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5岁的李可欣在河北一所中学就读初三,父母则都在外企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她放学后自己乘公交回家,开门时屋子总是空荡安静。晚饭大多是父母提前准备好的冷菜,她热一热就能凑合。周末同学常相约出去玩,而她更多时候待在家里写作业,看会儿综艺,时间被安静拉得
2021年,15岁的李可欣在河北一所中学就读初三,父母则都在外企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她放学后自己乘公交回家,开门时屋子总是空荡安静。晚饭大多是父母提前准备好的冷菜,她热一热就能凑合。周末同学常相约出去玩,而她更多时候待在家里写作业,看会儿综艺,时间被安静拉得很长。虽然生活能自理,但偶尔也会觉得寂寞,常在书桌前望着窗外发呆。她曾和同桌提起过,如果能养一只小猫或小狗,回家就不会这么安静了,心里也许会轻松许多。
一次晚饭时,李可欣小心地提到想养只猫,说这样放学回家就能有个陪伴。母亲没抬头,只淡淡回了一句:“家里没人照顾,弄得乱糟糟不行。”父亲夹菜的动作一顿,紧接着补充:“你现在该专心学习,别把心思放在那些上面。”李可欣怔了一下,筷子停在半空,想再说点什么,却看到父母都低头看手机或埋头吃饭。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只轻轻点了点头。饭桌上的气氛恢复平静,只有碗筷轻碰的声音。可李可欣的眼神却停留在客厅的角落,那块空着的地方似乎一直缺少什么。她没有再开口,但心里对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宠物的愿望,却还是久久难以平息。
2023年11月29日下午放学后,李可欣像往常一样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色渐暗时,她在小区拐角的绿化带旁,看到一个纸盒静静放在长椅下。她停下脚步,出于好奇弯腰打开,里面几只小小的仓鼠正挤在一起,毛色凌乱却眼神明亮。盒子上还放着一小包仓鼠饼干,旁边压着一张纸条,写着希望有好心人收养。
李可欣愣住了,手悬在半空,心跳不自觉加快。她从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遇到宠物。小小的生命蜷在一起,让她心里莫名一软,紧张与激动一同涌上来。她抿了抿唇,轻轻把饼干拿起,像怕惊扰到这些小动物一样。就在这时,盒子角落里有一只仓鼠没有动静,四肢瘫软,身体时不时抽搐一下,和其他几只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李可欣届时正一只只抚摸着那些仓鼠,丝毫没有注意到这股异样。
很快,李可欣把纸盒小心翼翼带回家,趁父母不在,把几只仓鼠安置在自己书桌角落的一个纸箱里。她怕声音被听见,就在外面套了厚厚的毛巾。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掀开毛巾检查,添些水和食物。她甚至把零花钱攒下来,悄悄在文具店买了木屑和小水瓶,换下去时动作轻手轻脚,生怕惊动任何人。看着几只仓鼠叽叽喳喳抢食,她会忍不住笑出声,心里原本那份孤单似乎也被悄悄填补。
然而,李可欣很快就注意到,那只当初蜷在角落里的仓鼠始终没什么精神。它总是缩在一边,眼睛半睁半闭,偶尔身体轻微抽动,几乎不去争抢食物。李可欣每天都会单独把饼干放在它嘴边,可它常常只闻一闻就不再动。她蹲在桌边盯着看,心里不安,却又不敢告诉父母。夜里写作业时,她总会时不时再次悄然打开纸盒查看每只仓鼠,尤其是这一只安静得出奇的仓鼠。
2021年12月3日深夜,李可欣正伏在书桌上打盹,耳边忽然传来纸盒里细细碎碎的声响。她猛地抬起头,神情有些恍惚。那声音并不是平时仓鼠窸窸窣窣的抓挠,而是急促而凌乱的撞击声。她屏住呼吸,轻手轻脚走过去,伸手去揭开盖着的毛巾。黑暗中,纸盒里传来沉闷的咚咚声,像有什么东西拼命撞击四壁。李可欣小心伸手进去,想摸一摸是不是有仓鼠醒来在乱跑。指尖依次触到几只睡得安稳的小家伙,柔软而温热。然而下一刻,手背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像是被极力咬住,她条件反射般惊呼一声,连忙甩开手,整个人猛地站起,心脏怦怦直跳。
李可欣颤抖着按下台灯开关,灯光骤然亮起。映入眼帘的场景让她怔住:纸盒一角,那只原本萎靡不动的仓鼠正如同疯了一般,红着眼反复撞击盒壁,躁动不安,尖锐的叫声划破静夜。它的动作急促而失控,完全不同于平日的安静,让李可欣一时不知所措,只能僵立在原地,呼吸急促,手背的痛感还在如同电流般阵阵蔓延上手臂,伤口上传来火烧般的灼热。
