些景点的图片和视频,课堂中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述有关这些景点的故事或传说,以此吸引学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当情感被唤醒,文字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流淌在心灵深处的溪流。
我还大力推行“读写结合”。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设计一个“微写作”任务。学了《小英雄雨来》,我让学生写“如果我是雨来,我会怎么做”;学了《观潮》,我让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小河观察水流,写一篇《我眼中的水》。这些写作不再是任务,而是表达的出口。记得学习写寻物启事时,刚好班级农耕地里的辣椒不翼而飞了,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学以致用,张贴寻物启事寻找丢失的辣椒,学生们兴趣盎然。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我发起“班级读书角”计划,动员学生捐赠、分享图书,制定“每日阅读半小时”任务,并开展“读书分享会”“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渐渐地,课间追逐打闹的少了,捧书阅读的身影多了。看到孩子们沉浸书海时专注的神情,我知道,一颗颗阅读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
班级管理:用爱与智慧点亮每一颗星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我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源于真诚的爱与智慧的引导。
我坚持“每个孩子都重要”的信念。班上曾有个叫小灏的小男孩,多动、好动,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我没有简单地批评或惩罚,而是尝试走进他的世界。我发现他特别喜欢阅读。于是,我任命他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图书角和图书的借阅。当他的能力被认可,责任感被激发,他的行为悄然改变。一次课件上,他主动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会管好自己,不给大家添麻烦。”那一刻,我更加深信——被看见、被信任,是孩子成长最强大的动力。
我也深知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我建立了班级QQ群,定期分享教育理念和学生动态;每学期坚持家访,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遇到问题,我总是先与家长沟通,寻求共识。
如今,抖音短视频正风靡一时,因此,我也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抖音短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拍照片的时候时常会漏掉一些孩子,那些家长不免心里会有些失落,因此,视频的方式能更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孩子,而且这也是家长们乐于去看的。课间舞、大课间跑操,录下视频,记录学生的灵动与坚毅;早晨到校后,录下视频,记录学生们书声琅琅的美好;周五的中午,录下视频,记录学生们勤劳的可贵……而这些不仅拉进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同时也架起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
终于,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我的“三和四美”教室获得了扬州市的“十佳教室”的荣誉,我知道这份荣誉既是对我班主任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我在班主任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
专业成长:在反思与学习中前行
教育之路,没有终点。我深知,唯有不断学习、反思,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回应学生的期待。
我坚持写“教育叙事”。每半个月,我会花一些时间来记录这两周发生的教育故事:一个成功的教学片段,一次失败的谈话,一个孩子的细微变化……这些文字,既是工作的复盘,也是心灵的梳理。几年下来,这些文字的记录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让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答卷未完:教育是终身的修行
十三年,四千多个日夜。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有的考上了重点中学,有的在平凡岗位上努力生活。每年教师节,收到昔日学生的祝福短信,看到他们成长为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是我最大的欣慰。
当然,我的教育答卷远未完成。新的挑战依然存在: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如何在应试压力下坚守素质教育的阵地?……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但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唤醒,是成全。作为教师,我们或许不能改变每个孩子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真诚的陪伴、智慧的引导和不懈的坚持,在他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当这些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那便是教育最美的回响。
回首来路,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展望未来,我依然心怀热忱。我将继续在三尺讲台上,用语言播种,用笔墨耕耘,用心灵感召,书写属于我的,也属于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答卷。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