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时期最强灭火利器—手动消防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19:48 3

摘要:西罗马灭亡后,中世纪的西方人认为火灾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种迷信思想使其不再积极地应对火灾,于是“西波”逐渐失传。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学者通过研究古典文献时,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新发现了这一技术,使“西波”西波得以“重见天日”。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克特西比乌斯就发明了双缸活塞泵,主要用于抽水。

古罗马人借鉴了了希腊技术,将活塞泵改造为便于移动的灭火装备,称其为“西波”,通过人力操作能射水灭火。

公元6年,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奥古斯都首创性的在罗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消防队,“西波”便是他们配备的重要灭火装备。

西罗马灭亡后,中世纪的西方人认为火灾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种迷信思想使其不再积极地应对火灾,于是“西波”逐渐失传。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学者通过研究古典文献时,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新发现了这一技术,使“西波”西波得以“重见天日”。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工程师综合齿轮、杠杆和活塞的机械原理,对手动泵进行了结构优化。德国发明家汉斯在1655年设计了可连续喷射水流的手动消防泵,这种泵逐渐成为近代消防设备的雏形。

随着伦敦、巴黎等西欧大城市的扩张,密集的木结构建筑导致城市火灾频发。1666年英国伦敦发生的火灾,导致伦敦在三天大火中几乎被烧成灰烬,大火令10万人无家可归,有600多年历史的圣保罗大教堂被烧毁。此次火灾令欧洲大为震动,人们深深地感到,城市消防改进迫在眉睫。

1722年,伦敦首次成立专业消防队,配备手动消防泵和水车。这种经过改进,需要多人协同操作的手动消防泵,水压明显提升,射程可达20米。

18世纪中叶,荷兰制造的铜制手动泵已具备双缸结构,效率显著提升。

直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动力消防泵逐渐取代手动消防泵,但手动消防泵仍在欧洲延续应用至20世纪初。

一本名为《远西奇器图说》的书,为手动消防泵传入中国立下头功。它是邓玉函和王徵合作编写的。

邓玉函(1576~1630),字涵璞,生于德国康斯坦茨,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喜欢中华文化,热衷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他不但为自己取汉语的姓、名、字,还用汉语翻译西方科学典籍,传播西方科学知识,这便是最初的“西学东渐”。

王徵(1571~1644)是明代科学家,西安府泾阳县人。天启、崇祯年间,王徵曾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

王徵对明末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早年喜好机械,出仕之前,研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著有《新制诸器图说》一书。

自1627年2月16日开始,王徵和邓玉函参考《几何原本》《力学问题》等名著,对西方物理学典籍进行筛选,最后决定编译《远西奇器图说》。

顾名思义,“远西”主要指西方的欧洲诸国,“奇器”指奇特而实用的器械。此书主要介绍了欧洲54种奇特而先进的器械。 两人分工后,由邓玉函口述,王徵记录、修正。录完一部分后,两人一起核对、校正。一个月后,《远西奇器图说》完成编写工作。

水铳,即手动消防泵,就是这54种奇器之一。书中介绍了1600年左右流行于欧洲最为先进的几种水铳,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制作流程、性能和使用方法。

各种水铳性能及工作原理大致相似,实质上都是利用气压原理制造的手动机械消防泵,但是在结构上差异不小,有的单人就可以操作,有的需要数人协同配合操作。当然,它们灭火效率的也不一样。在水铳投入实用后,又多了不少别名,如 “激桶”“西洋激桶”和“水龙”等,这些情况以后写专文介绍。

1726年,我国也制造出单人操作的筒式水铳,它们很快成为紫金宫的主要灭火装备。到了十九世纪初,“西洋激桶”成为紫金宫火班(即消防队)的主力灭火装备;与筒式水铳相比,“西洋激桶”压力更大,可持续喷射时间更长,射程更远,能应对较大火势。但它们的体积也大得多,并需要多人操作。

到了晚清,连地方小城市、乡镇的民间志愿消防组织也有不少配备多人操作的水铳。它们与紫金宫配备的“西洋激桶”相同,但称为“水龙”。配备水龙的民间消防组织为称“水龙会”。

水铳的应用,是我国消防历史上灭火装备的一大革新,显著提高了消防队的灭火战斗能力。自从明末清初引进后,在三百余年里,水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灭火装备,在扑救各类火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到我国能自行研制机动手抬消防泵后,水铳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农业社会最强灭火利器的历史光彩熠熠。

图|来自百度图片

来源:消防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