李可欣心里慌乱,却不敢惊动父母。她踮着脚,悄悄走到洗手间,把水龙头开到最小声,把手伸到冷水下冲洗。细细的血丝在水中被冲开,她吸了口凉气,额角沁出细汗。找不到消毒药,她只能翻出抽屉里的创可贴草草贴上,手指僵硬地按了按,随后关掉灯,默默回到房间。她盯着纸盒里仍躁动不安的仓鼠,心里空落落的,最终缩回被子里,强迫自己合上眼睛。
第二天清晨,她一声不吭地起床,动作明显有些迟缓。母亲在餐桌前无意间瞥见她手背上的创可贴,神色一变,拉过她的手仔细一看,才发现下方的皮肤已明显红肿。母亲声音陡然紧起来:“这怎么回事?”李可欣支支吾吾,终于在父母的追问下,把发现仓鼠并偷偷养在房间的事情说了出来。父亲脸色瞬间沉下来,和母亲对视一眼,神情都变得凝重。他们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立刻起身,检查她的伤口,确认已经发热泛红。当即收拾东西,带着李可欣直奔医院。
到了医院急诊,医生先仔细查看李可欣手背,创可贴下方的皮肤已经明显红肿,边缘微微渗液。医生询问经过后,当即决定按照动物咬伤处置流程进行。护士为她清创、冲洗,随后注射了第一针狂犬疫苗,并开立了后续免疫程序安排单。母亲在一旁连声追问风险,医生神情平静却语气严肃:“虽然是仓鼠咬伤,但考虑到传播途径,我们必须严谨处理,按狂犬病暴露后的规范程序来打疫苗。”
医生叮嘱家属,李可欣需要完成全程五次疫苗接种,按照第0、3、7、14、28天严格执行,不得间断或提前延误。注射期间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保持清淡,暂时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机体反应。手部伤口要每天保持清洁,避免再次抓挠或沾染不洁水源。医生还提醒,近期要尽量减少与其他动物的接触,不要擅自饲养或触碰来历不明的小动物。同时强调:“疫苗期间一旦出现发热、过敏等异常反应,要及时回院复查,不要自行处理。”李可欣安静地点头,父母神色沉重,默默把安排单收好。
在医生的安排下,李可欣按照流程,完成了全程五次狂犬疫苗的接种。每一次接种时,父母都会轮流陪伴,生怕她漏掉哪一个环节。起初她还有些紧张,但随着接种逐步完成,心里的担忧渐渐消退。生活中,她戒掉了偷偷接触小动物的习惯,放学后直接回家,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看书上。父母把那几只仓鼠妥善处理掉后,更加细致地观察她的反应,怕她心里留下阴影。李可欣虽然偶尔还会想起那天的情景,但对小仓鼠的好奇心已经消失不见,也不再愿意接近流浪动物。然而一场灾难却在逼近李可欣的生活,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2022年5月21日上午,李可欣在教室里上课时,突然觉得嗓子有些干涩。她喝了几口水,却咽下去时明显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般的刺痛,让她皱起眉头。几分钟后,她又试着喝水,同样的感觉再次袭来,胸口也跟着发紧。她下意识停下,手还捂着喉咙,呼吸不由得变得急促。课桌上的水杯明明在眼前,却让她心里涌起说不清的抗拒,她悄悄把杯子推到一边,额角冒出细密的汗珠,神色有些慌乱。
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的情绪愈发焦躁,走得比平时急。耳边的风声和远处车辆的噪音在她听来格外刺耳,身体像被无形的压力逼紧。回到家,她尝试再喝一点温水,可杯子刚靠近嘴边,整个人立刻抽搐般往后缩,呼吸急促,喉咙一阵剧烈痉挛。她猛地把杯子推开,水洒了一身,双手开始控制不住地颤抖。胸口传来一股异样的灼热,仿佛有一股火焰在里面烧着,李可欣悄然喘着粗气,喉咙里却带着一股嘶哑。
傍晚六点左右,李可欣的情绪明显变得异常。她在房间里不断来回踱步,脚步急促,眼神也变得游移不定。这样的行为吸引了母亲的注意,母亲试着让她坐下,可她只勉强待了几秒,随即猛地起身,像被什么驱赶一般徘徊。她的呼吸愈发急促,每次吸气都伴随喉咙剧烈的痉挛声,胸口上下起伏,额头布满冷汗。说话变得困难,李可欣开始试着喊“妈妈”,却只吐出断裂的音节,声音尖锐刺耳,完全不同于平时。嘴角逐渐溢出黏稠的唾液,她慌乱地抹了几次,但很快又流下来,衣领湿了一片。母亲递来毛巾,她却像触电般猛地闪开,神情惊恐,仿佛面对难以忍受的刺激。
