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界有个冷门结论:最容易出现在顶层社会的,并不是智商超群的人,而是缺乏同理心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型精神病人”。
心理学界有个冷门结论:最容易出现在顶层社会的,并不是智商超群的人,而是缺乏同理心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型精神病人”。
别笑,他们不是犯罪分子,不抢银行、不拿刀。他们西装革履,PPT做得飞起,甚至还当上了你的上司。
根据心理学家Kevin Dutton的研究,CEO是精神病倾向最严重的职业群体。数据显示,大约有4%的CEO达到临床诊断标准。而在更广义的企业高管中,这个比例甚至接近20%。
这些人不打人、不杀人,却能在裁员时毫不犹豫地按下按钮,把几千人推入失业池,还能在下个财报电话会里微笑着说“成本结构优化,利润率提升”。
在他们眼里,人只是变量。
花旗银行的CEO简·弗雷泽,就是这种“变量管理大师”。她曾高调宣布大裁员“重塑效率”,但对上亿的遣散成本只字未提。几千人离开公司,她拿着奖金和股票回购让资本市场鼓掌。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极端个例,那你可能低估了“无同理心精英”的密度。
销售,是另一个重灾区。他们靠着高超的表演、伪装的热情、以及冷酷的内心签单。但他们从不兑现承诺,留下的烂摊子让整个企业擦屁股。
媒体圈也不干净。电视、广播、社交平台,那些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博主和编导,很多人骨子里就是“操控感成瘾”。你看的是热搜,他们玩的是真实情绪操控和认知误导。
而最让人难以启齿的,是西方神职人员。
FBI前干员Joe Navarro说,教会是精神病人的“完美生态位”:合法的权威、弱势的信众、黑箱的财务,和源源不断的“忏悔材料”作为勒索工具。这不仅仅是天主教问题,新教、灵修、极端宗教组织,全都中招。
某些人穿上制服,变得更容易施暴,而不是更容易保护。
新闻行业看似正义,实则内部竞争异常残酷。要做到头部,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冷血和自恋。许多记者曾私下承认,为了“爆点”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而能把这种冷酷长年维持的,多是心理冷感者。
再往前一步,就是手术台上的人。
医生整体来看心理健康,但外科医生是个例外。他们往往情绪冷淡、控制欲强。某些资深医生直言:成为外科医生,其实是将“解剖欲望”社会化、合法化的一种方式。难怪有人说:你不是真的在和医生聊天,你是在和一个“有执照的利刃狂”共处。
这些人不是电影里的杀手,却能合法地改变他人的命运,冷静得像执行一项程序。
比他们更具毁灭性的,是隐藏在制度顶层的企业型精神病人。他们用极其迷人的谈吐、漂亮的商业计划、外加无底线的风险决策,迅速登上权力巅峰。
而在Babiak的真实研究中,这类人确实存在。他用心理测评工具(PCL-R)筛查出9位重度精神病人格参与者,其中几位已经是公司副总裁和董事。他们在“演讲、战略、创新”方面满分,但在“责任、团队合作、执行力”方面全军覆没。
换句话说,他们擅长制造幻觉,不擅长落地交付。
他们能在会议室侃侃而谈,带着全体高管鼓掌,但一旦出事,就甩锅、退场、走人,然后换一个战场继续表演。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链锯阿尔”邓拉普。
他曾是Scott Paper的CEO,亲手裁掉了1.1万人,被媒体赞为“效率之神”,股价暴涨225%。后来在Sunbeam玩财务魔术,东窗事发,被踢出局。退隐后,他在佛州豪宅中“服刑”。
这类人不是bug,是系统的一部分。他们用同一个模板量产:冷漠、精致、无道德负担、极高的演讲能力、目标导向到病态。
当然,不是每个职业都有高风险。
心理学家做了对比,精神病人格最少的职业集中在照护者、护士、老师、心理治疗师、会计师等岗位上。他们承担的是情感劳动,讲求的是稳定、共情与责任。
他们不是不能做CEO,而是本能抗拒把他人变成数据。
所以,下次你在朋友圈看到某人一夜之间升职、IPO、做客央视、上了TED,别急着羡慕。
也许他只是比你少了点同理心。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