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邀请函递到北京时,外交部大楼里炸了锅。有人拍大腿叫好:“可算能出去说说话了!”也有人愁得直挠头:“29个国家里,跟咱建交的才6个,剩下那些不是跟着美国跑,就是被台湾当局忽悠瘸了的,去了不得被围殴?”
1955年的新中国,说是“内忧外患”一点不夸张。国内刚打完朝鲜战争,老百姓还在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东北的工厂刚冒出点烟,南方的土地改革还没彻底收尾。
国际上更糟心,美国带头搞封锁,东南亚不少国家一听“共产党”仨字就哆嗦,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还在联合国上蹿下跳,逢人就说“我们才代表中国”。
那时候的新中国,像极了村里新搬来的住户,周围邻居要么关门闭户,要么指指点点。
这时候,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印尼总统苏加诺牵头张罗了个大事——拉上亚非29个国家,开个“自家人的会”。
邀请函递到北京时,外交部大楼里炸了锅。有人拍大腿叫好:“可算能出去说说话了!”也有人愁得直挠头:“29个国家里,跟咱建交的才6个,剩下那些不是跟着美国跑,就是被台湾当局忽悠瘸了的,去了不得被围殴?”
出发前十天,一份绝密情报送到周总理案头:国民党特务要炸代表团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周总理临时改道从陆路绕道缅甸,可那架载着记者和工作人员的飞机刚飞到印尼海域,轰隆一声就炸了,11人当场遇难。这事放现在能拍成谍战大片,但当时可是血淋淋的现实——人还没到会场,就已经有了腥风血雨的味道。
4月的万隆热得人直冒汗,可会场里的火药味比天气还呛人。开幕式上,伊拉克代表贾马利一开口就放炮:“共产主义就是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跟着点火:“咱得好好讨论怎么防着被颠覆!”这一唱一和的,摆明了要把中国架在火上烤。记者们长枪短炮对准中国代表团,就等着看周恩来怎么接招。
轮到中国发言时,周总理突然把讲稿往边上一推:“我把准备好的稿子发给大家,现在就说几句心里话。”这一下子把全场镇住了。
他开口第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话说得跟拉家常似的,可就像往滚油锅里浇了瓢凉水,刺啦一声,满屋子人都竖起了耳朵。
总理接着掏心窝子:“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信仰,但大家想想,我们亚非国家谁没受过殖民的苦?眼下最要紧的不是争论主义,是怎么让老百姓吃饱饭。”
说到这儿,他特意顿了顿,扫了一眼在场的伊斯兰国家代表:“就说我吧,差点成了穆斯林——当年在延安,马海德医生给我起经名‘查希尔丁’,可惜没行割礼。”这话一落地,好几个裹着头巾的代表噗嗤笑了。
可麻烦还没完。有天半夜两点,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科特拉瓦拉突然召集记者会,嚷嚷要讨论“台湾地位未定”。
周总理穿着睡衣就冲出门,硬是把人堵在酒店走廊里:“科特拉瓦拉先生,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这就像说科伦坡不是锡兰的一样荒唐!”俩人掰扯到天蒙蒙亮,最后锡兰总理苦笑着认输:“周先生,您这哪是外交官,简直是活体百科全书。”
会开到第五天,缅甸总理吴努突然提议休会喝茶。这招绝了——代表们端着咖啡杯在花园里转悠,周总理像走亲戚似的挨个唠嗑。
跟埃及总统纳赛尔聊苏伊士运河,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侃吴哥窟修复,遇见土耳其代表还能背几句凯末尔的名言。
最有趣的是和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聊天,总理突然冒出一句乌尔都语问候,惊得对方差点洒了奶茶:“您这口音比我们乡下人还地道!”
眼看着气氛缓和了,总理趁热打铁搞了场“特别行动”。听说伊斯兰国家代表私下嘀咕“中国是不是迫害穆斯林”,他立马请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达浦生阿訇,当着众人面背诵《古兰经》开篇章。印尼的宗教部长听得直抹眼泪:“周先生,您要早生几百年,十字军东征都打不起来。”
等到表决“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时,原先挑刺的几位都成了点头派。特别是那句“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明摆着给台湾问题定调子。散会时,连最初敌意最重的菲律宾代表都跑来握手:“周先生,您这人能处,说话不绕弯子。”
回头看这场会议,简直像在看高手下棋——29个国家29副算盘,有想抱美国大腿的,有惦记苏联援助的,还有盘算着当“第三世界话事人”的。周总理硬是把这锅杂烩菜熬成了佛跳墙。他的法子说白了就三招:
第一招叫“脱靴摘帽”。甭管你家里挂马克思像还是摆耶稣像,先说说大伙儿都挨过殖民者揍的惨样儿。这一招戳中了所有亚非国家的肺管子,泰国代表私下说:“周先生不提主义只讲惨,搞得我都不好意思挑刺了。”
第二招叫“现学现卖”。现查各国风土人情,现背宗教经典,连人家方言土话都学上几句。巴基斯坦记者后来写道:“当他用信德语说出‘和平’时,我以为遇见了失散多年的表亲。”
第三招叫“半夜敲门”。哪个代表夜里搞小动作,总理保准穿着睡衣上门理论。日本记者形容他是“永不停转的外交陀螺”,埃及报纸干脆叫他“东方的所罗门王”。
万隆会议过去快七十年了,现在网上还有人在吵:当年要是没周总理那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亚洲会不会还是美国说了算?
这话一半对一半不对。说对,是因为确实靠着“求同存异”,新中国在封锁圈上撕开了口子——会后半年,泰国偷偷派商贸团来北京,菲律宾的椰子干开始出现在广州码头,连铁杆亲美的巴基斯坦,1960年代都成了咱们的“巴铁”。
说不对,是因为现在世界早变了天。当年大家怕的是殖民者卷土重来,现在愁的是芯片卡脖子;当年周总理能背《古兰经》镇住场子,现在外交官得懂TikTok算法;当年亚非国家穷得整齐划一,现在有的开上超跑有的还在骑驴。
不过有些道理倒是没变——就像总理说的,“吵架要揪头发,团结要掏心窝”。现在中美吵、俄乌打、中东乱成一锅粥,倒是让人格外怀念万隆会议那杯化干戈为玉帛的茶。
只是不知道,现在要是再开个“全球团结大会”,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个周总理,能把华为工程师、乌克兰农民、非洲酋长和华尔街大佬拢到一块儿,说句让所有人都点头的实在话?
要是周总理穿越来现在搞外交,最先得摆平啥事儿?他那套“求同存异”的法子,对付得了今天这五花八门的国际矛盾吗?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