窗外夜色变浓,母亲心里涌起不安,最后决定第二天带着李可欣前去医院,可是还没等一家人入睡,李可欣的状态便出现了进一步失控。母亲躺在床上,渐渐听到李可欣的房间里传来异样的动静,仿佛像是尖锐的喘气声音,但是凑近门口,才发现居然是李可欣咬紧着牙关斯斯地喘着粗气。母亲顿时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慌,推开门冲了进去,随即看见了李可欣躺在床上已经四肢都扭成别样的姿势。
李可欣紧接着就开始出现不自主的全身抽动,四肢僵硬,双手攥得极紧,指关节发白。呼吸变得断续,每一次气息都伴随着低沉的嘶哑声。母亲试图让她平躺在床上,却被她骤然挣脱。再次抬眼看去,李可欣的身体开始不自主地猛烈颤抖,双眼布满血丝,目光也变得混乱无序。室内灯光对她而言似乎也成了负担,她用手遮挡,口中发出含混不清的尖叫。很快,李可欣的动作也逐渐失去协调,身体猛然僵直,随即重重倒在床边,房间里最后只剩下母亲的惊呼和李可欣濒临崩溃的喘息。
李可欣被紧急送到医院时,已经处于意识模糊状态。接诊医生立即记录:体温39.2℃,血压80/52 mmHg,心率每分钟142次,呼吸急促而不规则。查体时,李可欣的喉咙持续痉挛,伴随明显的恐水反应,口中唾液不断涌出。病史提示曾被啮齿动物咬伤并已全程接种狂犬疫苗,但结合临床表现,仍高度怀疑狂犬病发作。急查血气分析显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医生当即将其收入重症监护室,启动对症抢救流程。
在ICU内,医护团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使用镇静剂、抗惊厥药及升压药。监护仪上的心电曲线持续呈现快速心动过速并逐渐紊乱,血压下降难以维持。短短半小时内,她先后出现频繁抽搐、呼吸骤停和室颤,医护人员反复实施电除颤与心肺复苏。尽管全力维持,李可欣的循环始终未能恢复,瞳孔逐渐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抢救持续近一小时,最终确认抢救无效。医生最后经过讨论,宣布李可欣因狂犬病发作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就这样,李可欣就永远离开了...
知道消息的瞬间,走廊里安静得连人的呼吸都变得清晰,李可欣的母亲愣在原地,手里的包滑落在地,眼神空洞,似乎没有听懂这句话的含义。父亲紧握着手机,手背青筋暴起,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几秒钟的沉默像压在空气上,只有走廊尽头的灯光闪烁着微弱的亮意。母亲哽咽着重复:“不可能,她打了全程疫苗,复查抗体都正常,怎么还会这样?我们每一步都照医生说的做,生活也管得很严,怎么可能最后是狂犬病?”
医生一时语塞,只能轻声道:“我们真的尽力了。”母亲再也支撑不住,伏在椅背上失声痛哭,肩膀剧烈颤抖。父亲靠在冰冷的墙上,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却仿佛从喉咙里挤出来:“你们的疫苗到底是真的吗?五针疫苗,一针不落。结果这还没有一年,我女儿的命就没了!你们这是救人的疫苗吗!你们这难道是救人的疫苗吗!辛辛苦苦养大到今天,结果发病了,活生生的...我女儿就这样没了!”
医生语气压低,一时间也沉默了许久才开口:“她在疫苗接种期间,有没有间断?有没有提前或者延误?接种后有没有接触过其他动物?有没有饮食或生活上的特殊情况?”可是李可欣的母亲红着眼,几乎立刻摇头:“没有落下一针,每次我都陪着去,时间卡得很准。”父亲声音低沉却坚决:“我女儿的生活也一直很规律,饮食也按医生说的做,她从这件事情以后都不敢接近动物,也根本没再碰过别的流浪猫或者流浪狗。”医生又追问是否曾有高强度运动、受凉发热,父母想了许久,仍坚定地否认。
一连串的问题被逐一排除后,整个办公室顿时陷入沉默。然而门突然被推开,感染科的詹主任匆匆赶来,他是全院公认的传染病专家。简单听取了病情经过后,他没有寒暄,径直伸手接过病历,低头仔细翻阅。疫苗接种的时间、批号、抗体检测的数值,他一页页对照,没有任何明显疏漏。翻到用药记录,他停顿片刻,眉头紧锁,随即把本子合上。
他抬头望向李可欣的父母,语气平稳却透着锐利,开始询问更多细节。父母被问得一一回忆,回答清晰而肯定,仍然没有留下空隙。詹主任静静听完,继续追问更细微的生活细节。然而这一次,随着父母的叙述,詹主任渐渐眼神变得锐利,渐渐捕捉到了这背后的原因。
詹主任不由得摇了摇头,随即缓缓开口道:“太无知了啊。狂犬病疫苗并非打了就全无后顾之忧,你们犯了许多注射狂犬疫苗患者都会犯的错误,就是在注射疫苗后忽视了4点关键的细节。这4点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让许多患者在注射疫苗后,不知不觉地积累下自己身体里的隐患,最后导致了疾病发作,甚至是被夺去生命。这样的悲剧,千万别再发生了啊!”
