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8年以来,这场国家级盛会已连续举办七届,不仅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展示的首选平台,更是中国制造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
秋日的安徽合肥,再次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焦点。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将在这里启幕。
自2018年以来,这场国家级盛会已连续举办七届,不仅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展示的首选平台,更是中国制造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深化的背景下,安徽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通过“向外扩、向内求、向新探”三大路径,展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向外扩
越是风云激荡,越需开放共赢。
从7年连续举办世界级大会,足以证明安徽深谙此道:从中部腹地到改革开放新高地,必须不断扩展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世界制造业大会正是其高水平开放的关键落子。
“世界需要一个能够展示制造业成果、推动高端资源对接的平台,”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卡洛斯·马格里诺斯指出,“世界制造业大会正是这样一个理想舞台。”
在这样的国际认知下,本届大会的国际化程度创下新高:
外宾人数占比超过50%、主宾国斯洛伐克派出高层级代表团、超4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合肥……一系列特色活动如国际商协会大会、皖德中小企业合作对接会等,将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国际合作的“朋友圈”。
开放不止于“请进来”,更在于“走出去”。奇瑞集团便是典型代表。
今年8月,其旗下品牌iCAUR在迪拜全球首发两款新能源SUV,彰显出海外布局的决心。
“iCAUR是奇瑞集团新能源出海战略的先锋,期待以创新产品与全球化布局,让这一品牌成为闪耀国际舞台的名片,”奇瑞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不仅依托企业出海,还通过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服务超300家企业对接全球市场。
仍然是数据印证了开放实效:去年大会促成合作项目718个、总投资3692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95%。本届大会已初步摸排签约项目932个,总投资额达4246亿元。
安徽正以系统化的开放矩阵,促进资源要素全球流动,为开放型经济构筑坚实支撑。
外资的持续加码同样是开放成效的注脚。三菱电机捷敏功率半导体(合肥)有限公司总经理神藤俊明曾表示:“过去几年,企业在合肥的产量提高了1.5倍……希望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领域的合作。”
去年大会期间,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玉井武志指出:“中国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彰显了扩大国际合作的意愿,增强了外资企业的信心。”
而中国德国商会的报告显示,超半数德企计划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91%的德企将继续扎根中国。
皖德合作更是迈向深水区。马铭博指出三大方向:工业自动化、绿色制造和数字化转型。
今年大会期间,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在芜湖揭牌,这一战略平台不仅旨在招商引资,更致力于提升安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创新力和融合度。
国际社会对此次大会给予高度关注。9月19日,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在泰国历史最悠久的华文媒体《星暹日报》上推出世界制造业大会专版,向东南亚读者详细介绍大会在拓展全球朋友圈方面的重要举措。
专版内容指出,大会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获得当地业界的积极响应。
泰国民航领域资深专家Noppadol Pringvanich在专版中表示:“低空经济在东南亚蕴含着巨大机遇,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泰中两国可以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从展会平台到企业实践,从外资投入到国际合作,安徽的对外开放不是单一的市场拓展,而是制度型开放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
向内求
在外扩开放的同时,安徽始终苦练“内功”。
其核心逻辑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科技与产业的高水平循环。
安徽的产业基础为其内部提升提供了底气:显示面板产能占全球近10%,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8%,智能家电产业规模占全国15%,光伏组件、逆变器、玻璃分别占全国20%、30%和50%。
多元且强大的工业实力,正重新定义着安徽的产业版图。
但安徽并未满足于规模优势,而是持续向上突破。
在汽车领域,本届展会呈现出全产业链协同视角:奇瑞展出风云A9L和电混动力系统,江淮展示与华为合作的尊界S800,蔚来带来ET9。
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板块集体发力,覆盖多元技术路径。
正如蔚来汽车掌门人李斌所言:“安徽正在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创新高地,世界汽车看中国、中国汽车看安徽。”
创新能力的背后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24年,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均由企业牵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实践是“日新:江淮科创沙龙”。8月23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科学家、企业家围坐畅谈,推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领域协同发展。
