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厨房的灯光亮得刺眼,我看见女儿蹲在地上,手里抓着药盒,白色的药片像雪一样撒了一地。那一刻,我的脑子嗡的一声,上个月班主任的话猛地撞进脑海:“孩子铅笔盒里藏着刀片,划的都是她自己的胳膊。”我一直以为单亲家庭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可现在,心理医生把诊断
凌晨三点,厨房的灯光亮得刺眼,我看见女儿蹲在地上,手里抓着药盒,白色的药片像雪一样撒了一地。那一刻,我的脑子嗡的一声,上个月班主任的话猛地撞进脑海:“孩子铅笔盒里藏着刀片,划的都是她自己的胳膊。”我一直以为单亲家庭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可现在,心理医生把诊断报告轻轻推到我面前时,我才知道,真正摧毁孩子的,是我们这个看似完整的家。
隔壁王姐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靠骑电动车送外卖撑起生活,孩子却年年拿三好学生奖状。而我们家,父母双全,收入稳定,日子却像一潭死水,每天都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沉沦。为谁没关马桶盖能吵到女儿写作业时捂住耳朵,为婆婆生日红包多十块少十块冷战半个月,甚至一盒过期的酸奶,也能演变成全家站队、互相指责的战争。最可怕的是,我们都觉得这很正常,“谁家不是这样过来的?”
心理学上说的“煤气灯效应”,原来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女儿月考没考好,她爸吼一句“哭什么哭”,我立刻接上“还不是你天天玩手机”,最后奶奶补一句“现在的孩子真矫情”。三个人,三句话,像三把刀,齐刷刷刺向一个孩子。我们还在纳闷她为什么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瘦。
班主任家访那天,正赶上我们为“谁该接老人过年”吵得面红耳赤。老师走后,女儿把整个过程录下来发到家庭群,只写了一句话:“求你们看看自己多可怕。”那天晚上,我偷偷翻开她的日记,满页都是“我想变成聋子”“希望他们消失”。最让我心碎的,是一张被红笔圈出来的日历——上面记录着,我们全家整整47天,没有好好说过一句话,不是指责,就是沉默。
朋友介绍的家庭治疗师让我们做测试,背对背写下对方三个优点。我和丈夫写完对视一眼,竟像在看陌生人。而女儿写满“爸爸妈妈别吵架”的纸条,被揉成一团,藏在抽屉最深处。治疗师后来悄悄告诉我:“孩子是在替整个家庭生病。”
现在,我们家餐桌上多了一个“情绪垃圾桶”,谁有委屈就写纸条扔进去。有天我倒垃圾时,看到女儿写的:“今天爸妈没吵架,排骨汤很好喝。”短短一句话,我蹲在垃圾桶边哭了好久。原来她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平静的晚餐,是能安心写作业的夜晚。
我们开始练习“三秒法则”——想发火前,先闭嘴三秒。女儿的药量慢慢减了,笑容也多了。昨天她突然拉我到镜子前,指着自己的脸说:“妈,你看,我现在会笑出酒窝了。”我看着镜子里的我们,眼圈都红了,但这一次,是因为笑得太久,太真。
原来,家不一定要完美,但至少不该是战场。当我们终于学会低头认错,学会沉默三秒,学会把爱藏在汤里而不是吼声里,这个家,才真正活了过来。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