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10位杰出的儒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21:00 1

摘要: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带兵打仗的将军们虽然很多都是武将出身,但是也有不少文人出身,他们原本是舞文弄墨的高手,可是却被某些原因退到了前方的战场上,同样他们也战线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10位杰出的文人出身的儒将。

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带兵打仗的将军们虽然很多都是武将出身,但是也有不少文人出身,他们原本是舞文弄墨的高手,可是却被某些原因退到了前方的战场上,同样他们也战线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10位杰出的文人出身的儒将。

祭遵出身于颍川望族,自幼研习儒家经典,精通《左氏春秋》《周礼》。他崇尚礼法,治军时亦强调“兵以义动”,常引《孙子兵法》与儒家仁政结合,主张“武德并重”,其儒将风范深得光武帝刘秀赏识,被赞为“进退有礼,文质彬彬的真将军”。

建武二年(26年),祭遵任征虏将军,率军北击渔阳,以伏兵计大破五校流民军,斩首数千,平定河北;建武四年(28年),于箕山之战围剿张满叛军,断水粮百日迫其投降,彻底清除中原割据势力。

祭遵

建武八年(32年),随刘秀征讨陇右隗嚣,祭遵领先锋急袭略阳,抢占战略要地,并筑垒坚守两百日,挫败隗嚣十余次强攻,为后续大军合围赢得战机。次年(33年),驻守涿郡期间,以疑兵计虚张声势,吓退匈奴南下骑兵,保边境安宁。

建武十年(34年),率部剿灭巴蜀公孙述残部时,祭遵严令士卒“取民一物者斩”,其军纪严明使蜀地民心归附。他一生征战二十余载,以“儒法并用”的治军方略,参与平定群雄、驱逐匈奴,为东汉初年统一奠定根基,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九。

班超生于史学世家,父班彪续修《史记》,兄班固著《汉书》。他少时博览群书,曾任兰台令史校订典籍,通晓《公羊春秋》,因不甘“老死笔砚间”,于永平十六年(73年)投笔从戎,以儒生之智转战西域,开创文人戍边传奇。

永平十六年(73年),随窦固北击匈奴,首战伊吾卢告捷。同年出使鄯善,夜袭匈奴使团(73年),焚杀百余人,迫其归汉。永平十七年(74年),至于阗设计斩匈奴巫师,收服南道枢纽。建初三年(78年),率疏勒、于阗等国联军万余人攻姑墨,破北道屏障。

班超

元和元年(84年),联康居制衡龟兹,章和元年(87年)率2.5万联军奇袭莎车,以诈退计诱敌出城,歼敌5千。永元二年(90年),大月氏7万兵犯,班超坚壁清野断其粮道,迫其纳贡求和。永元六年(94年),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伐焉耆,伏击苇桥斩其王,终定西域55国。

三十年间(73-102年),他以“以夷制夷”“攻心为上”之策,重置西域都护府,贯通丝路,汉廷对其评价“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开创“文治武功”融合的边疆治理典范。

周瑜出身庐江士族,少时通读经史,精研《孙子兵法》,兼擅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之名。他雅量高致,常以儒家礼义治军,与孙策并称“江东双璧”,其儒雅风范与战略智慧融合,成为“文能抚众,武能安邦”的典型儒将。
建安五年(200年),周瑜助孙策攻占皖城,收编袁术残部,奠定江东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力主抗曹,于赤壁以火攻大破曹军水师,以5万吴军击溃20万曹军,奠定三国鼎立之局。同年(208年),他乘胜追击,派甘宁抢占夷陵,分割曹仁江陵防线。

周瑜影视形象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亲统大军围攻江陵(今荆州),身中流矢仍督战不退,历时一年迫曹仁弃城北撤,夺取南郡战略要地。建安十五年(210年),他提出“西取巴蜀、北联马超”的战略,亲赴京口(今镇江)筹划伐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其军事生涯虽短,但赤壁之战(208年)与江陵之战(209年)两次关键战役,不仅阻曹操统一之势,更为东吴拓地千里。他以“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凝聚江东士族,首创“水陆协同”“攻心为上”战术,被后世誉为“江左风流”的战争艺术典范。

杜预出身京兆士族,博通经史,尤精《左传》,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唐代科举指定注本。他兼修律历、工程,任度支尚书时革新税制,以儒家经世理念治国,被誉“武库渊博,文韬武略”,是魏晋罕见的学者型统帅。

