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佳希,女,中共党员,吉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支教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六中学。曾任吉林大学主持队队长,专业班级班长。曾获吉林大学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学金等20余项荣誉。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个人简介
于佳希,女,中共党员,吉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支教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六中学。曾任吉林大学主持队队长,专业班级班长。曾获吉林大学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学金等20余项荣誉。
青春的长度,不在于时光的刻度,而在于脚步丈量的山河。2024年8月,吉林大学毕业的于佳希,带着这句话的炽热,从祖国东北的长春出发,跨越四千公里山河,抵达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作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与吉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以青春奉献为笔,在梨城的土地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与担当。
01
三尺讲台:让英语课“声”入人心
在库尔勒市第六中学高二1班和10班的教室里,于佳希始终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于老师为了给学生们讲好课,每节课前都会在办公室反复打磨课件,甚至对着空教室试讲,直到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时间精确到分钟。学生的作业本上总是布满她细致的批注:从作文中的句式优化建议到阅读理解题的逻辑分析箭头,将高频易错词编入每周复习计划,并对学生们每次的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每日早读时,于佳希都会领着学生一遍遍朗读课文,带读单词攻克发音难点;那些学习过程中如“天书”一般的长难句,在她的拆解下化作易懂的字词被学生们牢记。在英语话剧节上她又化身导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演绎英文电影片段,感受学好英语的乐趣。
课桌上同学们留下的便利贴,记录着她与学生的双向奔赴——“小于老师,我今天勇敢举手了!”“佳希姐,我英语月考进步了15分!”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是小于老师最喜欢收到的礼物。
02
校园里的“多面手”:从广播站到舞台中央
“同学们,今天的‘校园之声’将带大家走进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每周三的大课间,作为学校广播站负责人的于佳希,总会准时出现在播音室。从新闻稿件撰写技巧到气息控制训练,她发挥播音专业的技能特长,手把手带着这群“小白杨”般的少年,让刚成立第二年的学校广播站成为校园文化风向标。
而在学校团委办公室,她的角色再次切换:发展团员时她是认真负责的工作者,策划主题活动时是创意迸发的设计师。当聚光灯亮起,她又以专业主持人的风范,串联起教学表彰大会的庄重与节假日教职工联欢会的温情,让每个重要时刻都绽放出青春活力。
03
青马育新苗:把思政课种在梨城大地
“同学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家,而是脚底沾泥的行动派!”作为吉林大学研支团创办的全疆首个中学系统性“青马工程”培训班的指导教师,于佳希带着学员走出课堂:在巴州特教学校,她带孩子们在春天放飞梦想的纸鸢;在库尔勒市养老院,她组织表演节目为高龄老者送上关心与慰问;在乡村党支部,她用书法特长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行走的思政课”,让抽象的理论化作青马少年们眼中的星光。学员赵晶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我明白了青春的意义,在于将个人理想汇入时代江河。”
04
梨城青年图鉴:在志愿星河中闪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于佳希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库尔勒市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从产业援疆到文化推广,从青年交流到公益实践,她用专业与热忱,在祖国西部书写着别样的青春篇章。
在自治区产业援疆大会的现场,她作为工作人员热情引导嘉宾参会;在“梨城青年碰头大会”辩论赛中,她以“年轻人既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的精彩论述摘得最佳辩手;春节前夕,她出镜的“志愿者年货采买指南”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巴州的丰饶物产和美食地标;梨城青年音乐节的舞台上,她执起话筒串联起志愿者们动听的歌声,成为文化交融的年轻注脚。
在西部,与青春撞个满怀。
四千公里,是白山黑水到天山南麓的距离,是北国春城到西部梨城的青春连线,更是一个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刻度。在于佳希的支教日记扉页,写着汪国真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她正与万千西部计划志愿者一道,用青春在祖国版图上写下最动人的诗行——那里有书声琅琅,有星河滚烫,更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赤子衷肠。
投稿丨库尔勒市团委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