李可欣在被仓鼠咬伤后,父母第一时间带她去了医院。医生为她安排了完整的狂犬疫苗接种程序,共五针。每一次接种,她的父母都陪在身边,严格按照时间完成。完成第五针后,家人心里松了口气,认为危险已经解除。然而在詹主任的进一步询问下,了解到李可欣疾病发作的真正原因,原来是以下这些细节的疏忽,最后造成了这一起悲剧。
首先,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当初咬伤当晚,李可欣只是简单用清水冲洗了一下伤口,缺乏彻底的清创和碘伏消毒。狂犬病毒进入人体的速度很快,若没有在伤口处及时、充分清理,病毒就可能顺着神经末梢潜伏下来,即便后续完成了全程疫苗,依然存在突破的可能。家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疫苗上,却忽视了暴露后最基础的一步。
随着接种逐步完成,李可欣也逐渐放下警惕,恢复了原本的校园生活。但她在日常活动中没有注意到另一个细节。狂犬疫苗接种后机体需要时间来建立稳定的免疫力,而这个过程需要相对安静的生活状态。李可欣在学校里仍然参加体育课,跑步、跳绳都没有落下,有时甚至在阳光下长跑到气喘吁吁才停下。剧烈运动会让机体免疫反应受到干扰,抗体水平的维持受到影响。她只是觉得完成了接种就代表安全,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习惯正在无声中削弱疫苗的效果。
饮食方面的问题更加隐蔽。按照临床建议,狂犬疫苗接种期间需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以免免疫系统承受额外负担。但李可欣仍然在和同学聚会时大吃炸鸡、薯片,还喝过一次碳酸饮料。她没有觉得这些零食和疫苗有任何关系,只是满足了当下的口腹之欲。实际上,这些食物会干扰免疫系统功能,让抗体的产生和维持打折扣。她顺利完成了五针,却没有获得最佳的保护力,体内的免疫屏障并不像她和家人以为的那样牢固。
接种期间出现的轻微异常也被她忽视。打完第三针后的一晚,她曾经出现过轻微发热和乏力,第二天在家里休息后自行缓解。家人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更没有带她回医院复查。事实上,狂犬疫苗接种过程中一旦出现发热、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都需要医生及时评估。如果免疫反应被干扰,可能影响疫苗效果。李可欣把这件事当成了小插曲,错过了进一步处理的机会。这种不经意的疏忽,成为免疫失效的潜在因素。
另一个重要缺口出现在免疫方案的选择上。李可欣的伤口虽然不大,但位置接近手背,局部神经分布较为丰富。按照规范,深咬伤或接近神经密集区域时,除了全程疫苗,还应当联合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能够在抗体尚未完全形成时,提供早期的直接保护。但当时家属只接受了疫苗注射,未要求额外的免疫球蛋白。单靠疫苗本身虽然能起到防护,但对于高风险伤口来说,仍然存在早期保护不足的空白期。病毒正是在这一阶段悄然扩散。
最终,李可欣在完成五针疫苗后数月,依然不幸发作狂犬病。她的离世并不是因为疫苗本身无效,而是因为多个环节的细节被忽略:伤口清洗不彻底,接种后剧烈运动,饮食不当,发热未复查,以及缺乏免疫球蛋白的联合使用。每一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最后共同削弱了免疫屏障,让病毒有了突破口。她的病例提醒人们,狂犬疫苗并非万能,只有严格遵循暴露后的全程规范,配合细致的生活管理,才能真正筑牢防线。开头家人因五针接种而安心,结尾却因忽略细节而痛失亲人,形成鲜明的反差。医学防护的意义正在于此:把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才是守住生命的关键。
资料来源:
[1]赵楚涵,白惠斌,李晨蕊,等. 2023年某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建设现状[J].护理研究,2025,39(17):2962-2967.
[2]胡伟琦,王伟,严斌,等. 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持续时间和再次接种效果评价[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35(08):782-783+788.
[3]赵韩,莫若,王琼,等. 狂犬病病毒VHH抗体库的构建、表达及鉴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5,20(07):836-840.DOI:10.13350/j.cjpb.250702.
(《河北15岁女孩被仓鼠咬伤,打了5支疫苗还是走了,医生怒斥家长无知》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