咸宁四年(278年),杜预接任镇南大将军,上《请伐吴疏》力主灭吴。咸宁五年(279年)冬,他分兵三路攻吴:西路遣周旨率八百奇兵夜渡长江,突袭乐乡(279年11月),俘吴都督孙歆;东路克江陵(280年2月),切断吴军长江防线。

杜预

太康元年(280年)春,杜预主力攻破武昌(今鄂州),顺势南下,以“水陆并进、疑兵惑敌”之策,十日连克长沙、零陵等江南七郡。其部将王濬破除横江铁锁(280年3月),直抵建业,促成孙皓投降。杜预全程统筹战局,精准实施“因粮于敌”“速战速决”战略,仅五个月终结三国分立,实现西晋统一。战后他驻守襄阳,兴修水利、推广教化,开创“战抚兼施”的边疆治理模式。

陈庆之出身南朝寒门,自幼为梁武帝萧衍侍从,虽不善弓马,但精研兵法韬略,兼通文史。他常以棋局喻战阵,借博弈之道参悟用兵机变,以文吏之身跻身将帅,成为南朝“儒将奇兵”的独特代表。

大通二年(528年),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护送北魏宗室元颢北归。四月克荥阳(528年),以三千骑破北魏丘大千七万守军;五月破虎牢关(528年),以疑兵计吓退尔朱荣二十万援军,助元颢入洛阳。次年(529年),北魏反攻,陈庆之于嵩山以“分兵袭扰”战术连破杨昱、元天穆部,但因后援断绝被迫南撤,四十七战全胜,克城三十二座。

陈庆之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月,陈庆之奉命平定涡阳,面对北魏十五万大军,他先以夜袭焚其前锋营垒(529年),再以“围点打援”击溃元昭援军,最终迫降守将王纬。其用兵善借地势、出奇制胜,以不足万人兵力纵横中原,创“千兵万马避白袍”之传奇,虽北伐未竟全功,仍被后世誉为“南朝战神”。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唐初名臣裴仁基之子。他精通阴阳历算,擅草隶书法,参与编修《文思博要》《姓氏录》。任吏部侍郎时革新选官制度,首创“长名榜”铨选法,以儒家礼法平衡门第与才能,被誉“儒将之宗”,其文武兼修之风影响盛唐士人。

裴行俭

仪凤二年(677年),裴行俭假借狩猎西巡,突然发兵擒获反叛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兵不血刃平定西域。调露元年(679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他率军至朔州,伪设粮车藏伏弩手,诱敌劫粮时伏击,大破突厥主力;次年(680年)在黑山(今内蒙古)以反间计分裂突厥联盟,擒酋长奉职,瓦解十万叛军。

永淳元年(682年),再败突厥阿史那车薄于热海(今伊塞克湖),以“示弱骄敌”战术诱其深入,断其粮道后合围歼灭。他三次远征均以智谋制胜,尤擅利用天时(如沙漠风暴)与地形设伏,将历算知识融入战场调度。其设计的“粮车伏弩”战术被编入《卫公兵法》,成为唐代军事后勤典范。

范仲淹出身贫寒,苦读中进士,为北宋诗文革新先驱,名篇《岳阳楼记》传诵千古。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精神,主持庆历新政,革新科举与吏治,以儒家民本思想治国,其“重名节、轻名利”的士风理念深刻影响宋代文官群体,被尊为理学先导。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针对西夏攻势提出“以守为攻”战略。庆历元年(1041年),修固延州大顺城、细腰城等堡寨,形成纵深防御网;同年招抚羌族,与唃厮啰结盟,断西夏右翼。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突袭定川寨,宋军大败,范仲淹急率庆州兵驰援,以疑兵阻李元昊东进,保全关中。

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他推行《答手诏条陈十事》,主张“强兵”改革:裁汰老弱、精练禁军,首创“将兵法”提升战力;在西北屯田开发,募商贩运粮,缓解后勤压力。虽未直接指挥大战,但其“筑城固边、联羌制夏”方略迫使西夏议和(1044年)。他提拔狄青、种世衡等名将,所著《攻守图策》成为宋代边防经典,开创文臣统兵守疆新模式。