一位参会企业家感慨:“科技创新很严肃,这种沙龙很放松……越松弛越灵光闪现。”沙龙取自《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寓意创新永不停步,也彰显安徽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创新生态的决心。
这种内部提升不仅体现于技术攻坚,也反映在产业生态的塑造中。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赛道开辟,安徽正守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走向“智造”。
向新探
面向未来的探索,是安徽制造业发展的主动选择。它既是技术的前沿探索,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尝试。
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框架下举办的无人机产业发展对接会暨全空间无人体系成果展,聚焦“数智全空间 构建全场景”主题,正是这种探索的集中体现。
在产业层面,安徽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智能网联展区重点展示“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展现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突破;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等多元技术路径,则揭示出能源技术的迭代趋势。
由此来看,安徽不仅展示产品,更展示系统解决方案和产业升级路径,为全球制造业提供实践范例。
最具突破性的探索发生在低空经济领域。9月18日,全球首条吨级eVTOL低空无人跨城货运航线正式启用。
现场,一架载有新鲜蓝莓汁及快递件的2吨级大型货运eVTOL从安庆市怀宁县蓝莓产业园起飞,飞行160公里后降落在合肥市瑶海区起降点。
执飞的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货运版无人驾驶航空器具备2000公斤起飞全重、400公斤最大载重能力。航空器降落后,现场待命的自动驾驶无人车随即承接货物,完成全程无人化物流闭环。
“相比传统运输模式,eVTOL低空物流具备点对点直达、不受地面道路条件及交通影响、运输效率高、零碳排放等显著优势,”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谢嘉表示,“低空无人货运方式相比传统陆运方式效率提升50%,可实现从乡村到集散地的快速直达运输。”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产业合作部部长高燃指出,这条航线的开设“打通了双城多县空中物流主通道,不仅具有技术验证意义,更是城际低空无人货运管理协同上的一次创新实践。”
事实上,全球首条吨级eVTOL无人货运航线的开通,不仅标志着技术突破,更彰显了制造业的深度赋能——从航空器制造到无人车接驳,从智能控制系统到地面配套设施,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正在合肥形成示范。
在这背后,是安徽制造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的质的飞跃,是传统产业基础与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更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探索还体现在产业与教育、人才的融合中。“安徽AI汽车大探索”科创研学游活动,让青少年深入奇瑞、蔚来等智能工厂,亲见焊接机器人协同作业、数据驱动生产的场景。
8月23日,安徽科创产业研学游-“AI汽车大探索”活动正式启程。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走进芜湖奇瑞汽车,将汽车工厂化作“校外课堂”,沉浸式感受汽车研发与制造背后的科技魅力。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正如韩国《新华报》所观察到的,这已成为国际观察中国产业升级和教育创新的重要窗口。这些活动超越了传统旅游,融合了人才培育与产业形象重塑,是在为未来播种。
外贸数据也反映出探索的成效。今年前8个月,安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8位。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71.7%,汽车出口66.9万辆、保持全国第一,笔记本电脑、家电出口均稳步增长。
进口方面,金属矿砂和机电产品进口增长显著,说明安徽在融入全球产业链中,既输出高附加值产品,也吸纳先进技术与关键资源。
民营企业的活力尤为突出:前8个月进出口增长17.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51.7%。它们既是对外开放的主体,也是探索创新的先锋。
从技术探索到模式创新,从产业升级到科教融合,安徽的探索实践不是孤立的技术攻坚,而是系统化的生态构建。
9月19日,探馆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7年的实践证明,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是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窗口,见证着安徽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华丽蜕变。
这7年来,安徽通过对外开放拓展合作格局,通过内部提升夯实产业根基,通过面向未来的探索布局新发展赛道,三者相互支撑、紧密联动:
开放为创新引入要素,创新为开放提供底气,探索则为两者指明方向。
正如昨日全球首条吨级eVTOL货运航线的开通所展示的,安徽正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构建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
如今,在安徽,低空领域的突破只是诸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缩影,从汽车、量子到深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多的产业走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而多赛道协同快跑的背后揭示出,制造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比拼,而是产业链生态、创新体系与开放水平的综合较量。
明日,安徽又将以以大会为支点,撬动更高水平的全球合作与产业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提供一种融合开放、创新与探索的新范式。
世界制造业的故事,正在安徽写下新的章节。#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来源 中新皖事
来源:庐州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