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更新更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20:50 1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行走在安徽各地,农业生产热火朝天,从皖北平原到沿江圩区,科技感与烟火气交织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环顾皖北平原,嫩绿的麦苗一望无际,农机手驾驶大型高架宽幅喷杆打药机实施“一喷三防”作业,效率倍增。

俯瞰江淮两岸,金黄的油菜花海灿烂夺目,村头一隅,农技专家正深入田间地头“看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远眺皖南梯田,采茶人腰挎竹篓,手指翻飞间,茶叶片片入篓。茶园开采让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行走在安徽各地,农业生产热火朝天,从皖北平原到沿江圩区,科技感与烟火气交织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科技强农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眼下,江淮大地正值春耕关键时节。

安徽省气象部门启动全省春耕春播气象服务,聚焦农业生产关键需求,为春耕春播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

3月11日至5月15日期间,“伴随式”春耕气象服务将助力春耕开好局、起好步。安徽省气象部门密切跟踪春耕春播进度,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动态监测灾害风险,通过“惠农气象”APP、手机短信等渠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信息,确保农事活动精准对接农时,农事建议“用得上、见效快”。

当前,安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义十分重大。2024年,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

坚持“藏粮于技”,以科技创新破解农业生产瓶颈,成为安徽农业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

今年2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推介发布了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48项,其中种植类31项、畜牧类6项、农机类7项、水产类4项,旨在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配套,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为打造“江淮粮仓”、推动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春季农业生产期间,安徽组织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特派员,通过下田、进户、入社、到场等方式,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春耕备耕和春季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组织举办农民大培训、示范基地观摩培训等各类培训,确保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到位、服务到位,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引导农民科学、有序地开展春季农业生产活动。

此外,安徽还持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工作,确保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比例不低于90%,每名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包联至少1个行政村,联系服务示范主体不少于5个。

基层农技人员还将在关键农时驻点开设田间课堂,现场教学、示范操作,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等资料,并对有农业技术需求的帮扶户持续做好跟踪指导服务工作。

机械强农 从“人牛共耕”到“无人化作业”

走进位于怀远县境内的安徽农垦龙亢农场2.2万亩小麦基地,植保无人机嗡鸣而过,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肥料便可精准送达。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设定好坐标参数,无人机昼夜无休,单机日作业量最高1200亩。相较于传统机械,这项“空中施肥术”减肥增产,全程零碾压损伤。

另一边,巡检无人机同时开展巡田数据采集,农田里的苗情监测仪、土壤分析仪、气象监测站等智能设备把麦田里的实时情况汇总成数据传输到控制室的智能大屏上。专家通过大屏上的实时数据,包括巡检无人机的反馈情况,以及农技人员在田间地头的调查结果,汇总生成一套春季农业生产的指导方案。

机械化已成为安徽农业生产的显著标签。

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均居全国前列。

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实施“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5+8”试点扩面提质,力争新建150个数字农业工厂,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让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在安徽大地遍地开花。

此外,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农户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安徽将用足用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等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推广应用,将水稻插秧机、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等部分重点机具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到35%,加快补贴资金审核发放。

农民增收 从“面朝黄土”到“三产融合”

在keemun见山茶饮品尝新中式茶饮;在稻田猫咖点一杯“芦荔特调”咖啡;在研学中心教室学习农耕文化知识,了解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参与稻田插秧等农耕活动,体验农事的乐趣……走进“祁遇稻田”乡村文旅新空间,“Z世代”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这里便是黄山市祁门县安凌镇芦荔村的一处特色农文旅综合体———祁遇稻田。芦荔村位于安凌镇西北部,曾经这里的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稻田、茶叶等农林产业。

2019年开始,芦荔村选择粮食产业作为村集体产业,积极流转土地,探索机械化种植,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延伸粮食产后加工服务,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新路径。

2022年德上高速贯通后,这片曾被称作“祁门粮仓”的土地成为了都市消费者的“世外桃源”。2023年,“祁遇稻田”项目落地此处,坚持新客群、新产品、新要素、新运营“四新”理念,精心打造稻田主题新消费场景,将社交打卡、文化体验、情绪价值融入项目策划、设计与运营,构建出一个兼具体验感、治愈感与仪式感的诗意田园空间。

2024年,“祁遇稻田”乡村文旅新空间成功入选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百佳名单,并荣获“优秀场景”称号。2025年,“祁遇稻田项目”成功入选安徽文旅“三新”优秀案例。

现如今,从“芦荔优质稻米种植示范基地”到“芦荔农业产业园”,从单一发展农业到拓宽农文旅融合发展路,芦荔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54.55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209.9万元。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再到一个业态,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在安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富样本不胜枚举。

六安金寨县大湾村打造“山上种茶、家中迎茶、红绿结合”模式,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宿州市泗县曙光村依托小宋梨园的生态优势,以“花漾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马鞍山丹阳镇连续举办两届“极峰杯”速降赛,吸引沪苏浙、北上广众多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前来训练和参赛,着力培育“农业+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新业态;

……

三产融合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农民身份的转型———从传统耕作者变为产业链参与者、科技应用者、业态创新者,农民增收向“新”而生,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安徽“富春山居图”更新更美。

政策速览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目标,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

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

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

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

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活权赋能。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

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优化升级。

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
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

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缩小城乡差别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相关推荐