虞允文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师从名儒胡铨,擅诗文策论。他历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主张革除弊政、整顿吏治,以“经世致用”理念参与朝廷机要,兼具文臣谋国视野与军事洞察力,是南宋“文臣统兵”的代表人物。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主完颜亮举兵六十万南侵,虞允文以参谋身份赴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犒军。时主将未至,他临危督师(1161年11月),集结散兵1.8万,以蒙冲舰载霹雳炮轰击金军船队,并遣水军截江突袭,焚敌船三百余艘,大破金军,迫使完颜亮兵变被杀,史称“采石大捷”。

虞允文

隆兴元年(1163年),虞允文任川陕宣抚使,改革军制,在兴元(今汉中)屯田练兵,构筑山城防御体系。乾道五年(1169年),升任左丞相兼枢密使,主持两淮防务,创“移动堡垒”战术,沿淮河广设烽火台、造车船弩砲,形成纵深防线。乾道八年(1172年),他奏请加强荆襄战备,铸造“铁火砲”万枚,并提拔李显忠、吴璘等将领,为南宋续存奠定军事基础。其以文臣之身扭转国运,被赞“一书生退百万兵”,成为宋金对峙的关键支柱。

袁崇焕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初任福建邵武知县,以诗文议论边事闻名。他虽出身文官,却深研《孙子兵法》,上疏自荐守辽东,以“书生掌兵”之志获熊廷弼赏识,由兵部职方司主事转任边将,成为明末文臣统兵的典型代表。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坚守宁远孤城,以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军,重创努尔哈赤(次年伤重身亡),取得“宁远大捷”,打破后金不败神话。天启七年(1627年),于宁锦之战再挫皇太极,依托坚城与火炮结合战术,歼敌万余,迫使后金撤军。

袁崇焕

崇祯元年(1628年),他受命督师蓟辽,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战略,重修关宁锦防线,屯田练兵,组建骑兵“关宁铁骑”。崇祯二年(1629年),诛杀跋扈将领毛文龙整肃东江镇,但此举削弱牵制后金力量。同年冬,皇太极绕道蒙古破长城,袁崇焕千里驰援,于广渠门(1629年12月)激战退敌,却因崇祯帝中反间计,以“擅主和议”“纵敌长驱”之罪下狱。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其死导致明末辽东防御体系瓦解。他虽结局惨烈,但“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革新,为明清战争史留下重要军事遗产。

孙传庭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初任永城知县,以清廉善治升吏部主事。崇祯九年(1636年)前,他历任顺天府丞、陕西巡抚,以儒家经世理念整饬吏治、兴修水利,深得崇祯帝倚重,后因边患转任武将,成为明末“文帅御寇”的典型。

崇祯九年(1636年),孙传庭督师陕西,于黑水峪设伏擒杀闯王高迎祥,重创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子午谷围困李自成部,迫其仅率十八骑溃逃商洛山。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尚书,于河南柿园之役以火器击溃李自成主力,斩首万余。

孙传庭影视形象

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固守潼关,率秦兵出关决战,在郏县初战告捷,但因粮尽援绝,暴雨中火器失效,遭李自成骑兵反扑。十月,潼关失守,孙传庭亲持长矛巷战,力竭阵亡。其组建的“秦兵”以车营火器、山地伏击战术著称,曾短暂遏制农民军西进,延缓明朝灭亡。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孙传庭在潼关殉国,尸骨无存,明廷追赠少保。半年后明朝灭亡,《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其忠烈气节与军事改革被视为明末最后的支柱,近代史家誉其为“明末长城”,虽败犹彰武德。

小结:

这些以文入武的传奇儒将,他们以诗书为底蕴,创战场之奇功。东汉祭遵首开先河,将儒家礼法与《孙子兵法》融合,平定河北、死守略阳展现儒将风骨;班超投笔从戎,三十载纵横西域,以"以夷制夷"之策重开丝路;三国周瑜赤壁火攻破曹,江陵血战拓土,谱写"曲误顾周"的战争艺术。西晋杜预注《左传》伐东吴,五个月终结三国分立;南朝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北伐,四十七战全胜创"千兵避白袍"神话。唐代裴行俭假猎平突厥,宋代范仲淹筑城联羌制西夏,虞允文采石矶书生退百万兵,皆显文韬武略。明末袁崇焕凭红夷大炮守辽东,孙传庭车营火器御流寇,虽结局悲壮却革新战术。这些儒将以经史铸剑、仁义治军,在青史中刻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文武传奇,彰显中华文明中"止戈为武"的战争哲学。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