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由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与ABC排名官微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大学主榜显示,清华大学以绝对优势蝉联全国第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紧随其后,分列第二至第五。
近期,由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与ABC排名官微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大学主榜显示,清华大学以绝对优势蝉联全国第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紧随其后,分列第二至第五。
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大学(全国第11名)与厦门大学(全国第23名)凭借学科特色与地域优势,成为榜单中综合性高校的代表性力量。
清华大学连续八年稳居全国榜首,其工科与理科的“双轮驱动”模式成效显著。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清华牵头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孵化出紫光集团、旷视科技等知名企业。
2025年,清华新增“碳中和研究院”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中心”,进一步强化交叉学科布局。与第二名北京大学的竞争差距从去年的1.5分扩大至2.3分,反映出其在成果转化与国际影响力上的持续突破。
武汉大学排名第11武汉大学以全国第11名、华中地区第一的成绩巩固其综合强校地位。
该校在测绘遥感、法学等传统学科保持领先,近年重点布局智慧城市、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方向,与武汉光谷共建“北斗+5G”应用实验室。
其东湖樱花园校区扩建项目于2024年竣工,显著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尽管全国排名较去年持平,但其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中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毕业生留鄂就业率首次突破50%。
厦门大学以全国第23名的成绩成为福建省唯一进入前25强的高校。
依托经济特区与对台区位优势,该校在海洋科学、国际经济法等学科持续发力,与金门大学共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推动闽台青年创业项目落地。
2025年,厦大马来西亚分校首批博士生毕业,国际化办学迈入新阶段。然而,受限于地域经济规模,其全国排名较2024年下降2位,与同类型高校(如南开大学第19名)的竞争压力加剧。
从榜单整体看,前五名高校连续三年未发生位次变化,清北复交浙的“第一梯队”地位难以撼动。
中游竞争中,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第15名)、四川大学(第20名)等综合院校凭借学科多样性稳居前列。
理工类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10名)、西北工业大学(第22名)则依靠行业资源保持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4名)作为唯一进入前五的纯理工院校,凸显基础科研的长期价值。而师范类仅有北京师范大学(第18名)上榜,反映综合性评价体系对单一类型院校的挤压。
总之,此次排名看到了我国高校“强者恒强、特色求生”的生存逻辑。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的差异化表现,印证了头部高校的全方位领跑、中部强校的深耕细作与地方院校的特色突围。
未来,随着区域经济与产业需求的演变,高校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城市年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